分享

【精品散文】南仁民 \ 寻根之旅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南仁民\寻根之旅

大槐树,这几个字,无论作为词类还是树种,都是非常平凡的。可是它作为一个宗族的根,那就很不平凡了。就像一种生命里的东西,如果它已融入到血液里,那即使经年累月,光阴渐失,物是人非,它都会与生命同在,永不释怀。

           --------题记

大槐树,就是这样一种融入到我生命里的东西。它的融入,来自于小时候。那时,常听老人们说,我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那儿移民过来的。过来时,手被反绑着。因为路途遥远,手被反绑的时间长了,就养成了我们这里人走路常背着手的习惯。过来的中途,如果谁要上厕所,就得解开手。所以我们这里人就把上厕所叫“解手”。这种叫法一直相传至今。

后来,接触的人多了,一旦说起族源,都说是从大槐树哪儿来的。这就使人心生诸多好奇:怎么样一棵树,咋能容纳那么多的人?

今年“十·一”长假,我踏上寻根之旅后,才探了个究竟。

那天,从全国各地来到大槐树的人很多,停车场里车都停不下了。买票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据说有十万之众。交谈起来都说是来寻根的。虽然不是一个姓氏的人,但好像都属于大槐树下移民的后裔,算是从大槐树下走出去的同乡的后代,归属同一条根。因此,在这里相遇相谈,虽然互不认识,却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据大槐树旅游点导游介绍和正史查考:明朝从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到朱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8年),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即凭证和盘缠)大规模移民多达18次。迁民100多万人。迁地遍及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甘肃、陕西等18个省市,近500多个县。被迁民众都是从大槐树下集中起来,而后被迁移出去的。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世代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这就使得大槐树成了千百万大槐树移民后裔“根”的所在,成了所有移民后裔牵挂于心的共同老家。正像  数百年来流传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妇幼皆知的民谣所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大槐树,就在广济寺的前面。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但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千年槐根、仿制的大槐树和民国三年在大槐树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及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约有400年历史的第二代大槐树,由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约有100年历史的第三代大槐树。它们虽没有第一代大槐树巍峨悠久,本固根深。但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盘根错节,伟岸高大。远远望去,犹如蟒绕龙盘,浓荫蔽天。凑近而看,则丝丝缕缕的阳光从缝隙中钻入,照射到枝条下面挂满的游客祈福所栓的布条上,闪闪烁烁,奇像六海撒金钱。

大槐树景区,现在已闻名海内外,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处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20多个景点。

其中,“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古老沧桑、巍峨厚重、支根入土、遒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 魂。从根雕大门进去,一眼即可看到一个很大的“根字影壁”它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据介绍说是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所题写。字体稳健端庄,苍劲有力,隐含象形,寓意深邃。你要细细揣摩,视乎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情感。“根”字两边,有两个稍低一点的影壁,上面镶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同根字影壁结为一体,辉耀全壁,发人深省。

再往前走,看到的即是“同源渠”和建在渠上的“莲馨桥”“槐香桥”、“ 鹳鸣桥”“同源渠” ,顾名思义,即寓意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虽然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就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莲馨桥 ”可能摄取洪洞县盛产莲藕,盛夏过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自古有莲花城美誉之说。既取“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又取 “连心”的谐音,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槐香桥”就是取谐音“怀乡”之意。寓意寻根旅人“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 鹳鸣桥”可能是取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老鹳窝”这个情结。它是老家的标志,是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祖地的图腾。

沿同源渠往东,踱过琉璃瓦盖顶、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就看到

一堵“迁民壁画”。 这幅画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而绘制的迁民全景图。扶老携幼,哭泪相别;行走途中,手皆反绑。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再往前,就得穿过一个“牌坊”。 这座牌坊,据介绍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就是说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意即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据说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重大的浩劫。

过了牌坊,就能看到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 、仿塑的一代大槐树和著名的广济寺。以及距今有800多年历史,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雕刻古朴醇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的金代雕刻艺术珍品“石经幢”

仿塑的一代大槐树,是根据历史记载,按照当时大槐树的树型大小、样式特征塑造的。身围“七庹零一媳妇”。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因为男人一庹五尺,女人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大槐树下,每天上、下午都有实景演出的《摔锅记》。演绎的是,移民当时规定兄弟不能同去一个地方。其中有兄弟三人为了后代能够相认,就把一口锅摔碎,各人带一些碎片,如果将来见面能把锅对上,那就证明是自己家人了。剧情情节动人,场景感人。《摔锅记》演完,还演《苏三起解》。据说,风靡一时的电影《刘三姐》中的很多镜头,也是在此拍摄的。其中刘三姐与阿牛哥在大榕树下抛绣球定终身的情景,就是在这里取景的。2007年王文杰导演还在这里导拍了42集古装战争类传记历史剧《大槐树》,生动风趣地再现了600年前的移民风波和感人故事。

景区中间中轴线位置上“献殿”、“祭祀广场”和“祭祖堂”。“献殿”是仿明代的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宽阔伟仪。据介绍说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其华丽壮观实属罕见。“祭祖堂”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堪为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和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青石地板铺面,祭旗两边飘扬,肃穆庄严,宏伟壮阔。

据介绍,从1991年开始,每年公历4月1日至10日,大槐树景区都要在“祭祀广场”举办大型的寻根祭祖节。主祭日为传统的清明扫墓节。让人惊叹的是,每年祭祖节期间,都会从四面八方飞来许多小鸟。它们形状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啾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当地人称之为“思乡鸟”。这些鸟儿,白天飞翔于祭祖园上空,时起时落,戏水觅草,追逐鸣啭绕梁迴野,热闹非凡。夜间栖居在祭祖园树丛,交颈偎依,窃窃私语,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之意,畅谈今日的思乡之情。这成了祭祖节的一大奇观。有人说,这些小鸟是大槐树下移民先祖所变,是他们生前不能回归故里,死后化作飞鸟回来探望故乡,寻访亲友来了。这个时候,凡参加祭祖节的移民游子们,思乡之情,会因鹳鸣而愈浓;恋祖之怀,会缘鹳翔而愈切。

穿过“祭祖堂”就到了“中华性氏苑”。此苑堪为中华姓氏第一苑 ,其间有姓氏渊源,姓氏名人,姓氏谱牒、姓氏相关文化,姓氏艺术珍品等。即是稀少生僻的姓氏,在这里都可以查找出来。我为立家谱,曾四游黄陵,在哪里的姓氏馆详查细考,都无功而返。后来是陇东学院的馆藏文献才帮了忙。在这个苑内,我则很快就找到了我们的姓氏渊源。和文献家谱所述基本一致。

据这里《古今姓氏书辩证》、《氏族典》、《姓源韵谱》、《姓氏考略》等所载:我族“南”姓源于殷商时代。典传商王盘庚有一妃子名姜氏,夜梦一红火球状似祥龙,从寝宫南窗腾飞入怀,遂有身孕。怀胎12个月生下一子。商王以为奇。便以红色飞龙为兆,为其起名曰“赤龙”,并以其从南窗飞入而赐姓为“南”。又一说南赤龙出生时手握一“南”字,长大后又主管南荆,则号称南赤龙。其嫡裔孙南仲 在西周初周宣王时任大夫,受封定居汝南。其后人皆以南为姓。此即南姓之始祖焉。据今已愈三千多年矣。南仲后人南文子春秋时为卫国大夫,后因战国末期天下大乱,其族人四散迁徙,移居各地。我族先祖系从何支,已无祥考。今仅据老人世代相传,我族南姓系永乐年间从大槐树那儿迁徙而来。当时仅有o元、o民兄弟二人。o元生二子,为长为四;o民生二子,为次为三。此四公即为我现今南姓的四个房头也。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能藉此次十·一长假之旅,完成多年的寻根之愿,实属难得的一大收获矣。

 南仁民,男,甘肃宁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原为宁县文联主席。2009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家》、《散文选刊》、《华夏散文》、《甘肃日报》、《飞天》、《陇东报》等报刊杂志。曾有诗歌获全国中老年诗文大赛一等奖、散文获华夏散文二等奖、歌词获“全国首届唱我家乡的歌”创作优秀奖、电视短剧获甘肃省第二届电视金鹰奖三等奖、庆阳市梦阳文艺奖多种奖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