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叶从单一的绿茶,因制造工艺的不同,演变成为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从汉朝到明末清初,其形成经历了约一千六百年。 乌龙茶亦称青茶,分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及重发酵茶等种类,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名称为何叫乌龙茶?有人传说,福建茶农苏龙,“误打误撞”制成此茶,所以谐音取名为“乌龙茶”。此说地点时间不详,无根无据,不足为信。如果说,因茶的条状成品色泽乌黑发亮而得其名,倒也颇为贴切传神。 乌龙茶诞生于何时何地?有人考证,安溪青茶始作于清雍正年间,乌龙青茶成于清咸丰年间。此说经不起推敲,时间与地点均不准确。 明末清初同安县嘉禾里人阮旻锡(1627-1712年),在武夷为僧时的《武夷茶歌》云:“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泉州府志》也载阮旻锡的《安溪茶歌》云:“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诞生于武夷山的岩茶,即为最早期的乌龙茶,当时称为“漳芽漳片”,而且“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明确是“漳人制”,其“制法”“珍秘”不外传。 早期在武夷山制作出岩茶的“清漳”漳州人,历史上记载有名有姓的师傅有大一批。这些师傅如果在漳州都不懂得制作乌龙茶的技术,跑到武夷山就能平空制出岩茶来吗?显然要有知识积累。 漳州的茶叶虽然不如武夷山出名,但漳州历史以来一直有茶山茶区,而且漳州人很爱喝茶,喝茶很有讲究。这一点从漳浦保存有大批明清紫砂壶,可以作佐证。 漳州茶区的茶叶品种繁多,有水仙、本山、黄旦、毛蟹、肉桂、八仙、梅占、奇兰、铁观音等数十个品种,仅平和奇兰就有白芽、红芽、竹叶、青芽、早芽、晚芽、金面七类品种,流传着许多关于茶之渊源的传说。 明朝初年,漳州制茶业已颇具规模,不但供应本地,促使民间饮茶成风,而且还将制成的茶叶作为“土贡”送给朝廷,数量还不少。明万历《漳州府志》载,漳州生产制作的茶叶被列为贡品。正德间每年贡茶叶378斤,芽茶500斤;嘉靖间每年贡茶叶170斤,芽茶511斤。其制作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自珍秘”的技术慢慢趋于成熟。从正德到嘉靖计60年,年年有这么多茶叶进贡给朝廷,万历年间贡茶数还未计入,对制茶工艺会有很大的促进提高。可以说,此时“漳芽漳片”已具雏型,或者其“制法”基本成形,只是未广为人知而已。 清康熙《漳州府志》,知府魏荔彤修,进士蔡世远(漳浦人)纂,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冬完成。在卷二十六民风篇中写道:“近则移嗜武夷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琯溪即平和县琯溪,亦称管溪。箑,扇子。炉、筐等用具也均在漳州府各地。“近则移嗜武夷茶”,说的是以前嗜的是漳州茶,现在则为武夷茶,是“漳人制”的乌龙茶。功夫茶器具完备,十分讲究,很有漳州特色,茶喝得非常有功夫。武夷茶、大彬罐(后为孟臣壶)、若深杯,这是功夫茶的三要素,说明当时闽南功夫茶习俗已颇为盛行了。 这里“近”是什么时间摡念,语义含糊。从明万历《漳州府志》到清康熙《漳州府志》,其间一百余年未修过府志,而且此段时间兵荒马乱,加之记录入府志的事,特别有关民风习俗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乌龙茶诞生的准确时日难以断定。但是,根据以上史料考证推算,时间段已明确无误。笔者认为,乌龙茶形成的时间应为明末清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