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71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171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心下痞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以太阳脉下项挟脊故尔;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胆为肝之腑故尔。太阳为在表,少阳为在里,即是半表半里证。前第五 证云∶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是发汗攻太阳之邪,少阳之邪益甚干胃,必发谵语。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戒不可下之义也。太阳、少阳并病,心下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当刺肺俞、肝俞,以泻太阳、少阳之邪,慎不可下也。若以心下,而误下之,必变逆候矣。

【集注】

 成无己曰: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程知曰:上言不可汗,此言不可下也。不可汗,恐其语;不可下,恐其结胸也。

程应旄曰:此并病心下居首,颈项强而眩次之,似尚可下,不知少阳三法有禁,只可刺而慎勿下也。

汪琥曰:大椎一穴,实合太、少而齐泻。诸家注皆不明用针之理,竟置大椎而不论,大误之极。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并病无结胸证,但阳气怫郁于内,时时若结胸状耳,并病在两阳,而反下之如结胸者,成真结胸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颈项强,太阳之证,而少阳自头下耳,循颈而入缺盆,亦当有之,心下硬,目眩,则纯是少阳证。大椎,脊骨第一大节,正当项后,肺俞,在第三椎两旁,肝俞,在第九椎两旁,皆是太阳之经穴。《灵枢·背输》篇名。作腧,经气之所输泄也,义与输同。汗之脏阴外亡,则为谵语,上章是也,下之表阳内陷,则成结胸,下章是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节大旨,于上不可发汗条论之已详。仲师盖惟恐人误认不可汗为可下,特为郑重申言之。盖太阳寒水将尽,则胃中燥而胆火上逆,心上之硬,实由于此。颈项为太阳经脉络脑还出别下项之处,太阳之气不濡,故强。太阳标阳挟胆火上薰于脑,故眩。仲师立法,因泻大椎第一间之大杼,泻三椎之肺俞,借水之上源,柔经脉而濡中脘。泻第九椎之肝俞,资肝液以涵胆火,于是浮阳息而诸恙可愈矣。若误以为阳明实热而妄下之,其能免于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变乎。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与第142条相互呼应,共论太少并病的治法和禁忌。先有太阳病,后出现少阳病,这叫并病。症状是心下痞硬,颈项强而眩者,这是太阳和少阳两经的证候先后出现了。治疗要用刺法,不要吃汤药,刺大椎、肺俞以解太阳之邪,肝俞以解少阳之邪。慎勿下之,叮咛之词,千万不要用泻下,不要因为心下硬而用泄法。这一条就和前面讲的第142条,意思是相同的。第142条是禁汗,不能发汗,发汗则谵语。这一条是禁下,如果误下则变成结胸。这两条意思是一致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先得的太阳病,这个病传入半表半里,又发生少阳病,而太阳病还不罢,这叫做并病,心下硬,这是我们前面讲的人参证。

这是小柴胡汤证,心下痞硬,不可吃泻药,吃泻药下利不止者死,后头阳明篇就有了,它是胃虚嘛。

颈,我们这个脖子两侧是颈,后面是项,颈强是少阳证,眩是指目眩,指少阳证,所以这个太少证候俱备,它叫太阳少阳并病,那么这个柴胡证不太完善,还不太完备,那么可以用针刺之法,当刺大椎、肺俞、肝俞诸穴,那么这个就去胸腹的邪热之气,我们吃小柴胡汤也是为这个,它就是祛这个胸腹邪热,慎勿下之,这个病啊,万万不要吃泻药,因为太阳也忌下,少阳更忌下,尤其是这个心下硬,你不要看它是个实证,这个心下硬,纯粹是胃虚,要当实证下之非坏不可,所以搁个慎勿下之,当然这个病我们要使小柴胡汤是可以的,这也就说明,少阳病而现柴胡汤证,柴胡证不太明显,那么有用针刺之法,大椎、肺俞、肝俞都可以刺,这个就祛胸腹间的邪热之气。

王付【答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阳与少阳并病”?

答:㈠张仲景论“太阳与少阳并病”的目的是强调病是表里兼证。㈡辨太阳病、少阳病还必须进一步辨清病变证型。㈢辨识“太阳与少阳并病”,必须权衡病变主次方面。

②怎样理解“心下痞,颈项强而眩者”?

答:㈠辨识“心下痞”的辨证精神有二,一是太阳病在病变过程中影响阳明胃而引起“心下痞”;二是少阳病在病变过程中影响阳明胃而引起“心下痞”。㈡辨识“颈项强而眩”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太阳病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颈项强而眩”;二是少阳病在病变过程中而引起引起“颈项强而眩”。

③怎样理解“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答:㈠张仲景论“太阳与少阳并病”的目的是强调选用针刺治疗方法,而结合临床应用,既可用方药,又可用针刺,最佳治法是方药与针刺合用。㈡运用“刺大椎,肺俞,肝俞”,即针刺大椎以泻太阳、少阳,针刺肺俞以泻太阳,针刺肝俞以泻少阳。

④怎样理解“慎勿下之”?

答:㈠张仲景论“慎勿下之”的目的是强调“心下痞”有类似胃脘积滞证,其治不能用泻下方药。㈡辨治“颈项强而眩”有类似结胸证,其治不能用大陷胸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