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第10讲 骈 赋及骈赋的用韵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25 发布于四川

辞赋10   骈赋的用韵

主讲:绝谷画蝶

课前我们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一、什么是骈文

简单地说:骈文就是由骈句、提引以及发送组成的不押韵的文章。

二、骈文起源发展

1.骈文的起源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2. 骈文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文体的发展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三、骈文特征

1.骈文的文体特征

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骈文有五个方面的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

如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骈文的结构形式呢,一样具有起、铺、结的结构体制和领、衬、夹的游离构形。

2.骈文的特点:

六朝骈文形式的特点主要有对,典。

1、“对”——声调韵律上讲求平仄相对;谴词用字上讲求意义相对。言要对,事要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2、典——造语,即依照古文的言辞;用事,即依照故事的话题。造语用典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是言能达意、言不尽意的直观体现。六朝尚“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归纳:就文体特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①对偶;骈文讲究对偶。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②声韵;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③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鲍照的《芜城赋》。

④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赋》。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辞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四、骈文与散文、韵文的区别

1、与散文的区别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骈文体和散文体的区别——在于对偶句和文章风格的追求。

2.与韵文的区别

韵文:与“散文”相对。泛指用韵的文体,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其他文体(《汉语大词典》)。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

五、如何创作骈文

(一)骈文的写作:因骈文的特点而决定。

1.以对偶句组成为主。

(1)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

(2)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七字句;齐梁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骈体文因此也叫“四六文”。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3)在声韵上,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唐以后在格律上更加严格。

(4)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所谓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已有之。

2.骈文的素材准备及构思

第一主题准备

第二词汇准备

第三修辞技巧准备

3、注意事项:

骈文(骈体文)不需要押韵,押韵的是骈赋。骈字,顾名思义,两马并驾,两物并举,两句对仗。就是整篇文章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关于对仗,如诗词联的写作。声律的铿锵,就是句中节奏点的字的平仄交替。

(1)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

(2)注意骈文句中的节奏点:

(3)同一节奏内不能三连平或三连仄。

3、骈文句脚要求通篇走马蹄。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

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②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③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

④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⑤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以上五点是我们以后造骈句和创作辞赋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

复习就到这里,下面开始今晚的学习:骈赋及骈律赋创作的几个问题。

一、骈赋

1、什么是赋?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郑玄:赋之言铺,直言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赋,是《诗经》“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直接陈述的意思。这是“赋”的基本含义。

赋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也可以这样说,它是是诞生于《诗》、《骚》之后,律诗、戏曲、小说之前。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在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发展起来,赋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变化。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而著名的赋有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流畅。

2、什么是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骈+赋,就是由骈对构成的赋体,即骈句构成的一种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韵律的一种文体。六朝是骈赋的发端和衍化期,真正全面成熟,应该是在唐宋。六朝的骈赋,句式上多用四、六字句,隔句对也不如唐宋灵活多变,骈对之声律部分也是以四声细分相对为主,但用韵的方式与吟诵节奏基本成型。

骈赋,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样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为壮丽的奇观。魏晋南北朝骈赋(以下简为“魏晋骈赋”),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

“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

骈赋,顾名思义,就是以骈句为主要特色的赋体文章。骈赋,就是有韵的骈体文。

因为都具有【骈】之特点,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骈赋的定义:"具骈文要点而又押韵者称骈赋。"有韵者为骈赋,属于「诗」类;无韵者为骈文,属于「文」类。

骈赋以行为流畅、擅用典故、文采华美、音韵和谐为佳品。骈句方面,不仅仅要看着字义的骈对,还要顾及音韵层面,句式又四、六字句衍生出三言至九言句不等,兼有少量散句。四言以上,多用虚词。凡是相骈之句都要押韵,散句随意。篇中过渡、转折或提示部分,借鉴于文言散文所用起承转合之词,后世称之为“发送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骈句节奏。

3、骈赋与骈文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的联系

骈文全篇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赋既体现了骈文的一般特点,全篇以骈句为主,又体现了赋文的基本特色。

(2)二者区别

骈文不押韵,而骈赋是押韵文章。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骈文属于非韵文;而骈赋则属于韵文。

骈赋的句脚平仄,不要求通篇走马蹄(这里说的马蹄即是骈文的马蹄律)但是其句脚字则要求必须押韵。

“韵”是赋的组成要素之一,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要素,无韵就不能称之为赋。如果没有韵,就只能是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骈文。

从修辞方面看,骈文以对偶为主,骈赋以铺陈为主。

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但骈文的标题不要带“赋”字,因为骈文不是赋。

从功用看,骈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外,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等。所以说:骈赋和骈文的区别,是否押韵应该说是二者的最明显的区别。

4、骈赋的分类

骈赋按照表现内容或题材分,魏晋骈赋大致可分为三类:

1)咏物写志:曹植的《白鹤赋》以鸟喻人,通过对“遘(gòu)严灾而逢殃”遭遇的描写,表现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愤;他的《蝉赋》、《鹞yào雀赋》等则写出了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忧谗畏讥的惶恐;应玚chàng的《闵骥赋》,以“良骥不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愤;祢mí衡的《鹦鹉赋》,写鹦鹉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王粲的《槐树赋》表现出“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的渴望;还有如嵇康的《琴赋》,张华的《鹪鹩赋》(jiāoliáo),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咏物赋特别的广泛,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赋的,甚至连飞蛾、苍蝇、老鼠等都可以成为赋的对象。

2)即景抒情:魏晋士人的悲悯之情往往通过自然物的吟咏而表现出来,从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联想到人生无常。曹丕pī 和曹植都写过不少这样的辞赋,曹丕有《感物赋》、《秋霖赋》、《登城赋》等,曹植有《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等,还有如应玚的《愁霖赋》,王粲的《登楼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沈约的《郊居赋》,鲍照《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3)思旧怀人:这类作品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如曹丕的《悼夭赋》,《感离赋》,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如《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等,还有《洛阳赋》、《洛神赋》,再有如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思旧铭》等等。

以上三种题材,无论哪一种骈赋,基本上都适合抒写惆怅、压抑或者凄苦心境的需要,都是以悲为美的美学追求,这些作品里总是回荡着一种哀怨低回的悲怆之音。可以这么说,悲悯是魏晋辞赋的共同主题,是主旋律,主色调,是这些辞赋的共同本色。

如:三国·曹植《愁霖赋》

迎朔风而爰迈兮,雨微微而逮行。悼朝阳之隐曜兮,怨北辰之潜精。车结辙以盘桓兮,马踯躅以悲呜。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于天皇。瞻沉云之泱漭兮,哀吾愿之不将。

赏析:

这篇《愁霖赋》大约作于建安十八年春。建安十七年冬,曹操东征孙权,曹丕曹植随行。次年四月返回邺郡,途遇霖雨,行走不便。曹植此赋便作于此时。赋为残篇,不能见其全貌。但,仅就这十句而言,写风雨中行路,天地惨凄,道路泥泞,作者心生奇想等等,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曹氏父子挥师远伐、鞍马劳顿的征战生活,和作者形象描画、委婉抒情的精湛技巧。

此赋虽只有残存的十句,但也写得十分精彩。这主要是作者对生活体察深微,情感郁积于胸,所以他能意在笔先,以“愁”字统摄全篇,随着情感的抒发,景象事件自然地从笔底流出。正是“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王昌龄 《诗格》)本篇赋文不长,但境界辽远,景象苍茫,回荡着深厚舒缓的旋律,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氛围,而这些便形成了本篇鲜明的意境。“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朱承爵 《存余堂诗话》)有了这些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所以此赋“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 (樊志厚 《人间词话乙稿叙》)。

又如:月赋

〔南北朝〕谢庄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沈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羇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斁。

赏析:

由古至今,文人雅士以“月”为题的诗文不胜枚举,从《古今图书集成》所搜罗的作品,即可见一斑。纵然在当时,人们对《月赋》的评价已十分不一致,如,宋孝武帝为之“称叹良久”,认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佳作;颜延之则说:“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人更拿它来和宋玉的《风赋》、谢惠连的《雪赋》做比较,但看法仍有分歧。就以“月”为题的文学作品来看,谢庄的《月赋》仍是其中的翘楚,否则,像《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就不会相当一致地都收录了这篇文章。

《月赋》除了情感的表达甚为成功,结构上亦是自为完整的一体,句子的对偶、押韵,也充分展现了“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时代特色。

二、骈赋的用韵

1、押韵

古文将“诗词(辞)歌赋”四种文学式样并列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都是要用韵的缘故。“韵”是赋的组成要素之一,骈赋的句脚的押韵和诗歌的押韵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

赋的押韵非常灵活:一篇赋押多少韵,不像诗词那样有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数量的规定,或多或少,不拘不限;无定式,押平声韵的有,押仄声韵的有,平仄混押的也有。

骈赋在偶数句用韵,也就是说一般在句子划句号的地方要押韵。反之:就是画逗号、分号的地方一般不押韵。如刚才我们读了谢庄的《月赋》,两两对偶,有五组四字句对,二组六字句对,而且前八句更是“四、四;四、四;六、六;六、六”的骈四俪六的句式;且“末”、“脱”二字同一韵,“濑”、“蔼”二字又一韵,“映”、“镜”、“净”三字也同韵,知其亦开始讲求押韵。

散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骈文的散句是,可走马蹄也可不走马蹄。骈赋若尾字是虚字,在虚字前的那个字押韵;隔句四句,第四句尾字押韵,中间分号前那一句不押韵。

注意,我们这里这里说的平仄混押,不是平一句、仄一句的安排押韵,而是段落之间的用韵习惯。赋的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下面我们以赋文加以详细分析。

例一:李世民《小池赋并序》

许敬宗家有小池,作赋赐之。 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引泾渭之馀润,萦咫尺之方塘。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

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映垂兰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

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沈。涌菱花於岸腹,擘(bò)莲影於波心。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

於时景落池滨,雾黯疏筠:舒卷澄霞彩,高低碎月轮;露宿鸟之全翮(hé),隐游鱼之半鳞。岸随年而或故,流与日而终新。虽有惭於溟渤,亦足莹乎心神。

大家是不是可以看清楚什么地方押韵了呢?看看这篇短短的文章换了几次韵?

我们重新排列:

若夫素秋开律(1),碧沼凝光(2)。

引泾渭之馀润(3),萦咫尺之方塘(4)。

竹分丛而合响(5),草异色而同芳(6)。(下平,七阳)

徘徊踯躅(7),淹留自足(8)。(散句不用押韵)

叠风纹兮连复连(9),折回流兮曲复曲(10)。

映垂兰而转翠(11),翻轻苔而动绿(12)。(入声,二沃)

牵狭镜兮数寻(13),泛芥舟而已沈(14)。

涌菱花於岸腹(15),擘莲影於波心(16)。

减微涓而顿浅(17),足一滴而还深(18)。(下平,十二侵)

於时景落池滨(19),雾黯疏筠(20)。

舒卷澄霞彩(21),高低碎月轮(22)。

露宿鸟之全翮(23),隐游鱼之半鳞(24)。

岸随年而或故(25),流与日而终新(26)。

虽有惭於溟渤(27),亦足莹乎心神(28)。(上平,十一真)

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看见第一段押下平七阳韵,第二段换仄声韵,入声二沃。第三段转换平声韵,下平十二侵。第四段押平声韵,上平十一真。除散句外,单数分句不押韵,双数分句押韵。各段落之间的韵部不是全平或者全仄吧,他们之间是有错落的。

例二:王勃《涧底寒松赋》

岁八月壬子1,旅游于蜀2。寻茅溪之涧3,深溪绝磴4。人迹罕到,爰有松焉5。冒霜停雪,苍然百丈6,虽崇柯峻颖7,不能逾其岸8。呜呼斯松!托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别乎?盖物有类而合情9,士因感而成兴。遂作赋曰:

惟松之植,于涧之幽。盘柯跨崄,沓柢凭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

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攀翠崿è而神疲,指丹霄而望绝。已矣哉!

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信栋梁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

大家先看看,除尾句是散句外,其中用了三韵吧!我们重新排列如下:

惟松之植,于涧之幽。

盘柯跨崄,沓柢凭流。

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

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下平,十一尤)

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

紫叶吟风,苍条振雪。

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

攀翠崿而神疲,指丹霄而望绝。(入声,九屑)

已矣哉!

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

信栋梁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

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上声,二十一马)

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散句)

第一段押下平十一尤韵,第二段换入声九屑,。第三段换上声韵,上声二十一马。除散句外,单数分句不押韵,双数分句押韵。各段落之间的韵部不是全平或者全仄,他们之间是有错落的。

创作背景:总章二年(669年)时作者二十岁,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李治下令废职,逐出沛王府。这年五月,作者南下入蜀。他在《入蜀纪行诗序》中说:“总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玄壑,历翠阜,迨弥月而臻焉。”在蜀三年,作者先后游历过葛愤山、武担山、武都山等名山,创作了许多诗文,此赋即创作于这段时间。

作品鉴赏:

此赋由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变化而来。就标题而言,此赋有着明显的寄意。松不生于崇丘而生于涧底,材虽伟岸,然而不是生在合适的地方,“物殊类而合情”,名为咏物,实则说的是人间社会。

此赋一开始就点出此松生长幽涧,虬枝高耸,深根凭流。在淡淡两笔勾画了此松形象之后,忽然一笔宕开:“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问它在这儿多少时候了,为什么要在这儿,问得似乎幼稚,然而巧妙,顺势引起下文,写这松树嶔崎磊落,姿质特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疾风劲节,坚贞不屈,但由于没有明鉴之人而被埋没在幽谷中。“用轻资众”,“器宏施寡”,譬如千里马,空有远志,不能驰骋,也只好屈居轭下了。这和人的身具高才,位终不显,正是一个道理。

全赋讲求韵律,不事用典,词语不事雕琢,语言简洁,舒卷自如,音调铿锵,干净利落,直抒胸臆,假托涧底寒松“出群之器”、“托非其所”的遭遇,极尽自我矜恃、鸣其不平之能事,将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辰的满腔愤懑一以贯之,指斥“时革屡变”、“态俗多浮”,决心独“保贞容”,不与“榱桷”为伍,大发个人“志远心屈”、“才高位下”的牢骚,这是对社会的遏抑人才、用轻资众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严厉批判。

例三:庾信《春赋》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楼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钗朵/多/而讶重,髻鬟jì huán/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zhì)。吹箫弄玉之台,鸣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酦醅。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阳春》、《渌水》之曲,对凤回鸾之舞。更炙笙簧,还移筝柱。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车小苑,连骑长杨。金鞍始被,柘(zhè)弓新张。拂尘看马埒(liè),分朋入射堂。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凰。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为了大家看的清楚,重新排列如下:

宜春苑中春已归(1),披香楼里作春衣(2)。

新年鸟声千种啭(3),二月杨花路飞(4)。(上平:五微)

河阳一县并是花(5),金谷从来满园树(6)。

一丛香草足碍人(7),数尺游丝即横路(8)。

上林而竞入(9),拥河桥而争渡(10)。(去声:七遇)

出丽华之金屋(11),下飞燕之兰宫(12)。

钗朵多而讶重(13),髻鬟高而畏风(14)。

眉将柳而争绿(15),面共桃而竞红(16)。

影来池里(17),花落衫中(18)。(上平:一东)

苔始绿而藏鱼(19),麦才青而覆雉(20)。

吹箫弄玉之台(21),鸣佩凌波之水(22)。

戚里而家富(23),入新丰而酒美(24)。(上声:四纸)

石榴聊泛(25),蒲桃酦醅(26)。

芙蓉玉碗(27),莲子金杯(28)。

新芽竹笋(29),细核杨梅(30)。

绿珠捧琴至(31),文君送酒来(32)。(上平:十灰)

玉管初调(33),鸣弦暂抚(34)。

《阳春》、《渌水》之曲(35),对凤回鸾之舞(36)。

更炙笙簧(37),还移筝柱(38)。

月入歌扇(39),花承节鼓(40)。(上声,七虞)

协律都尉(41),射雉中郎(42)。

停车小苑(43),连骑长杨(44)。

金鞍始被(45),柘(zhè)弓新张(46)。

拂尘看马埒(liè)(47),分朋入射堂(48)。

马是天池之龙种(49),带乃荆山之玉梁(50)。

艳锦安天鹿(51),新绫织凤凰(52)。(下平,七阳)

三日曲水河津(53),日晚河边多解神(54)。

树下流杯客(55),沙头渡水人(56)。

镂薄窄衫袖(57),穿珠帖领巾(58)。(下平:十一真)

百丈山头日欲斜(59),三晡未醉莫还家(60)。

池中水影悬胜镜(61),屋里衣香不如花(62)。(下平:六麻)

第一韵上平五微,第二韵去声七遇。第三韵上平一东,第四韵上声四纸,第五韵上平十灰,第六韵上声七虞,第七韵下平七阳,第八韵下平十一真,第九韵下平六麻。除单数分句不押韵,双数分句都是押了韵的。且各段落之间的韵部依然不是全平或者全仄,他们之间是有错落的。

由此可见,骈赋的押韵和诗歌的押韵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总结如下:

(1) 都是偶数句用韵,又叫隔一句用韵。(隔句中的分句不算,一个隔句只能押韵一次)

(2)韵字连用的情况,即奇数句押韵的情况也有。一般是在开篇或换韵的时候用。

(3)押仄韵时,合并使用韵部的情况比较多,但合用习惯不超过《词林正韵》。(现代作赋用韵问题,与近体诗用韵一样,用韵不外乎用平水韵,词林正韵,今韵三种,我们统一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但两部韵书不能混押。)

(4)押仄韵时,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中变化相对,不止于平仄相对;而押平韵时,就只能以仄声相对,这跟诗韵相同。

(5)在骈赋中,当句末是语气词时,往往是语气词的前一个字用韵。(如: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李清照《打马赋》)

(6)散句是否入韵,可押可不押。

(7)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8)忌重复使用韵字(字形相同和读音含义相异的除外)。

例四:李清照《打马赋》:

岁令云徂(cú),卢或可呼。千金一掷,百万十都。樽俎具陈,已行揖让之礼;主宾既醉,不有博奕者呼!打马爰兴,樗蒱遂废。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急见连钱之碎。

若乃吴江枫冷,胡山叶飞;玉门关闭,沙苑草肥。临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或闻望久高,脱复庾郎之失;或声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缓缓而归,昂昂而出(去声,chì,chuì,tuì,四寘)。鸟道惊驰,蚁封安步。崎岖峻坂,未遇王良;跼促盐车,难逢造父

且夫丘陵云远,白云在天。心存恋豆,志在著鞭。止蹄黄叶,何异金钱。用五十六采之间,行九十一路之内。明以赏罚,核其殿最。运指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且好胜者人之常情,小艺者士之末技。说梅止渴,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将图实效,故临难而不回;欲报厚恩,故知机而先退。或衔枚缓进,已逾关塞之艰;或贾勇争先,莫悟阱堑之坠。皆因不知止足,自贻尤悔。况为之不已,事实见于正经;用之以诚,义必合于天德。故绕床大叫,五木皆卢;沥酒一呼,六子尽赤。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

辞曰: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徒。满眼骅骝杂騄駬(lù ěr),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呼,都,呼,(平水韵七虞,词林正韵第四部)

废,戏,队,碎(戏,平水四支,废、队、碎平水十一队,词林正韵第三部)

肥,(平水五微,词林正韵第三部)

泥,师,奇,(平水八齐,词林正韵第三部)

出(平水四寘,词林正韵第三部)

步,父(平水七遇,平水七虞,词林正韵第四部)

天,鞭,钱(平水一先,词林正韵第七部)

内,(平水十一队,词林正韵第三,五部)

最,外(平水九泰,词林正韵第三,五部)

技,志(平水四寘,词林正韵第三部)

退,(平水十一队,词林正韵第,三,五部)

坠(平水四寘,词林正韵第三部),

悔(平水去声,十一队,词林正韵第三,五部)

德,(平水十三职,词林正韵第十七部)

赤(平水十一陌,词林正韵第十七部),

贼(平水十三职,词林正韵第十七部)

石,掷(平水十一陌,词林正韵第十七部),

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这里,“掷”是虚词前用韵字,

2、换韵

对于一篇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字的韵文来说,若通篇一韵,既不符合声气开合,抑扬顿挫的大原则,亦不能利用平仄不同的韵来调度文章气氛。所以从现存的古代赋作品来看,除一些短篇的小品赋外,大部分的赋作品皆是一赋数韵。所以说在骈赋创作中,文章篇幅较短的可以一韵到底。如果篇幅较长,则往往难以做到,这就需要换韵。而换韵的频度并无定制,有的押二三字而一换韵,有的多至押十数字而一换,多少不等。

换韵有四点要强调:

(1)一般是段落换韵,也就是说一个段落换一个韵。

(2)可以是段落中换韵。有时是段落较长,或内容所需使你不得不换韵。

(3)换韵时,一是不宜平声韵转平声韵,仄声韵转仄声韵,无论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都尽量做到句脚字平仄相对。(古人用的是平上去入,不是平仄。)

(4)段中有换韵的地方,换韵的句子前面一般要加提引词,换段同样如此。(注意:是一般)

注意:避免重韵。这里所指的是同字同音者的重复。这个在律诗中也有讲究。故我们初学一般要尽量避免。

3、关于韵调的运用:

所谓韵调,就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有人要问什么时候用平声韵,什么时候用仄声韵,这个问题不难,大家都知道:平声韵舒缓一些,仄声韵亢扬一些,前者适合用在写景铺述与引申段;而后者合适用在感慨或轩昂一些的段落。当然,这个仅作参考,大家在写作时候可灵活掌握。

三、骈赋中各种句式的运用

1、壮句:壮句的使用,通常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按一些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在辞赋中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但要注意,因为壮句是三个字,按骈赋、律赋隔一句用韵的原则,每六字即需要一个韵字,这显得落韵过密。适当用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甚好,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因为赋诗需要高声朗读的文体,对朗诵气氛而言,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方能尽得其妙。

在辞赋中也不能连续使用,宜用在关键处,同时记得前面加提引词。

2、紧句:可以两对挨在一起,也不要多。紧句使用非常普遍,它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但是忌连用,否则会见呆板。

3、长句: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即分句对或复句对,后面将做详细介绍)来写,在古人的赋文(文赋除外)中,八字长句用的也不多。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我们做一个规定吧,我们这个班遵守长句的底线,长句最多是9个字。但是看到别人有超过的,不要说人家是错的。

长句的运用总结如下:

①长句:整篇里面的长句的字数要变化。如你写了一个七字的长联下一句就不要再是七字的了。长句最多两个字数相同的挨在一起。字数多的长句,就单独一个比较好,目的是使得文章有变化不呆板。

②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③长句通常是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形成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9字,则难通读,这符合汉语咏读的习惯。

4、隔句

隔句对常是一篇骈赋律赋的重点,由于有诵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多,容量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

①隔句最多两个挨在一起,千万别多,同时隔句的类型也要变化。

②隔句字数比较多,因此韵字相隔的比较远,所以一个隔句写完了就换一种形式吧,别紧接着又一个隔句了。

5、漫句

漫句的使用,既可以引发感慨,亦可以执笔点睛。

6、其他: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正确,四字句以上都要加虚词,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八个虚词: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不能一篇文章中虚词没有变化;提引词的运用要灵活,一是换韵的时候要加提引词 ;二是换段、换内容的时候要加提引词;三是壮句前要提引词。

概括地讲,骈文、骈赋、律赋的句法基本都是一样的,早时候多是四六句、六四句、四四句、六六句。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加了五七句、三字句、隔句等等,使文章就不显得那么呆板。骈律赋的几种常用句式,既吸收了六朝四、六句的精华,又衍生出了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其他句式。唐代出现了《赋谱》,里面规定了很多种句法的使用 ,“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

赋句创作中,凡句字少者居上(前),多者居下(后)。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不要相连使用。如果非连用不可,也要考虑不同的字数的长句。赋的句式变换:壮、紧、长、隔,交替进行,读起来就轻松一点。凡赋句由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合织成,不可偏舍。这些内容之前都学习过,大家可以随时复习一下。

四、当代辞赋的走向

我们已经知道辞赋的流变过程: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大致来说,当代辞赋已渐趋以骈赋为主。骈赋典雅华丽的风格,抑扬顿挫的声律,比较受大家的喜爱。汉字之美,除了文字本身的含义之外,归根结底是音律之美、骈对之美。正是因为这样,以骈对为文的文学体裁,始终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诗词、对联、骈文、骈律赋,这些都比纯粹的文言文散文更浅显,其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更容易让普通人看明白。对骈赋的理解障碍多不在语法上,而在典故的理解上。这些客观条件也是当今对联诗词乃至骈文骈赋复兴的原因之一。

就实体而言,辞赋的应用范围比对联类的文体要狭窄,但比现代白话的文体应用要广泛得多。名山大川、城市宣传、文化推广都是辞赋文体的应用范围。在读者心中,这种文体还是以古典厚重为主,这些与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名山大川的沧桑变化相得益彰,这些因素是其他文体难以取代的。但是,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的发展规模,这些变化要通过辞赋文体表现出来,这些就需要作者有文字驾驭功底。否则,整个作品就会缺乏古典的美感,因此,我们创作的作品既要有古典美,又要具备现代气息,才能称之为合格的作品。

综合以上观点,所以我们赋班的教学就以骈赋和律赋为主。

本讲提纲:

一、骈赋创作教学几个相关概念

二、骈赋的用韵

三、骈赋中各种句式的运用

四、当代辞赋的走向

赋第10讲作业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

请以“大雪”为题,试写一篇骈赋《大雪赋》。用典请注明出处,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

作业要求:

1、需切题,力求出新。

2、用韵要符合骈赋押韵的标准,韵部合用以词林正韵为限。

3、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对,句脚字平仄相对,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

4、换韵要求一个段落换一个韵,可在段落中根据内容所需换韵。换韵时,需平声韵转仄声韵,仄声韵转平声韵,换韵时需加提引词,以提醒作者注意。

5、紧、壮、长、隔、各种句式合理运用,壮句前需加提引词。

6、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只在开篇和结尾使用)散句可以不入韵。

7、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

8、不可以带“兮”字。

9、超出4字需加虚词。

10、提倡切题用典,遣词古雅。

11、字数300字左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