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爆文或“十万+”文章,我猜它的奇点可能是在这

 遇到书橱 2022-07-25 发布于广东

导读: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所感所得,这是一本写给记者的书,但同样是一本写给想从事写作的人的书,书中的案例和讲解,让我明白是什么样的东西吸引着读者,是什么东西能事情本质变得生动有趣。

01 初衷

已是第二遍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了,第一遍并未读完,读的是电子书,断断续续讲了大半本,收获还是有些的;但记得不深刻,思考也不够全面。没有形成很完整的体系,正如书中所述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将错过整个写作的流程。”正是这种不连贯的阅读,另外本书确实值得认真去研读的,至于许多思考成果没有留下来;当然,没有留下笔记的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使用电子书版本阅读,毕竟从小形成的阅读是用纸质,既可以获得在心理层面阅读成就感,又可以在纸质忆籍上写下即时心得。过后回看也不至于忘记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把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这也是十分欠缺的。

第二遍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在纸质版的基础上重新阅读,把所感悟的东西记录下来,运用起来,真正去解决写作过程的一些问题。

02 本书

目录分成了10个章节,除开引言,剩下的是9大操作步骤,每个步骤都配有案例,可操作性很强。可能是英译汉以及中外案例阐述习惯的不同,在阅读书中列举的案例时会有些许拗口,需要一字一字去阅读理解翻译过来的句子含义,而在品读的过程是不能放弃案例只读理论的内容的,毕竟作为“用于培训那些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的内部教材,本书的逻辑性挺强,体系很完整;只有全文阅读下来才能弄懂里面所表达的写作技巧。

9大步骤,从找素材、构思故事、技巧应用,到转承启合,再到后面的完稿、修改等,基本上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环节包含在里面了,面面俱到却又不失重点,这是这本书的优点,也正是这些点,让此书受到许多练习写做的人的推荐。

03 回忆

我回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老师教授的写作知识,为什么在“作文”这一部分总是一直在教我们写散文、叙事文、议论文等,而且大部分都是命题作文,给定了各类主题;让同学们在框架内去创作,去写作,我们对此是何等的熟悉,甚至厌倦。

而当面对大千世界后,当我们走进社会后,却又放弃了这些被培养训练了十几年的技巧和知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竟然不会写作了。是我们的培养体系出现了问题,还是我们并非真正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呢?

以至于长大了,在现今这个自媒体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滥竽充数的写作课程;我们还急切地去报名,去认真听课,寄望于重拾写作这门课的技巧。这种到处去学习、去阅读、去观看各类写作课程后,却发现,我们终究未能摆脱过去十几年残留的痕迹,我们无论如何用心去练习,也逃脱不了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写作基因。

而阅读越多这类书籍,顶多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已,我们懂得了很多所谓的写作技巧,我们甚至一看某一篇文章,我们就能分析出它是用了什么手法,是什么文体;可笑的是,我们并不是出于研究文学为目的去理解这些文章的,我们根本不需要像文学家那样去解读各类文章的好坏,我们只想用手中的笔写出一些受读者喜欢,能为自己获得效益的文章而已。

回想中学时代,每周每月,甚至每天的写作练习,那才是真正让我们写作得以成长进步的根源,再多的理论技巧,不熟化于心,只是徒增烦恼的因素而已罢了。写作成功的最有效技巧无非二字“多写”,只有不停地写,不断地写,才能把所有的技巧运用起来。记住,我们不是文学理论研究者,我们只是想把他们总结出来的真正有效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而已,怎么做呢?除多写多练,不停地写不停地练,并无它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