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民、股票的本质是什么?

 模糊的正确5xuf 2022-07-24 发布于江苏

周末了,正是俗事纷扰较少,思想彻底放飞,可以到处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好时光。

坐在窗台前发呆、沏上一壶茗茶,再打开一瓶82年的雪碧,我们开始静下来来,慢悠悠的扯扯淡。不需要旁征博引,也不需要任何的文本参考,想到哪就说到哪。

“周末”,指礼拜六和礼拜天,双休日。是自人类工业革命以后,产业快速推进、岗位逐步细分、工作和生活权利逐渐觉醒后的产物。在英国历史剧《唐顿庄园》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有人当了律师,一周五天工作,“周末”才会回到庄园里。当时英国上层的贵族,绝大多数人是辈辈承继祖上的遗产,是不需要工作的,因此有人便问“周末(weekend)”是什么意思。那些贵族,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上与社会脱节,自然日后也就承担不起社会的变革。类似于宝玉生于斯长于斯的贾府。凡是能与不同时代风云共存的人,都是接地气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生平可谓是最刺激最魔幻的,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时代而最终平安落地,从君王变成“人民”。溥仪先生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曾被我轻视过的认为最没文化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地劳动着,他们做的事情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如果普通民众把部分积蓄捐资助学是平凡而伟大的,那帮助各类产业龙头定价、扶持产业发展的股民伟不伟大呢?还是说,我们做的炒股这件事,本身毫无意义?

话题扯沉重了点,那我们拉回来,还从“周末”切题。

既然连过周末这件事,都是生产力提升后,人们精神世界开始富足,开始思考权利和自我定位的产物;那我们股民天天炒股,似乎命运都与那些纷繁复杂的K线均线纠缠在一起,比上班族还操心,比建设者还努力,那股民可曾想过,自己的定位和股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股民”和“股票”。

一、“股民”

股市源于西方,但英文中是没有可以直译股民这两个字的词汇的。Shareholder,翻译过来就是股份份额的持有者;而在经济学和金融学教科书中,更愿意把这个群体称之为,individual investor(简单直译,个人投资者)。

其实还是中文最为传神。股民,听这词儿,就知道是在描绘自认为在“研究”股票的一群人,颇为谐谑,甚至自轻自贱。提到股民,彷佛眼前就展现出一幅涨则得志、跌则悲伤,天天沉浸在投机倒把中不可自拔,浑浑噩噩没出息的众生全息图。

先不说股民,我们插一段,说说'善男信女'这个词。中国的寺院道观在全世界也数得上是最赚钱之一的宗教场所了。因为自古以来啊,绝大多数信神拜佛的人,其实都是想要贿赂神灵。自己平时不贡献社会、不帮别人,一到逢年过节就想着让神明多照顾照顾他家。更有人者,有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出了问题、遇到难关,才会去庙里求签问卜,帮助化解一二。说白了,没有什么信仰,心里空虚、精神软弱,而且抄近道求捷径习惯了。

那么如果给股民画个像,多数也是一样的。有多少人是本钱多了,找更好的投资渠道才会寻到股市的?没多少。绝大多数都是所谓”小散“,自己没钱、没本事、没学历、没人脉,感觉工作博起来也没啥盼头,遂到股市里来,天天大谈”修身养性“,其实目的还是要单车变摩托。天下正途,唯有暴富。

佛学金典《华严经》里有如此表述: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


那么我们这次就不妄想,我们来聊聊在资本市场中,股民原本的定位,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一)“财务投资者”

一家公司,从创业起步,它需要多轮融资,然后进行“股份制改造”,从有限责任公司改成股份公司,才能谋求上市。首次公开上市(IPO),要释放约25%(通常情况)的股份给公众股东,完成发行上市。在上市之前,已经持股的机构或个人,散户们指称之为“老股东”或者“原始股东”。没听说过,股民把他们称为“原始股民”的吧?上市之前,持股的人,可能是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公司的骨干员工,外部的投资机构、看好其发展的产业机构等等。我们先不管他们是不是价值投资,持股长不长,我们只考虑他们的入资模式:增资,或者接老股。

散户,一般是不存在“增资”模式的;也就是说,普通投资者没机会去收购公司增发的新股,而只能接收市场上流通的、别人手中的“老股”。增发一般是大容量的,比如二级市场也有定向增发,不会公开向散户兜售,当然偶尔也有公开增发(比较罕见,且效果不好)。所以这里引出群体概念的区分:

“产业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

 什么是产业投资者呢?比如说吧,最近今年华为哈勃比较火对吧?它以相对高价投资你的企业,但是同时又给你带来大量订单、或者给你引入业务合作的机会,帮助企业业绩快速撑大,催熟市值、尽快上市。再比如一家地方政府,要通过地方平台投资这家企业,在各种政策上给予优惠大礼包,帮助企业落地发展,或者牵线搭桥,连通当地大企业进行合作。再比如前几年老百姓也熟知的,腾讯、阿里、小米之类去投资,也是不仅给钱,还给流量,给销售渠道。说白了,给企业嫁接资源,帮助企业做大的投资人,就是产业投资者。

你个人有能力,直接帮助企业发展吗?如果你有,你就可能以低于市场评估估值的机会,入股该企业。如果没有,你就是财务投资者。不光你是财务投资者,在上市之前很多挤破头想入资“优质企业”的很多机构,也是财务投资者。

那财务投资者,尤其是散户,应该怎么给自己定位呢?

首先要压缩自己的权利,然后再考虑自己真正可用的权利。

1、你知道上市公司不care你的观点和言论,甚至不尊重你的存在,你也能认可这一点。因为你自始至终就没帮过上市公司,人家凭什么照顾你?

之前很早时候,有家大企业的董秘问,“100股的小股东也来参会,是何居心”?听起来很扎心,同时也被社会口诛笔伐了一下,说她蔑视股东权利。小米上市不久下跌严重,雷军称自己眼里很大,被投资者各种训。再比如,当年贾跃亭的乐视网,公开说,乐视没有第二大股东。其实上市公司和实控人再狂,内心再看不起你,从投资实际效用讲,也没说错。你人微,不帮忙,就应该言轻;尤其小散户,不要囊中羞涩,还有脸大张旗鼓的教育企业该怎么开展业务。那就是不识相了;用点俗话说就叫,没点逼数。

大家经常看到在网上与董秘的互动中,每次但凡有一段下跌,有些纳米散户教育公司该如何如何,你就笑笑得了,千万别参与。丢不起那人。

2、你知道你长时间都未必真正了解一家公司,你也没有运营上市企业的能力,那就放手让管理层去做事。你不是千里马,但可以是伯乐。

好些人把自己的角色理解错了。经常显得他比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都能。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他非要去插手、去评论。

散户最大的无知就是喜欢用上帝视觉和历史后视镜的角度去评论当事人和当下的事。

如果你真的能干,你为啥做不出一家上规模的企业呢?既然你了解到了自己的无能,而且在企业经营中帮不到企业什么忙,那你就耐心等管理层和创始骨干们去运作、去打理。

其实,当伯乐(看企业、看人、看技术、看产品、看行业都算)的能力要求也是相当不低的。散户的一大优势是,常年“集邮”各种股票,东插一腿,西摸一手,成功失败的经验也有。对于企业的一些大动作、小动作,还是有不少识破经验的,还是有不少同类型的历史案例可以借鉴的。有句话叫,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所以,日常不要关注各类细节,大局上对企业、对人有所把握就可以了。

说白了,股民是一群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不干事又能吸企业成长血的群体。看准了,那就尽量平时放宽心,少管闲事,少喷

3、无论中长期投资还是短线操作,你的作用是,定价。

这几乎是“流通股”最大、也是唯一的作用。当然如果你是牛散,动不动收集个几千万股,那另当别论了。

定价权意味着,你拥有最高效能的权力。买或是卖,看似简单,但对上市公司影响巨大。无论是对企业经营、形象,还是管理层个人都有大的冲击。你只要本着理性的态度,不受外界的影响,也不受管理层话术的拐诱,去给他正常定价,你的“身价”也就出来了。

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上市公司及其老板眼里有你,把小散户当人看呢?出问题的时候,有困难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上市公司从来不会认为是小股东的助力让他们如此进步,全是大老板自己的功劳。

(二)该有的“股东权利”是什么?

虽然你人微言轻,但是纳米股东,他也是股东啊。虽然事实上你起不到什么作用,但起码从法理上讲,你拥有这家企业的股权。

讲到法理与合规,那你就可以琢磨做点事了。

比如:

(1)投票权。举个例子,平时如果大股东+一致行动人可以控制的股权比例较高,那绝大多数事项(董事会、股东会)是他们自己能定的。那如果有些事项需要回避表决时,小股东就派上用场了。只要团结,小蚂蚁也能扳倒大象。这种场景,几乎经常在一些ST股上见到。投票,是反映小股东权益和改善公司治理的好办法。越是出现极端情况时,这东西效用越大。

目前A股市场上,最牛的100股股东,应该还是投服中心。大家可以学学他家的质询和投票玩的咋样。

(2)知情权。如果条件允许,股东会能参加的还是要参加,平时的电话能打的还是要打。对于某些公告和信息披露不明白的,该问还是要问。

我国的监管体系和注册制趋势下,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信披质量。为啥证监会和交易所每次对上市公司的问询和监管,所提出的问题就那么专业,而绝大多数小股东做不到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小股东,事实上,普遍这方面素质较低。如果低,还不学习,其实是你主动放弃了自己该有的权利。你手中的“票”,无论你管它叫股权、股份还是股票,它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被你主动扔掉了。

二、“股票”又是什么?

二级市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其实股票在散户手里,无非是两种认知。我认为都对。

一是,股票是股权的体现。那说明你有主人翁的认知,能长期去跟踪、验证一家公司的改善、发展。

二是,股票是筹码的体现。那说明你对人性和市场了解颇多,同时你对这个世界上的假恶丑,似乎更敏感、更能理解一些。

当他是股权时,其实代表着你对时代的理解。其实就是你搜寻在“时代中的马云”的过程。

当他是筹码时,其实代表着你对某些历史和规律的理解,包含着你过往的经验教训。

两者合计,显示了你对社会、对自己的认知。


为一名财务投资者,当我们对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有个清醒的认识后,我们可以各自施展“定价”的才华了。

在股权投资大时代中,在国家坚定不移的扩展直接融资渠道的大背景下,建议不放弃股票的交易属性前提下,要前所未有的更加关注它的成长属性。

对股票的投资,要越来越重,越来越狠,在家庭投资支出中的比重要越来越大。


(一)股票可以理解为加班费

你通过平时上班所付出的贡献,换来的收入叫工资。但是很多人无法对自己通过工作,所提升的行业和产业认知,去适时的变现。股票即是一种良好的认知变现渠道。如果老板不给你发奖金、发加班费。那你自己通过股票,多研究了好多东西,就理应获得“加班费”。

如果你的加班,换来的是负收益,那不能怪外界环境,证明你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就像是你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一分钱奖金没有,还要扣工钱是一个道理。

(二)股票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信心

投资人,天生就应该是乐观的。乐观人的眼中,是遍地的机会;悲观人的眼中,全是冤孽和灾难。

你看,比如生活上遇到难题,总有人会想办法去解决,也有人会习惯性的逃避、咒骂。股票投资也是一样,任何社会经济的变迁,都有利用的机会(成长思维);任何企业的兴衰荣辱,也都有利用的机会(交易思维)。

股票投资中建立起来的思维,是最好的实用性思维。它告诉你,万事万物相关联,且可以为你所用。

预计通胀了,猪肉要涨价;悲观的人能想到的只有进一步节衣缩食和抱怨;乐观的人通过买入猪肉股获得了额外收益。一场疫情,人在家中出不去;悲观的人担忧经济进一步下滑,收入不保;乐观的人第一时间想到利好“宅经济”,开始布局某些方面。看到社会上到处是教培的广告,无孔不入,悲观的人只会觉得自己家的子女教育越来越卷,无力支撑;有投资思维的就能感受到泰极丕来,可以规避不少行业风险。

在我国,组织一直倡导要自我学习,提高多方面驾驭的能力。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要提高驾驭能力,也要多学习,多长个发现的眼睛。这样,才能越活越有信心。

(三)关注成长属性,属于战略思维;关注交易属性,属于战术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我们听过很多词汇。从供给侧改革,到绿水青山,到全面小康,到高质量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这些东西,都会在一年年的布局中实现。资本市场的变迁,都是在这些总体框架下实现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格局”,那么就相信国家和组织的格局,就可以了。凡是组织倡导的,你就第一时间拥护;凡是国家需要的,你就第一时间支持。准没错。这叫战略思维。

潮起潮落,从建仓到发力到高潮,从人迹罕至到人声鼎沸,买在寂寞时,卖在喧哗处,驾驭人性和情绪,这是战术思维。

有战略,少战术,没多大问题;

没战略,盯战术,会有大问题。

所以,茶馆经常讲,不要自己给自己造空中楼阁,也不要靠意淫做梦、求神拜佛去祈求垂怜,还是要认识自己的定位、不断提高个人基本功,相信大局、乐观生活,去摆正投资的态度。

絮絮叨叨,不会没完没了;听进一字,已经修了功德。


其实炒股啊挺简单,只要大方向对,就可以没心没肺,放手让企业去帮你赚钱就好了。至于要想赚的踏实点,那就多学习多历练,这玩意,求人不如求己。

从明天开始,咱们继续聊个股。

茶馆不一定有牛人,也不一定有牛股,但有真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