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男,60岁。 主诉:突发不省人事,右侧肢体抽动1天。 现病史:患者1天前突发不省人事,右侧肢体抽动,伴喉中痰鸣,尿失禁,大便秘结未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压高至206/120mmHg,平素嗜酒。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闭实之重症)。 西医诊断:脑梗死。 治则:清热通腑,活血化瘀,涤痰泄浊。 处方:桃仁温胆汤。 大黄10g,芒硝10g,桃仁10g,制半夏10g,陈皮6g,钩藤(后下)12g,茯苓12g,竹茹12g,枳实10g,甘草3g,石菖蒲10g,炙远志6g。 服药1剂后,大便未通,但见肠鸣矢气频频。根据“下之不通,是下证也”的观点,续以原方加怀牛膝10g,药后排出结粪而神清语楚,血压下降,肢体抽动缓解,胃纳渐好,但仍右侧肢体偏瘫、言语謇涩、咳嗽痰多,予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月余,患者右侧肢体可活动,扶拐杖可行走,言语渐清。 按:中风闭证,邪入于腑,痰火结于阳明,上蒙神机,可致神志昏迷。而腹部胀满,按之皱眉,似有所苦,大便不行,或泻下臭秽黏垢焦黄粪便,口噤、口臭,喉中痰鸣有声,舌苔厚腻,脉滑数,往往开之不应,必须通利腑道,泻其痰火,兼以涤化,临床上常应用经验方桃仁温胆汤活血化瘀,清热通腑,涤痰泄浊,可获良效。该方主要是取桃核承气汤下其瘀热,温胆汤清化痰热,药用桃仁、大黄破血通瘀,芒硝、枳实下其痰火;辅以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等清热化痰;甘草安中并调和诸药。瘀行络通则不致郁而生热,热清火平则不致蒸液成痰,既能阻断产生内风的病理环节,又能使上逆之瘀热痰浊从下而泄,神机遂得复苏。 (个人情况因人而异,不可擅自抓药) ![]() |
|
来自: 玄易子920 > 《初中风和中风后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