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万物】村庄、地界、古槐 || 严苏

 一犁_书馆 2022-07-25 发布于江苏

【天空风云变幻,大地万物永恒。继《古槐》之后,严苏老师的散文集《大地万物》隆重登场。2022年7月18日,这个美好的日子,诵读爱好者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动听的声音,有趣的灵魂,一直在路上!】


地生万物,万物感恩大地,以葱茏装饰大地,用果实回馈大地。作者选取120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以及农具,用诗意、哲理、知识、趣味等笔法书写,给人启迪,令人思考,让人警醒,催人奋进。青少年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敬畏生命,对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大有裨益。自然是人类的生活家园,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母亲生我,大地养我。书写大地,铭记母恩——此为本书题记,也是作者创作主旨。


村庄

村庄是家的家,家是人的家。
家为泥土所垒。
一个村庄里住着多户人家,户连户、家挨家,多为一个姓氏。
村庄里的人靠土地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个孩子降生,先吃母亲的乳汁,后吃土里的五谷。
孩子渐长渐大,长大便要成家。
成家就是一户人家,像他的前辈一样在土里刨食,繁衍生息。
前辈们有的一生没离开过村庄,村庄是根,田是人生半径,两点一线,一辈子绕着村庄转。
晚辈说:前辈目光短浅,走远了会迷失方向。
前辈闻后笑而不语。
晚辈想离开村庄,过与前辈不一样的生活。
结果是出去了又想念村庄,梦里醒来再难入眠。
何因?
走出去的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繁华,那不属于自己。
言由心生。
我们看到,每逢佳节,车站、码头、机场那些匆忙的脚步、攒动的人群,有几个不是回村庄的人?


 地界
地界是分界线,是两块地的分水岭。
原本是一块地,祖宗创下的产业。
儿子大了。男大当婚,婚后成家,祖宗把一块地分成两块,在中间立地界,地界左边归老大,右边属老二。祖宗的意思:有地界隔着,在未来的岁月里,兄弟俩定会和睦共处,安心在土里刨食。
祖宗的愿望虽好,但岁月漫长,兄弟俩的关系仿如舌头和牙齿,磨擦不断磕碰常有。都是种田汉子,心里不存事,耕地时犁铧偏了线,越界了。越界就是侵犯,就是挑衅。两兄弟先是口战,后是拳头,再后是器械。祖宗不会想到,有了地界,同胞兄弟还会起纷争。矛盾总要解决,解决的依据还是地界。
地界是祖宗立下的,于后人说,它就是铁律。
年月如梭,当年的老大老二已是中年之人,儿女也长大成人。
到分灶吃饭的时候了。
老大老二仿效祖宗做法,把自己耕作的土地分开,中间立上地界。
儿子们在父辈划定的界域里耕作,繁衍生息。
纷争难免,矛盾最终还是化解了。
功劳归于地界。
地界,一部民间的无字法律。


古槐

古槐长在村口,干粗如桶,冠似巨伞,如一朵云撑在半空。它是村庄的标记,出远门的孩子只要看到这朵云,就能找着回家的路。没有人说得清古槐的年龄,村里的老人说从他们记事起,古槐就是这个样子。如此说,古槐超过百岁。
百岁,一个世纪。
人说人老成精。
其实,树老也能成仙。
仙者,万能也。
古槐的冠可遮阳、能挡雨,是全村老少聊天、玩耍好场所。
古槐通身是宝,叶和皮能消肿止痒,谁家孩子遭到毒蚊叮咬,痛痒难耐,大呼小叫,大人闻之不慌不忙地走向古槐,或捋一把叶,或掰一块皮,放水煮沸,水冷后清洗,不多时痒消痛止,比药来得还快。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这时的孩子由哭转笑,撒开脚丫玩耍去了。
古槐像磁铁,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夏日夜晚,男男女女丢下饭碗,踏着月光走向古槐,三人一伙五个一群,大摆龙门阵,张家长李家短地侃说起来。古槐像位长者,用枝叶做屏障,为来者驱蚊逐虫,让聊天者少受蚊叮虫咬之苦。
月亮由低而高,已越过头顶,古槐的影子也已换了方向。
有人打起哈欠。
夜已深,到睡觉的时辰了。
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
好在是,过了今天还有明天,明天过去后天又来,日子长着呢。
离开时,来者恋恋不舍,自觉不自觉地抬头瞅望古槐,心里想的都是古槐的好。
有风吹来,古槐的叶子沙沙作响,好像对村民说:“我们同一片蓝天,共一方热土,我所做的,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回报。”





作者简介





严苏

严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有小说、散文作品300余万字。现居淮安。


朗诵者简介


     

谢志明

谢志明,淮安市公安文联理事,清江浦区作协会员,供职于某公安部门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