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洞天禅悟 2022-07-25 发布于云南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2022-07-25倪可依来源:检验学习网

检验学习网
26 条内容 · 2011人看过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CFU-EO)。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1%左右。

参考值

成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2)×109/L。

成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4%~8%。

临床意义

一、生理变化

1、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白天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食物或药物过敏、血清病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致敏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2、寄生虫病:肠道、肠外组织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肺吸虫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增多;与相应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3、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样皮炎、湿疹、银屑病、多形性红斑等。变应性因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4、感染性疾病:猩红热的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图片

5、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周期及血中时间延长。

6、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肠癌等。淋巴因子及肿瘤因子所介导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7、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散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结缔组织病。

8、其他:脾切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等。嗜酸性粒细胞清除减少、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1、传染病急性期:一般病原体急性感染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随之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并逐渐增多。若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消失,说明病情严重。因此,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

2、严重组织损伤:如手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降低,24~48h后逐渐增多,增多的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大面积烧伤患者,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并持续较长时间。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或减低很少,表明预后不良。因此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预后观察的指标。

3、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嗜酸性粒细胞减低,因此,可通过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刺激试验,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