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是全球人的信仰

 金苹果6 2022-07-25 发布于北京

老子决定要离开了,他第一站要去尼泊尔。

尼泊尔那边人的祖先是华夏一族的后代,当年他们实在受不了中原大地上的996了,一会愚公移山,一会精卫填海,一会女娲补天,一会水滴石穿,一会夸父追日,一会铁杵磨针,一会嫦娥奔月,看到前赴后继的奋斗逼,斗到后来把不周山都给弄塌了,实在无语,这群人想躺平了,一直往西走,到了一个没有人烟的幽静之地驻扎了下来。

这个地方一开始叫蓝摩国、蓝比尼、尼波罗国,后来华夏史书给他们记载为“尼泊尔”,周边很多国家的历史都需要在中国史书上来找,尼泊尔也不例外,直到明清,仍然有中原王朝的驻军在此。

老子要走,是在孔子和他的一番交谈之后,做出来的决定。

孔子去请教老子,说:“这世道礼崩乐坏、人性尽丧啊,互相打来打去,还有些号称修行的人,把杀他爹的人的牌位供奉在家里,已经震惊我的三观了。”

老子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那就应该去教化老百姓,告诉他们什么叫是,什么叫非,为了是我们要去努力,为了非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去抵制!”

图片

老子沉默不语,他知道孔子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青年,一生号召他的弟子努力奋斗,在有一次劳动的时候,大家割完韭菜准备收工,孔子去看了一下,地沟里躺倒了一片韭菜。弟子们说:“那没多少了,也不好割,就不要了!”

孔子走了过去,将躺倒的韭菜扶了起来,一把割了,告诉弟子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孔子说要用礼教来维持社会秩序。

老子说:“那我走?”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一个社会,靠礼仪法律的震慑,来让人们不敢违反乱纪,那这个社会的忠义信用已经很低了,离乱世也就不远了。

当时的统治者也不喜欢老子,因为老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意思是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喜欢瞎折腾!”

图片

老子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孔子和关令尹喜打了招呼,让他留点东西下来,否则不让他过关。老子对尹喜说:“书不能轻易写,否则会误导别人,尤其是增加后人的负担,他们为了找书里的中心思想,一辈子都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尹喜只好赔着笑脸道:“圣人莫怪,也莫多想,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道的真谛,这样才能结束这个混乱的时代,让社会重回正常的秩序。”

老子被尹喜说服,留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飘然而去,相忘于江湖。

孔子看到了《道德经》,他迅速提炼出了中心思想: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统治者”,只有所有人修行到顺天无为的境界,则天下太平。

但现在还做不到,必须先有统治者来教化万民,先贤带后贤,最后才能达到人人圣贤。而后来发展三千年历史来看,孔子错了,先贤是不会带后贤的,如果人人都识字,干自媒体,那么作家就会失业,一定要把识字提到很高的门槛,学而优才能当官。

张天师拜访孔子的时候,见到了落满灰尘的《道德经》,他打开一看,惊为天人,拿回来仔细琢磨,把他自己弄的“五斗米道”组织改成了“道教”。

图片

道教和老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老子一生不信任何宗教,他只是浅谈一下子自己的思想而已。

据《后汉书》记载,老子一路向西浅谈自己的思想,到了尼泊尔之后,在一棵树下休息,一个苹果砸到他的头上,他睁开眼睛,面前立着一个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但是天天大鱼大肉、美女妻妾,实在是太厌倦了,这个男人已经过了30岁了,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对女人不感兴趣了,往往就是玩手串、用紫砂壶泡茶、穿麻布棉鞋等,但这个年轻人不喜欢这些。

年轻人叫乔达摩.悉达多,看见老子仙风道骨,便向他问道,说自己很困惑,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一点也不快乐。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要想获得快乐,只有放弃这些东西,乔达摩.悉达多听老子这样一说,如醍醐灌顶,随即跟着老子后面学道,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与印度没有任何关系,他是地道的中国人,是在春秋时期出走的那一批人,虽然这群人想躺平,但骨子里并没有做到完全的物欲放弃,这是中国人奋斗的基因,总是要和天斗一斗!

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说老子姓李,是天下李姓人的“太上始祖”,唐太宗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在得知老子去了尼泊尔,点化了释迦摩尼,创建了佛教,便令唐僧去西天取经。

唐僧去取经的地方也是尼泊尔,并不是印度,印度到了今天,都不认可佛教,他们一直认为释迦摩尼学老子学的不正宗,觉得佛教是物欲教,见到女人、钱财都把持不住自己,佛是色中饿鬼,佛色葛兰台,佛不为人民服务,却要人民为他服务!

所以印度吸取了老子的理论之后,创立了印度教,目前来看,印度教才是最符合老子的本意的,躺的彻彻底底!唐僧从尼泊尔取回来的经书,是释迦摩尼的经义,仍然是满满的物欲,甚至你要对他有质疑的话,他就诅咒你下地狱,太吓人,被他们一诅咒,似乎有点效果,半夜会做噩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内心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的意思是我不求知,没有欲望,任何人拿我都没办法,这一套理论从尼泊尔传到印度,非常受印度人的欢迎,甘地反复研究《道德经》,最终提炼出道德经的精华,那就是“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对道德经很熟悉,常常拿来引用,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世间有太多的教条,老百姓会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会越来越多。

图片

老子在尼泊尔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促成了释迦摩尼的诞生,这个时候,老子的境界又高了一层,他觉得自己必须进一步向前,传播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

在古书《述异记》中记载了老子一路向西到了安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境内,很多人知道他来自文明灿烂的华夏,都非常仰慕,请求他来讲课,大家都听的很认真,在下面做着笔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老子,这些人听完老子的讲课之后,有不同的见解,结果形成了两派,一派写成了《古兰经》,一派写成了《圣经》。

老子认为人有善的根基,但也都有不善的一面,道可以牢固善,也可以拯救不善。对于不善的罪人,大道不离不弃,救赎、赦免的机会之门永远为他们敞开,等着人们从追求名望、财富和权力的虚妄游戏中醒来。

但是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他们以为杀人放火之后,向上帝或真主忏悔了之后,就会得到原谅和救赎,于是他们在全世界一边杀人一边忏悔,这是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思想。

图片

老子说“含德之厚,如婴儿乎?”,意思是刚出娘胎的婴儿离大道最近,德性最为充沛,善最大、恶最小;成年人的世界是一个大染缸,人的想法、见识越多、欲望就越强,与大道也渐行渐远,德性迅速枯竭,变得恶多善少。

老子出走,一路教化那些好战的蛮族。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

老子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思想,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想有作为、想成就圣人的人太多了,这些圣人折腾民众,让民众痛苦不堪。因此他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清静无为的救世理念。  

全世界的哲学基本上是脱胎于老子的思想,只是每个国家理解的不同,导致战乱纷飞,我认为随着欧美衰落,正宗的老子思想必将成为全人类的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