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背影/面对老去,害怕老去

 dufj 2022-07-24

文字/杜锋军          

以前没有感觉,近些年,随着双方父母更加的年老体弱,亲密接触,在身边的感觉、感触就特别多、特别深刻。

想想自己正在奔向六十岁,深深地意识到,如今我们正在走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这个老龄化社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社会问题。

老人们自身病痛,行动不便,视力听力胃口大大下降,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喜欢迷信偏方,过度信任药物,如今需要终身服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这其实也是恶性循环,怎么个好噢……。

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现代化社会里,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儿女能否具备条件处理好、照看好老人?

先放一放这个话题,让我们说点相关的题外话。

古代的先哲审视人生百态,指点江山、历经世态炎凉,对人生描述留下的几句格言,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怎么讲?九十老童儿。

年过九十的老人,往往须稀发疏、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链,更有甚者屋里门外不认儿女,令人哭笑不得,可以说不是老顽童就是老圣人!

十岁不愁: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孩童喜欢玩耍,不知道愁是啥滋味,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是,过于贪玩,走向事物的极端,往往容易玩物丧志。所以,告诫人们,孩童是需要塑造的。

二十不悔:

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二十岁的青年,朝气蓬勃,可谓一腔热血,无论跌倒或者被撞的头破血流,总可以用一句话带过:无怨无悔。

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春是资本,但不是无可限量的,那些老来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可以说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挥霍透支掉了。

三十而立:

是2000多年前老夫子树立的经典语录,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安身立命的尺度。

三十而立,不是简单的指男人能否养家糊口,而是儒家大雅们把它演化成考量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标杆。

古代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可以十五六岁婚娶,二十来岁已经儿女绕膝,不到四十就可能儿孙满堂,三十而立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今的青年可就麻烦大了,二十多岁才读完大学,接下来,开始为找工作奔波忙碌,为买房子头疼,蜗居是现代社会的缩影,更有甚者,为了减轻生活压力选择丁克生活方式。

总之,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漂泊不定的事业确立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

四十多岁的人生,可以说至少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多了,可以说看透了世间百态。

有感慨就一定有感悟,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身上和心灵上的东西,相信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痕迹。

不惑之年当然有不惑的基础,这就是成家了,立业了,没有落时代的伍,没有被社会边缘化,能够给妻子儿女创造一个富足安定的生活环境。

五十知天命:

上五十岁的人,是不是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原本的自己。

在走过的人生之路中,是感觉庆幸自己,还是抱怨老天爷,这时的感悟一定会刻骨铭心。

五十岁的人生,回头看看,是否有种必然和偶然的交集,对老话“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六十耳顺: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什么话语都能听进去了,心平气和。

六十岁似乎很自然地,只想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

那种“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恐怕已经是很少很少了。

七十古来稀:

源自杜甫诗《曲江二首》中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另有一种说法,民间老百姓更多认同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老百姓敬仰两位圣人,千年传承的高寿情怀包含其中,也是安慰自己对生命长寿的渴望吧。

其实,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候,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候,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候,是否儿女成长有成。

如果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也。如果没有做到这三点,人生多多少少会有遗憾的。

年过七十,孔夫子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老先生是圣人,做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地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树起了历史丰碑。

可咱普通老百姓就另当别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一定很有难度。

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

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是最好,力尽所能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就是行善积德。

八十耄耋:

非常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生,这两个字就像一幅画,形象逼真,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会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形象。

耄耋的本意是指古稀老人白黑混杂的稀发(估计应该全白了)。

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非常详细讲究,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

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面对八十四依然是压力重重。

一些身体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向九十。

人生真的是很奇怪的噢!

百岁成仙,人活到上百岁已经和神仙一样了,活着就是历史,走了就是记录,老话: 家有百老,儿孙有宝啊!

回到开篇的话题,人老是自然规律,别无选择,面对种种老年问题,尽管有很多困难,但我们必须面对,全力以赴地处理好遇到的问题。

笔者想在这里接着上面的话题,探讨一下与老年人紧密相关的后续问题,一个严肃而沉重的问题。

如何看待生死?

这个问题先古以来就非常困惑,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感慨过、深思过。

这是个自然问题、哲学问题、伦理问题?……,等等,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面对。

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永恒主题,人间百态,各得其所。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度发展,历史文明社会的展现,人们认知的更加深入,能够相对简单地、从容地看待生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理性表现。

一切顺其自然当然最好,就怕那种过度病痛,失去尊严的状态。

安乐死是一种选择,但它面临人类自身的思想束缚,伦理的、道德的……,还不能广为人们所接受。

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两个国家在法律的层面上认可安乐死这种尊严选择。

面临越来越老龄化的社会,如今已引发更多人开始思考这一社会问题。

当前,已经有很多国人勇敢地呼吁: 当我们老了的时候,面临死去的时刻,如果失去了尊严的状态,请不要用太多的物理手段,太多的抢救手段,插满全身的管子,进行一番没有质量的呼吸延续。

传说中的老僧坐化圆寂,恐怕普通人无法做到,但是,能否当我们在即将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的时候,如果已经难以挽回生命的质量,与其用机器延续我们没有质量的呼吸,不如让我们有尊严地、快一点地离去。

这是否应该成为一种共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

外在的环境因素需要社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去改变,作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注意培养超然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减轻现代社会强烈急速的生活节奏带给自己的精神重负,从而获得心灵的舒缓与轻松,一切变得释然。

(格言解读有部分参考网络,不知道出处,在此表示谢意,不妥请告知改正。)

                   2022年7月22日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