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谌旭彬: 朱元璋的理想国,就是要消灭下一个朱元璋

 明白123456 2022-07-2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形象(图/视频截图)


在谌旭彬去年那本《秦制两千年》中,有一章的章节名叫“明太祖猛于虎”。

他显然批判得还不过瘾,今年直接为太祖爷量身定作了一本《活在洪武时代》。我这话可能说得也未必对,这本书的主角并不算是朱元璋,如副题所说,是“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从何而来?来自朱元璋的不朽著作《大诰》。本书抽丝剥茧了十二个荒谬的案件,“书里没有帝王将相们的雄才大略,只有被统治者的辗转腾挪”。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如果不幸穿越到朱元璋时代,我干脆就直接抹脖子吧。毕竟我自问没有书中这些小人物“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

谌旭彬原为腾讯历史频道主编、“腾讯新闻·短史记”主编,近年来出版了《汉朝——被掩盖的真相》、《权力脸谱》、《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等著作。

01

张明扬:

首先恭喜旭彬兄新作出版,对你的写作激情脱帽致敬。写完《秦制两千年》之后,你是如何决定切入洪武时代的?在“秦制”的视野中,洪武时代是一个怎样的位置,我记得《秦制两千年》中也写过朱元璋。

谌旭彬:

谢谢明扬兄。《秦制两千年》大体相当于针对“百代皆行秦政制”这个残酷的基本事实,做了一次粗线条勾勒。因为时间跨度很大,许多案例不能讲得特别详细。内中虽有一章题为《明太祖猛于虎》,提到了朱元璋以“猛”治官、治吏、治民、治《孟子》,但对朱元璋的真实动机、具体手段,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谈得还很不充分。所以就有了《活在洪武时代》这本书。

冰川私享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活在洪武时代 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 小程序

《活在洪武时代》
谌旭彬  著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

如果说《秦制两千年》提供的是一个认识中国历史的宏观坐标,那么《活在洪武时代》提供的则是一桩具体案例的微观剖析。

具体到“秦制”视野里,我觉得洪武时代是一次“返祖”,是一次大倒退。秦制成型于商鞅、韩非这些法家人物,但到了汉代,其具体形态已经变成了外儒内法。骨子里虽仍将法家的控制与汲取之术放在第一位,表面上却要披着儒家仁政爱民的外衣。真实信奉的虽是成王败寇,虽是得天下者得民心,宣传上却一定要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外儒内法很虚伪,但可以让社会看起来不那么暴戾。比如汉文帝否定全民告密之风,废除“诽谤谣言之罪”;比如光武帝允许读书人拥有不加入政权的消极自由,允许社会上存在隐逸之人。

外儒可以让秦制国家的吃相更好看一些,可以掩盖很多矛盾。朱元璋的做法恰好相反。他亲自掀起全民告密运动,亲自下旨全面打击各种消极自由。所以,我觉得洪武时代是一个吃相很难看的时代,是一个从外儒内法向赤裸裸的商鞅韩非之术回归的时代。


02

张明扬:

可以说说你第一次整体看完《大诰》的感觉是什么?我没看过全文,但单看完你这本书,大热天甚至有点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了。

谌旭彬:

第一感受是恐怖。这也是朱元璋致力于要传递给洪武时代的官吏、将领和百姓的核心信息,他实际上是在以《大诰》实践以恐怖治国

第二感受是荒唐。按四编《大诰》的说法,洪武时代的官员不行,胥吏不行,将领不行,百姓也不行,只有朱元璋自己行。可这个洪武时代,不正是他朱元璋一手塑造出来的吗?

第三感受是可笑。这实际上是《活在洪武时代》写作完成之后收获的感受。即:一个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的人,为了塑造自己的政治人设,不断在《大诰》里自我辩护,实际上却漏洞百出。用谎言来支撑谎言的结果,是谎越说越多,漏洞也越说越多。

图片

△图/网络

朱元璋将四编《大诰》当成了宣传品,在我看来却是暴露洪武时代残暴真相的自供状。



03

张明扬:

朱元璋印行《大诰》的动机是什么,“挑选”入选案件的标准是什么?而你在本书挑选入选案件的标准是什么?

谌旭彬:

我觉得他有两个动机。

第一个动机比较长远,即朱元璋对明帝国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有一套独特的看法。他想要用《大诰》去实现自己的这些想法。比如他想建立一种百姓们互相监视、互相举报的基层治理体系;比如他希望将百姓们牢牢束缚在本乡本土,尽量减少不同地域之间百姓的人员与信息流通。

他对明帝国的百姓应该活成一种什么状态才算合格,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洪武三十年《大明律诰》编成颁布,朱元璋在午门召集群臣讲话,回顾当年为何要颁布《大诰》时,说的就是洪武时代“顽民”太多,“故作《大诰》以示民,使知趋吉避凶之道”。他觉得明帝国的百姓不合格者太多,用礼教与律法规训是不够的,必须用更严厉的《大诰》来管控他们。

第二个动机比较直接,就是想要消除“郭桓案”带来的巨大民怨。《大诰》初编颁布的时间是洪武十八年的十一月,“郭桓案”爆发的时间是这年春,很快就造成天下中产之家大抵皆破的恶劣后果;然后初编里有接近半数的案子与“郭桓案”有关,朱元璋还在内中自我辩解说,有人责备朝廷“玉石不分”,其实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站出来阻止坏人作恶,他们不站出来就是小人,和贪官污吏没区别。

总之,《大诰》初编用了许多篇幅来讲三件事:郭桓案不是冤案;“玉石不分”的处理方式没有错;官吏与百姓不合格,不懂得报答君恩,反与郭桓等人沆瀣一气。

我觉得朱元璋挑选案件进入《大诰》的标准,主要是为了满足这两个动机。

图片
△电视剧《山河月明》中陈宝国饰演的朱元璋(图/网络)

我写作《活在洪武时代》时,从《大诰》中挑选案件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我希望尽量覆盖到洪武时代的各色人等。官员、胥吏、农民、商人、读书人、士兵、女性乃至僧道,希望将他们的命运故事都囊括进来。

其次,希望选入的案件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具备管窥洪武时代种种民生悲剧的真实发生逻辑的效果。



04

张明扬:

就朱元璋的暴虐,我们以往熟悉的语境是屠戮功臣,比如胡惟庸案,比如蓝玉案。通常的一个说法是,朱元璋时代是“官不聊生”,但老百姓活得其实不错,你怎么看这种说法?写写明初小人物的真实命运,这算是《活在洪武时代》的一个写作动机么?

谌旭彬:

这确实是我写作《活在洪武时代》的一重动机。

洪武时代“官不聊生”已成共识,但洪武时代的“民不聊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有些学术著作和通俗书籍甚至以“洪武之治”来赞颂洪武时代,说朱元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

可惜的是,朱元璋亲自编定的四编《大诰》,无法支撑脑补出来的“洪武之治”。四编《大诰》里,所有的百姓都活在高强度的控制和汲取当中,都活得战战兢兢。

05


张明扬:

从本书和《大诰》来看,朱元璋似乎也真的有一种所谓的“小民价值观”,喜欢依靠小民大搞社会运动,比如陆仲和案与消灭富户运动,陈寿六案与群众抓捕害民者运动。

那么,有些人或许可以给朱元璋辩护了,太祖的想法是好的,他的确是爱民如子,担心基层官僚和富户倾轧穷人,只是执行层面出了问题,就像你书中提到,《大诰》充斥了“全是为了民众好”的宣传,你怎么看这种潜在的辩护?

谌旭彬:

在我看来,这种辩护是很无力的。

首先,朱元璋作为施政者,本身既有责任保证他出台的政策本意是好的,也有责任保证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统治体系在执行层面不出问题。他嘴上说的是一套,执行的成效则是另一套,本就是他不可回避的责任。

这种情况下还为朱元璋辩护,只能说辩护者已经将自己代入到了帝王的角色当中。

其次,发起消灭富户运动也好,发起抓捕害民者运动也好,朱元璋的本意也皆非“全是为了民众好”,那只是他的宣传。他实际上想要做的,是消灭一切有组织能力者,提升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汲取。

再次,朱元璋是个擅长以伪善惑人者,但也京城露出马脚。比如洪武二年,因税赋太重,苏州府有超过三十万石税粮没征上来。户部请求惩办相关官员,朱元璋却大讲了一番苏州百姓也不容易的漂亮话,下旨免了这三十万石秋粮。可是,他随即便开始频繁更换苏州知府,以求找到一名能将税粮足额征上来的酷吏。

洪武三年正月派到苏州的新知府陈宁,外号叫做“陈烙铁”,喜用烧红的烙铁来催逼百姓交粮,之前在松江知府任上用这一招搜刮税粮极见成效。如果朱元璋真的爱民如子,“陈烙铁”这类人岂能得志?

06


张明扬:

假设一个人想要穿越到洪武时代,看了你的书之后似乎除了做皇帝,做什么都很危险,人人自危,你对穿越者有什么建议?

谌旭彬:

我的建议是不要穿越。

如果硬要穿越,那就往未来穿越。如果硬要往洪武时代穿越,唯一不错的选择,或许只有给朱元璋做儿子。

冰川私享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活在洪武时代 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 小程序

《活在洪武时代》
谌旭彬  著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

洪武时代税赋与劳役沉重,告密运动无孔不入,百姓活得很艰难。官员经常被集体砍头,俸禄也低,有些京官甚至窘困到连回乡路费都凑不齐的地步,只好卖儿卖女。但朱元璋的儿子们过得很滋润。

朱元璋对他们非常慷慨。他将二十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给他们修筑富丽堂皇的藩王府,像蜀王府的修筑指示是“非壮丽无以示威”,整座王府约占到了当时成都城面积的五分之一。他还给这些藩王们制定了优厚的待遇,仅禄米一项每年就高达一万石,相当于今天的160万斤大米。

07

张明扬:

你在书中总结了《大诰》核心内容,所谓“三个不行”和一个“最行“:大明官吏不行、百姓不行、军队将领不行,朱元璋自己最行。我用书中提出的那个问题反问一下你:为什么在朱元璋创建的大明朝里,人人都不行,只有朱元璋行?

谌旭彬:

我理解,是因为没人敢责备朱元璋不行。那些挺身而出责备朱元璋不行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像郑士利戳破了空印案的真相,大失颜面的朱元璋就让人去调查谁是郑士利上书的幕后主使,什么都没调查出来之后,仍下旨将郑士利发配去终身劳役改造。

图片
△电视剧《山河月明》剧照(图/网络)

朱元璋后来在谕旨里说,他之所以放刘基一条生路,允许病重的他回到青田死在自家床上,全因刘基是一个“善为忠者”,不似那些“愚蠢之徒”,受了冤枉后“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所谓“己是而国非”,其实就是要为自己分辨,一分辨就要显出自己是对的,朱元璋是错的。如果刘基这样做了,那朱元璋就断不能容他。

朱元璋赞扬刘基“善为忠”,赞扬的具体内容是他“不辨而趋朝”,受了诬陷不做任何辩解赶紧跑到南京来待罪,是他“不洁其名”“恶言不出”,被皇帝冤枉了不叫不嚷,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不抱怨批评君王,不让君王丢面子。

08

张明扬:

你在书中还提了一个概念:“洪武理想国”。朱元璋想打造的洪武理想国就是什么?是否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谌旭彬:

朱元璋的理想国,是一种没有活力的、高强度控制的静态社会。

百姓们互相监视互相举报,没有官府开具的路引,就不能离开户籍所在之里。而路引费又很贵,实际上就是不鼓励百姓去申请路引,要百姓们能不流动就不流动。社会不存在“游民”,所有人都要在朝廷认可的行业里谋生,不能随意变更身份;也不存在有组织能力的富人或者团体。这种理想国,与“理想主义”完全是两码事。

我理解的理想主义是向善的,朱元璋的理想国则全然相反。实际上,朱元璋之所以想要建成这样一种理想国,主要是因为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作为资深游民,他深知人员与信息的自由流动,对元末民军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图片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图/视频截图)

游民朱元璋成功了,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恐怖的静态社会,来消灭游民李元璋,游民赵元璋。简而言之就是“我的成功不许复制”。

09

张明扬:

朱元璋驾崩后,《大诰》的命运急转直下,连后世皇帝都不太吃太祖教条这一套。但我们也知道,明朝后来像海瑞一些人,也会拿朱元璋时代来批评当下,似乎一切只要回归洪武时代,即天下大治。明人究竟是如何评价《大诰》和洪武时代的?

谌旭彬:

我觉得是割裂的。

那些熟读历史的明朝人,熟悉现实政治运作真实逻辑的明朝人,虽也将朱元璋和他的《大诰》高高供起,但一般是不以为然的。像于慎行(做过礼部尚书)、吴履震这些读书人,就会记得“胜国(元朝)时,法网疏阔,征税极微。吾松(松江府)僻处海上,颇称乐土”,反倒是“入国朝(明朝)来,……第民苦赋役,十室九空”。

但朱元璋毕竟是明太祖,《大诰》毕竟属于朱元璋所定祖制的一部分,洪武时代的历史不可能在明代得到充分的反思,《大诰》的残暴、荒唐与可笑也不可能在明代得到详尽的阐释。所以,也有许多人是带着成王败寇的滤镜去看待朱元璋。

像明末读书人张大同,就很不愿意相信俞本《纪事录》里的那个朱元璋。俞本是明朝的开国老兵,元末群雄时期被选入过朱元璋的警卫部队,在洪武时代做过将领韦正的下属,也做过李善长的随从。俞本亲眼见识过明初开国元勋们的吃喝拉撒与勾心斗角,不觉得他们是什么天降伟人;也见惯了朱元璋集团的种种残暴屠戮,在记载耳闻目睹之事时常持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

张大同没有这种经历,他脑中的朱元璋形象主要来自宣传品。所以,俞本可以在《纪事录》里将朱元璋喜好美色夺人之妻当平常事来记述,张大同却会愤然批注“太祖英明,岂肯娶已聘之女!”俞本可以平静记载朱元璋被“天师”之流所惑滥施刑罚,张大同却要愤然批注“太祖神明天授,赏罚曲中自有独断”,还说俞本的记载是“小儿之见”,说“圣主操纵,(俞本)安能窥其万一也?”在张大同这类人眼里,朱元璋是下大棋的人,有着俞本难以参透的大智慧。

至于海瑞,我觉得他只是愤慨于自己所处的时代藏污纳垢,想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而又视野有限,只能翻出洪武祖制来说事。如若真的回到洪武时代,海瑞这样的人大概率最先被时代碾碎。

冰川私享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活在洪武时代 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 小程序

《活在洪武时代》
谌旭彬  著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



长按扫码
加入冰川书友交流群
一起读书,一起倾听世界

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