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陈鹏飞

 荣纳堂 2022-07-26 发布于天津

非遗传承人陈鹏飞:翻山越岭找青瓷“DNA”

深悉越窑青瓷“秘色”、熟稔商业经营要旨,陈鹏飞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也是“世界瓷都”景德镇的纳税大户。

匠人?商人?两个看似矛盾的身份,一经陈鹏飞沾满瓷泥的双手,便和谐地蓄入一个个陶瓷酒瓶中,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温润光泽。

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陈鹏飞。

智闯“瓷都”

“狼来了!”现年59岁的陈鹏飞声音洪亮,神情温和,一身对襟盘扣中式简装,步子不急不徐,颇有儒商风范。但回忆起2004年刚到江西景德镇创办陶瓷公司的境况,却脱口而出这么一句话。

“狼”指的不是别人,就是身为浙商的他。“浙商最大的一点,特别能吃苦,同行当时很排斥我们,因为他怕竞争不过。”陈鹏飞解释道。

地域偏见还在其次,没有“金刚钻”,异乡人想要在景德镇“揽瓷器活”、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好在陈鹏飞有“童子功”。1963年,陈鹏飞出生于浙江上虞。陶器淬火成青瓷,就发生在我国东汉时期的这片土地上,青瓷因此被称为“母亲瓷”,他的家乡则有了“瓷之源”的美誉。

上虞禁山窑址代表了东汉至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发展过程。

古代越州地区的青瓷窑火延续了数千年,到宋代停烧,但这片土地厚植的瓷文化没有戛然而止,始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传统手工艺人。陈鹏飞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上虞国营陶瓷厂技术骨干,因此,陈鹏飞顺理成章地子承父业。

17岁那年,陈鹏飞进厂当学徒,苦练手艺。“瓷土粉碎、过筛,釉料配制,制坯,上釉,装窑,烧窑……啥都干。”陈鹏飞说,“当时厂里主要给黄酒生产陶瓷酒瓶,包装、质检线的流程我也学。”

从头学到尾,睁眼闭眼都是陶瓷,陈鹏飞却不觉得苦。“除了大冬天光着膀子拉坯上釉冷点儿,不过学手艺都是这样。”他摆摆手,表示这些都不算什么。

陶瓷酒瓶的拉坯。(“CRI会客厅”专访截图)

有在“瓷源”修炼的过硬手艺傍身,陈鹏飞站在“瓷都”自然有底气,但拿什么打开市场呢?

“陶瓷酒瓶,其实还是老本行。”陈鹏飞不蛮干,他喜欢观察和思考,认为自己的优势长处不能丢,之前在上虞陶瓷厂做黄酒陶瓷酒瓶,市场狭小,来了景德镇他要把白酒陶瓷酒瓶也做起来,扩大规模。

租厂房、跑展会、改设计、见客户……别人当老板,陈鹏飞“做老板,干在生产一线”,哪怕一个陶瓷酒瓶的装烧,他也总亲自上手,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质量。

“不打价格战,我们以质取胜。”这是陈鹏飞从一而终的经营智慧。据他观察,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陶瓷酒瓶很少能百分百通过“防渗漏”这一质量关。于是,他拿出当年做学徒的毅力,吃住都在办公室,车间客户两头跑,死磕瓶盖和瓶口衔接不紧密、瓶身裂隙等造成的渗漏难题。

“瓶口的空隙我们要控制在20丝(相当于0.2毫米)的范围内,”陈鹏飞讲道,“靠手工无法实现,所以就通过设备的改革、技术的创新,标准化、机械化生产。”

在陈鹏飞的工厂里人工与机器生产并存。

一丝一丝扣,一件一件磨,一年后,陈鹏飞终于可以拍着胸脯保证“我的酒瓶不渗漏”!“2006 年自己买了土地,2007 年建厂房。现在员工1000余人,年产值3亿元左右。”陈鹏飞熬过了外来户创业的艰难,把自己的陶瓷酒瓶品牌做到了景德镇知名,全国有位。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画了一半的雕版,长短、粗细不一的刻刀、锉刀,量尺,毛刷……陈鹏飞的办公桌常年杂乱无序,俨然一个手艺人的工作台,“最近在做的青瓷版画,手上闲不住,有空就做”。

不以大老板自居,陈鹏飞总说自己“一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当好手艺人。

回想在老家陶瓷厂的日子,时代偶然的一个契机成为这份志业的开端。1980年,原浙江省轻工业厅下达给上虞陶瓷厂“仿六朝越窑青瓷研究项目”,年轻的陈鹏飞加入课题组,负责研究釉料配方——青瓷复原的重点,也是难点。

陈鹏飞收藏的青瓷残片。(“CRI会客厅”专访截图)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如何完美复制类冰似玉、青翠欲滴的越窑青瓷釉料这个难题,摆在陈鹏飞面前时,他说干就干。

找青瓷原型,他跑遍家乡各处窑址,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配正宗瓷泥,他挖掘瓷石、瓷矿,手上都是水泡;研究青瓷碎片的化学、物理特性,他辗转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查阅众多历史资料,请教专家……

“找到古人烧制的同类高岭土,就找到了越窑青瓷的'DNA’。”陈鹏飞解释道,古代因为交通不便,陶瓷的制作都是就地取材,不同的原料造就了各地窑场独有的瓷韵。上虞当地的瓷泥含铁量较高,致使瓷器颜色发青发绿。因此,原料就是青瓷的“DNA”“身份证”。

陈鹏飞上山采石。(“CRI会客厅”专访截图)

“基因解码”成功后还没完,“越窑青瓷釉面的呈色,除铁、钛含量的多少以外,和窑内温度、还原气氛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窑烧过程的每一步。陈鹏飞表示,自己早已记不清当时烧了多少回窑,熬了多少次夜。

深秋九月,天青如洗,晨风透凉意。窑工们来不及整理被露水沾湿的单衣,忐忑地等在窑口,刚刚烧成的一批瓷器就要出窑。昂首,伸颈,踮脚。对了,是了,成了。似青如黛,润光闪动,匣钵里的秘色瓷仿佛秋山上的树木挂着露珠,又似美人盈盈而立,脉脉含情。

这是陈鹏飞对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解读,因为真正经历过和古代窑工一样的试炼、挫败,才更能共情、领悟越窑秘色瓷摄人心魄的魅力。这份穿越千年的共情也进一步给了他坚定此生做个手艺人的恒心。

2018年,秘色越窑青瓷作品“天鹅莲花笔洗”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不止六朝,从东汉一直到北宋,各种青瓷器型、釉色,都要把它丰富起来。”此后,陈鹏飞孜孜不倦地“复活”越窑青瓷,东汉三国青瓷盘口壶、西晋青瓷堆雕罐、五代青瓷鸳鸯水注……“质似、形似、神似”,中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叶宏明、时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等专家学者肯定了他的复原技艺。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手艺人用作品说话。即使在2000年离开了上虞陶瓷厂,创办公司后的陈鹏飞每年依然保持着高质量的产出,屡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大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2009年,陈鹏飞正式成为越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陈鹏飞主导的“越窑青瓷工艺恢复和新产品开发”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9年,秘色越窑青瓷作品“羊尊”被美国大使馆收藏。

瓷韵酒香千万家

“这份青瓷情怀到目前为止已经 42 年了。”陈鹏飞撑着桌沿,弯腰弓背,一边小心翼翼地刻着瓷版画,一边淡淡地说,“纯粹是自己喜欢。不盈利的,每年还要扔很多钱进去。尽管是亏本生意,但我认为值得。”

采访中,陈鹏飞不经意间提到一段往事,令人感慨。

浙江余姚,上林湖畔坐落着一所民间公益博物馆——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馆内青瓷藏品有30余件达到了国家一级文物标准。许多越窑青瓷专家、学者、爱好者以及韩、日、英、法等国文博专家都慕名而来。人们感动于博物馆创办人陈国桢倾其家产,搜集文物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陈鹏飞曾屡次不计回报地对博物馆的经营施以援手。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和陈老师也是惺惺相惜,在我眼里他是最富有的穷人。”陈鹏飞不喜欢宣扬,“我们对青瓷都有一种情怀在,不是能用时间、金钱来衡量的。”

所谓的惺惺相惜,大概是陈国桢用一座博物馆让人们看见陶瓷,而陈鹏飞用一个陶瓷酒瓶让人们在生活中“品味”陶瓷。

2011年,陈鹏飞与台湾著名陶瓷艺人合作创立“丹青瓷”品牌,他还提出“艺术陶瓷生活化”的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将大自然的花草、鸟兽、虫鱼,传统经典陶瓷纹样、图案经过阴雕、阳雕、堆雕等立体造型技法呈现在陶瓷酒瓶上。他特别采用釉下彩技术,在保留酒瓶颜色鲜艳的基础上,保证酒浆风味不受影响。

“丹青瓷”系列陶瓷酒瓶作品。

目前,在陈鹏飞的展厅里,大量花色、品种、釉色、造型各异的工艺陶瓷酒瓶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爆款”。“比如这款'十二生肖’系列,收藏的人很多。”陈鹏飞说,“高档陶瓷酒瓶不仅有使用价值,也可以成为用来欣赏的工艺摆件,放在家里。”

“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古人饮酒,天地之大皆为胸中块垒,盛酒用瓷,因其类玉。酒与瓷,一动一静、一放一蓄之间,尽显传统文化的风流。

“酒文化跟瓷文化是中国两大古老文化的碰撞。”陈鹏飞深谙瓷、酒搭配之妙,“玻璃瓶密不透风,陶瓷瓶有缝隙,会呼吸。盛放时间越久,酒质越好。”

瓷韵酒香需要时间酝酿,匠人亦如是。前几年,陈鹏飞带了3位徒弟,他总讲:“手艺人必须经历时间的沉淀,要能坚守。现在的年轻人创意点子多,但耐心还要磨。”

距离陈鹏飞公司不远处,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的雕塑默默伫立,这位为雍正、乾隆两朝督烧瓷器的清朝官员不仅能文善画,更在62岁花甲之年编著《陶冶图说》——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成为后世景仰的一代陶瓷名家。

落在景德镇的唐英雕塑。

仰望先辈,陈鹏飞怀揣着当今陶瓷艺匠们历经多番沉浮后,仍然不灭的雄心:“传承靠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打开市场真正让瓷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这才是我们这代非遗传承人要去思考、要去做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