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与方法

 新用户49272060 2022-07-24 发布于广东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1-20】

理论与方法,存在两种关联关系,

一种理法关联,

一种法理关联。

它们都是在说明理论方法的不可分割性,都是对(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整体结构性的一种表达。

方法就是方法,理论就是理论,二者不可混淆。

方法离不开具体理论的表达,

理论离不开具体方法的说明。二者不可分离。

理论在中国原始的概念,应该是对是非产生的一种争论,或者是自己对一个具体事物产生的(理性认识)的一种演讲。
现代科学对理论的定义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它包括认识,知识形成的过程。

理法的解释,在中国有三种解释:1,义理和章法。2,礼法与伦理规范。3,规律;法则。

法理的解释,在中国有两种:1,法律的理论根据。2,汉字书写的法则。

显而易见,理法法理的关联关系,已经从理论方法的表达领域淡出了。
那么,为什么理法法理会的文字解释会把理论方法的本质关联关系表达含意淡出了呢?
我们可以中国的历史从商周作为一个分界线,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从原始动静观研究的方法来看,
采用的是〖垒石结绳〗之法,得到的是〖河图洛书〗数理〖属性集合〗理论。
然后是采用向/相/象的形象属性的〖天圆地方〗认识法,得到的是〖周天历度〗(天地人一理化)的经纬认识论。
然后通过这些方法与理论的演绎,得到了(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属性集合〗理论体系。
发展到(钟鼎文化)时代已经是一个科学理论繁荣,研究方法兴盛的多学科,多研究方法的综合科学并行发展的文章时代。
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多理论产出,多方法兴旺的一个科学进步时代。

〖周天历度〗量天之法,

经纬定位识地之术,

经络穴位与天地时空浑然一体运行之学。

天地人“共时、共空,同经、同纬”。
量天而知地,
量地而知天,
知天地而知己。
形成了多理论,多方法浑然一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理化科学体系。

一理化,一体化的内容,我们在前面讲了,一理化一体化两化之间的不同。

一个是合而为一,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理的最简单化的抽象表达。
一个是合而为一,我们得到的是一种体的属性形象认识。

也就是说,

一体之学线/面/体的三重之构。

一理之学(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的最简易认识运动的法则。

体化理化,在东西方科学体系中,认识是共同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的起源科学的起源,

离不开几何科学对体认识的表达,

离不开几何科学所形成的逻辑理论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现代科学还是中国远古时代的古代文明,他们也是完全相同的。
东西方体化与理化之间的不同呢?
其实大家已经在前面多次讲解中已经知道了:西方与东方虽然都以几何为体研究的基础理论,但是他们之间还存在向/相/象点/线/面/体的几何元素构成不同,存在(数理的体表达,物理的体表达,属性的体表达)的三种方法的不同。

这样,东西方文化的壁垒现象,

不是单纯的一个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问题了,

不是单纯的形与理之间的一体化与一理化的问题了。

而是用什么去认识形,

而是用什么去表示形的存在性的问题。

数学用(数字与形)的关联关系表达体与理之间的关联关系。

物理用(物质与现象)的关联关系来表达体与理之间的关联关系。

属性用属性的动静定变的关联关系来表达体与理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样,体与理的关系就复杂了。形成了
数学体系,数学理论,
物质体系,物质理论,
属性体系,属性理论的六种不同知识范畴。
(数,质,性)的再进一步一体化,一理化,显然已经超越了形与理的整体性一理性所能用相对论来进行说明与理论的范畴了。


这就是说,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也罢,中国远古的(属性文化)体系也罢,科学的发展目标,都是统一的,谁也没有超越(数,质,性)一体化一理化的发展方向。
只不过西方(分科科学)中的数学侧重研究的数学体系理论把数与形高度抽象到没有了质与性的存在。而物质学对物质的探索与体系理论研究还无法产生物质体系的整体认识与整体体系的一理化(认识框架),

所以,不得不依赖数的体系性与理论性来对质的量化,形化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在“宏观,微观,常规范畴”所得到的表达准确与精确性都是不能一致的。
所以,物质的物理学研究,正因为物与物之间关联关系还不具有通过定义,假设的推理与证明的归纳法来解决问题的条件。
所以,只能通过实验<实践>法去认识(物质世界)。
性的研究,除了生物学与电学等少数(分科科学)涉足了它的具体探索之外,并没有形成系统。

也就是说,从理论与方法为探索问题的角度,形成了(数,质,性)三种不同的体表达,理表达的理论与方法。我们把这三种表达称为三焦生六气。六气指(数,质,性)三种知识认识的各自体系性,理论性。
那么,如何把(数,质,性)归纳成一个整体,如何用一理表达(数,质,性)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呢?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理论与方法的探索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数,质,性)的三焦六气性,则由于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统一性,没有一个十二宫的基础理论结构框架产生,则是很难进行三焦合一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明天继续讲理论与方法的相对性。

理论与方法的相对性

【2011-01-21】

理论与方法的理法/法理相对性。在整体一法总体一理的认识过程中,遇到了(数,质,性)属性三焦性,六气与(十二属相)的周而复始轮回性,(数,质,性)的整体结构性总体框架性形成了理论与方法的(十二属相)。
显而易见,在这个层面上产生的(十二属相),已经再不是自然现象了,再不是具体的星星(运动抑扬,更相动薄)了,而是一个完全由理论与方法产生的(数,质,性)知识认识产生的一个体系式结构了。
在这个属相结构中,所有的元素不再是自然现象了,而是人类头脑中的一种认识,一种知识。
它所反映的是各种各样的(数,质,性)知识之间的理论与方法的相对性。

中国远古文化对理论的解释并不是理论体系理论系统,而是争论。
“争论”不是争执或争斗,而是演绎理论与方法之间的相对性,而这种相对论又不仅存在于理论与方法之间,在具体的理论之中,同样存在数理,质理,性理的结构不同认识差异。就是(相同的数理,相同的质理,相同的性理)之间也同样存在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理论不同,所以,原始的理论概念并不是一个认识知识体系,而是一个框架中的属性相对性表达。
这种属性相对性的表达,具有对抗性统一性的共同,所以,称其为理论。

也就是说,一体化的单一体系理论,一言堂表达的绝对真理体系在中国原始的知识体系中并不能称为是理论,而理论的内涵应该一个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十二属相)系统。
每种知识与认识的产生,我们都可以在这个知识(十二属相)的结构框架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并用这个框架所确定的位置来继续认识它与其它知识之间的属性关联关系。


这就是说,人类的认识根本不会相同,人类的知识也自然会有相同与不同。每个知识都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它在知识(十二属相)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与别人的认识与知识存在属性必然的联系,存在“正反,具体与局限,沟通与转折”之间的结构性。
所以,一种对(数,质,性)的单纯理论的产生,它并不可能包容(十二属相)的(知识结构)性。用“争论”来表达一个具体理论的(十二属相)位置性是最恰如其分的概念性表达了。其争不是斗,也不是执一而废其二,而是充分从相对性中认识到知识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争的只是具体问题上的本末认识关系而已。即

数为本时,质/性为末,

质为本时,数/性为末,

性为本时,数/质为末。

不存在对其它知识的否定。

(商周文化断档)的根本原因,是天子神文化在取得政治统治地位之后,
废弃了易经在产生之初,也是依据这个法则产生的原则,
废弃了易经以伏羲自然八卦为本,而易表达的社会关联关系研究成果仅仅是之末的本质。
太极改称为易,
阴阳改称为两仪。
但是,它并没有办法改变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属性文化)流传下来的对(十二属相)框架的认识原则,所以中国人仍然把伏羲八卦称为先天,把易学八卦称为后天。先后之称实为表达(十二属相)知识框架的中两个八卦知识体系的本末关系也。

周文王的(易经文化)实行了封建文化统治的专制制度,八百年禁止传播易经之外的所有书籍。使中国(十二属相)的理论与方法结构框架产生的争论性失去了表达的框架。从此理论进入了一个绝对体系化,绝对真理化的一种理论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仅失去了相对性的关联关系认识,甚至把方法也在愚民政策的趋使下隐匿了,使易经变成了只有一个卦爻框架的神理之学,而失去了卦爻框架产生的方法性,走进了拨蓍草预测的巫术占卜领域。

易经绝对真理化,天理文化的自然观(十二属相)理论进入知识相对(十二属相)思维框架之后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中国(属性文化)的相对性,绝对化的表达在一个八卦理论体系内成为神圣而不可争论的固定模式。

也就是说,易经后的三千年,中国的属性相对文化,进入了一个一成不变的僵化历史时期。从此,
〖垒石结绳〗之法失传
〖河图洛书〗无人看得懂,
〖天圆地方〗变成了一种没有相对变化的固定认识模式。
〖周天历度〗的(认识方法)与其理论失去了方法的表达性,尽管中国还在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黄道历法〗,仍然使用由此而产生的〖经络学说〗医术,但是,都变成了易经天道中的不解之迷了。

这种无争的知识垄断性,并不是中国神文化所独有的现象,在西方上帝文化的基础上崛起的现代科学文化,同样继承了它的衣钵。但是,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垄断性更突出的表现在二元论的互不相容性的抗争上。这种抗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唯我独尊,与唯我之外的任何理论的势不两立性。


所以,中国易经后文化虽然仍然是一个相对性结构体系,但是已经失去了本末关联关系的多元素共同表达的方法框架了。
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二元性,是一个典型的可一分为二而不可合二为一的两个绝对理论体系。理论相对化方法的缺失,只能使两个不同主义的理论你争我斗的发展了数百年。主义式理论的发展之快,是因为一个理论的产生,可以凭借研究目标的定义与假设后用概念来推理与证明即可完成,其实方法性的要求就降低到次要的非关键位置,因为同一归纳法的方法论可以产生多种主义。


所以,现代科学文化体系一个多理论产出的文化体系,而且理论之多,产生的速度之快,形成了知识大爆炸的(分科科学)无法控制的局面。理论的整体一体性,一理化的表达则成为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具体理论的唯我独尊性,相对性的研究则形同虚设。所以,当爱因斯坦走进相对论认识的时候,发现相对论的自然现象的时候,西方理论竟然无理论可以表达,无相对论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任何(分科科学)的带头人,学术权威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学术之外的新理论的存在,也不允许危害自己理论安全的任何萌芽诞生,形成了一个(体系内的繁荣,体系外的垄断)封杀特殊发展状态。

易经之后的中国古文化,形成了一理之学统一天下,再无超越易经之外的其它理论出现的一个更奇怪历史时代,所有的理论,只能以易学为源头,而不能超越易经之外。
所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相对(钟鼎文化)时代的远古文化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理论贫瘠产生的文化古国了。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吧,明天我们继续讲理论与方法的统一性。

理法与法理

【2011-01-22】

前面的文章中讲了中国现代词汇中对

理法的解释,在中国有三种解释:

  1. 义理和章法。2,礼法与伦理规范。3,规律;法则。

法理的解释,在中国有两种:

1,法律的理论根据。2,汉字书写的法则

显而易见,这些解释明显的带有(易经文化)后的具体特色。这只是对一种已经定论的知识体系认识的一个原则与定义,而不是在蛮荒中如何找到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产生一种可用的理论的具体表达。
那么,在人类认识蛮荒产生第一个理论与方法的时候,人类是应该如何来定义理论方法之间的关系呢?

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想引用一个前面文章中讲过的问题,就是慢剑阿飞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

在科学馆里面玩,学生玩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有一条从冷逐渐到热的管道,中间的温度相当而两端则是一头冷一头热,学生用两手一头摸着冷/一头摸着热,感受到一会的冷热之后,把两手突然移动到管道中间,原来感受到冷的一个手感觉到的是热,而另一个手触摸热的却感到冷,但奇怪的是两个手触摸的东西温度是接近的或一样的。但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相对的(错觉)?

在这里我们要讲一下什么是(错觉)的问题,它与(幻觉)有什么区别。
首先,(错觉)应该属于一种(知觉)。只是这种(知觉)得到的认识客观事物并不一致,也就是说(知觉)不相符于客观事物时称为错觉。
幻觉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它不属于(知觉)的实在范畴。

在讲慢剑阿飞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我们讲过四个实验。现在为了今后说明这个问题方便,我们把这个问题简称为“摸管子问题”,并把四个实验分别用(属性数学)的名词简称为:<摸线>,<摸点>。
第一二实验<摸线>,
第三四实验<摸点>。

<摸线>指我们的手不离开管子,在管子上连续的移动。分为

两手两端向中间,称为一式,

两手中间向两端,称为二式。

<摸点>指我们的手一个点迅速的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分为

两手两端移到中间,为三式

两手中间移到两端,为四式。

因为以后还要在很多问题中,讲到这个例子。所以,请大家记住它的四式顺序与前面文章中得到的判断结果。

第四式(知觉)与管子两端的冷热属性是相同的。

第一式第二式是属于无(知觉),

第三式是阿飞说的(错觉)。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式,型,意,数)的认识过程。

一式,二式<摸线>型,没有(知觉),对客观判断没有认识,不存在(知觉)与(客观冷热)的反映。

三式,四式<摸点>型,有(知觉),对客观判断有认识,存在(知觉)与(客观冷热)的反映。

但是,(知觉)对同一事物出现了相反的反映,尤其是三式,在摸到中点的相同温度管子时,竟产生了一手热,一手冷的差异。感知与客观出现了差异。

显而易见,<摸线>的连续运动方式并不能产生感知,只有在触摸管子两端与中点的时候,才能感知到管子的冷热。
但是,由于触摸的方式确定的位置次序不同,则会产生人的(知觉)客观事实认识的相同或者差异两种结果。

人的(知觉)与客观相同,我们称为正确的(知觉),

人的(知觉)与客观不同,我们称为错误的(知觉),即(错觉)。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讲到了人类思维的四个阶段:(认得,认知,认识,知识)。
所以,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这种(错觉)的产生,是那个认识过程出现了问题。

认得的条件两个,一是必需知道什么是冷/什么是热。二是知道只能<摸点>/不能<摸线>。

认知的条件两个,一是自我感知式,二是比对感知式。

认识的条件两个,一是(直观判断)逻辑,二是(不直判断)逻辑

知识形成条件两个,一是绝对认识理论,二是相对认识理论。

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陆续的讲过了的,虽然都是在分立的各个问题中讲的,但是讲的是比较细致的,今天在讲(理与法)的时候,我们不妨练习一下综合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家结合慢剑阿飞给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来判断一下,这个问题的(错觉)性,究竟是(错觉)还是(自厝异同)的关联关系问题。我们在前面讲这个问题时,只讲到了这是一个(自厝异同)问题,并没有讲到它是一个(理与法)的认识问题。
今天,我们在(理与法)的问题时候,又把这个问题作为例子,希望大家理论与方法问题的分析方式,重新来认识一下这个问题,看看,究竟是(错觉)呢?还是知识认识问题。当然,

知识也是一种具体的判断理论,

认识也是一种具体的判断方法。

加上(认知程序),(认知方式),大家试一下,能否通过一种方法与理论,证明摸管子问题中的三,四两式都是正确的(知觉),正确的结果呢?

讲了这样长的时间的课了,这也是第一次留言给大家的一个作业吧。大家都来分析一下,(错觉)错在何处,没有错的话,为什么我们认识上出现了与(客观实在)冷热的差异。

真的感激慢剑阿飞,这个问题提的太有水平了,很有代表性,我们还会在讲后面的问题时,继续应用的,请大家动脑来思考,本人过几天再给出答案。它很有绝对论与相对论的代表性。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讲(理与法)的关联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