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从故乡来】贾建成散文欣赏 | 草 滩 铺(外一篇)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贾建成,笔名成鸣,19582月生于甘肃省平凉市。曾插过队,当过养路工。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已有300余首(篇)诗文散见于《诗刊》、《诗神》、《星星》、《飞天》、《诗人》等报刊杂志,并有作品获全国性征文奖,入选多种诗选集。陇东诗群“十佳打工诗人”荣誉获得者。

草  滩  铺

贾建成

唐朝诗人鲍溶说过: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人一生会有永远记住的人和地方,这与贫穷没有多大关系,穷人有穷人的朋友,富人有富人的朋友,也有穷人和富人交朋友的,这都不足为奇,关键是有了这样的差异,交朋友的基础是什么?不管怎么说总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有互相欣赏的地方,要不就有互相利用的地方,如果这种利用不逾越法律底线都是很正常的,没有评头论足的必要,只要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尊重,这也是一种交朋友的乐趣。我向来对酒肉朋友是嗤之以鼻的,这样的朋友最好不要交,交了也等于白交,因为,有酒肉了,就笑哈哈的聚在一起了,没酒肉的时候,离得远远的,甚至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连一句安慰话也没有,这是交朋友的大忌。人一生最怕没有朋友,这样的人生是很孤单的,尤其到了老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会常常袭来,这是很可怕的。但有了朋友,就要珍惜,就要来往,就要互动,培养情感,增加保鲜度,让枯燥的生活不再枯燥,使寂寞的生活富有乐趣,这样的友谊才会有生命力。

我很幸运,我有一个真正的朋友,而且是忘年之交,也是师徒之交,我们已来往了30多年,不管离多远,在什么地方,我们彼此记挂着对方,平时,捎一句问候,道一声祝福,逢年过节,我会去看看他老人家,虽然不是亲戚,却胜似亲戚,来来往往,其乐无穷。缘此,我也认识了一个地方,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一个非常幽静非常优美的地方,一个在市区地图上找不见的地方,那就是草滩铺。我爱写草滩铺,也爱走草滩铺,这都缘于一种很深的感情,我写的第一首《草滩铺》上了1998年第9期《诗刊》,后来写的一首《走进草滩铺》在纪念“5?23”讲话70周年西峰城区“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会上由三中的一位老师朗诵后荣获二等奖,说真的,诗贵重情,没有真情是写不出来的。我的师傅家在农村,尽管那里还很贫穷,但在我的心里,它是一个非常富足的小村庄,民风纯朴,清静幽雅,山大沟深,树木繁茂,景色优美,我吃过这里的新核桃、新玉米棒子、新麦面,吃过红富士苹果、砀山梨、红枣、西红柿,还吃过每年春天采摘的新苜蓿,这里的一切都让我难以忘怀,尤其2000年国企改制,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工人逼迫无奈下岗失业,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下没有了经济来源,真是落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况,还要供养孩子上学,面临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似乎天就要塌下来一般,那时,我的师傅已退休,回到了他的农村老家,我的师傅对我说:“城里待不下去的话,就回来到咱们乡下住吧,有我们吃的,就有你吃的,只要勤快点,还愁没吃的?刚出世的鸟雀头上都顶着两斗谷呢!还愁饿死吗?……”我一直记着师傅的这句话,这句话暖了我十几年,我给国企勤勤恳恳干了30年,国企都嫌弃我们是累赘,不要我们了,可我的工友,我尊敬的师傅要我,他没有嫌弃我,这个恩我永远忘不了,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一句暖心话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以后师傅家里种的菜、油、五谷、甚至过年的肉、水果都给我拿来了,我也有时去乡下取,师傅总是笑呵呵的迎接我,就这样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真是“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可我给师傅的什么都没有,只是索取,没有奉献,现在想起来很不是滋味。

我现在能做到的只有逢年过节去乡下转一转,看看我的恩师,和他叙叙家常,说说心里话,师傅八十多岁了,还很硬朗,就是行走不便,他患的是老寒腿。我们见面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师傅非常高兴,又让家里人忙给我做饭,挡都挡不住,一会儿,鸡蛋面就端上来了……这些我怎能忘记!

前两天,我去了草滩铺,还拍了一些照片,秋天的草滩铺,更让人心旷神怡,天高云淡,空气纯净,阳光柔和,鸟语虫鸣,草木茂盛,红叶烂漫,果子累累,野菊花争奇斗艳,眼前景象随意自然,毫无做作之嫌。诚然,乡村是治疗城市抑郁症的天然良药,这话一点不假,只要踏上草滩铺,什么样的烦恼也没有了。

横跨南北的高速公路,一辆接一辆的货车、班车疾驰而过,村小的书声朗朗,村民新修的二层楼房透射着幸福和灵气,金黄的苞谷露出得意的笑容,苹果露出它那粉红的笑脸,遗憾的是,在村里很少见到青壮年,就是六十几岁的人也出门打工谋生了,这么美的风景却没人欣赏,只有留守儿童和年迈的老人、妇女,在地里孤单的收获秋天成熟的果实,她们显得无奈而疲惫,有些地里的玉米还挂在秸秆上,不停的张望,好像等待他的心上人。

舔   碗

家风是一个国家文明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火花,是一个家庭和睦的起点,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坚实基础,家风是一条小河,它无声无息地流淌着,一代又一代,尽管显得卑微、细小、甚至感到“不雅”,但它所折射出来的光芒,从骨子里透出的力量,足以让我们的人生在真善美的天平上保持平衡,甚至光彩照人,请不要小看家风的作用,它的意义深远而伟大。

我的家风是舔碗,舔碗在过去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人多的餐桌上,抑或是自己家里,吃完饭,只要看到碗里有剩余的饭粒,就不由自主地端起碗伸出舌头舔个干净,以至于饭渣都黏到了鼻子上、脸上,也不觉得尴尬。不知什么时候我不敢在众人面前舔碗了,他们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甚至觉得扫兴,甚至有人斥为“糟蹋”社会,不雅,就像现在不敢穿补丁裤一样,但这个习惯我改不了,在自己家里吃饭,我还是要舔碗,舔碟子,自己的妻子也不说什么,可以后不行了,她觉得丢人,还要数落我几句:一个大男人家,端个碗舔,多么不体面,现在又不是缺吃少喝的年代!我以后舔碗也得背着她了,这是否陋习?抑或是洁癖?我慢慢地也说不清了,反正我觉得不能浪费粮食,掉在地下的馍馍渣捡起来就吃了,舔碗照样,不过以后还是背着他人了。

后来,我细细想了一下,我能养成这个习惯是有根源的,很小时候,我就常常看到我在农村的奶奶吃完饭后,把没吃净的米粒渣舔得干干净净,我的爷爷也是这样,炕上、地下不小心掉的馍馍渣,捡起来就吃了,那是一个多么平易细小的动作,当时,人们都是这样,到了父亲手里,我看还是这样,节约每一粒粮食是他们常常要告诫我们的,有时母亲也是很严厉的,只要看到你碗里的饭渣没吃干净,就厉声强迫你吃掉,如果不服从,那只有棍棒相加了,老人们不但自己做到,而且经常给我们灌耳音,言传身教。让我能刻骨铭心记住这件事的,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插队那几年,我插队的地方是我们县城北塬一个贫困山区,那里的农民相当的苦,种的是山地,大部分田地在山上,每年春季都要往山上送肥,而运输工具就是扁担,沉沉的一担粪用肩膀扛到山顶,已累得气喘吁吁,每年都是这样,当然还是靠天吃饭,那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如果雨水好一点,还能收点粮食,如果大旱了,连一点口粮也打不回来,就要饿肚子,就要寻野菜充饥。

这样的感受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也慢慢地融进我的血液,以后我就不敢怠慢粮食,更不敢亵渎农民的汗水了,不管你有多么富裕,都不能这样。现在我很忧虑,爱惜粮食这个好习惯被我们这个时代遗忘了,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也没有好好传承下去,我心里很是不安,像我们这样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如果不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即使富裕了,也会过穷日子的。好在我们党和政府看到了这个问题,及时提倡全民过勤俭节约的日子,厉行节约,开展“光盘”行动,杜绝浪费,这样,又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