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火器也曾领先世界,为何清朝入关后,水平反倒后退了?

 浩然文史 2022-07-26 发布于山东

近代西方一次次的入侵,击碎了中国人的天朝迷梦。中西军事上的巨大差距是中国落后的直接表现。西方使用先进的热武器、力图将人消灭在接触之前,而中国还拿着大刀长矛、妄图近身肉搏,结果就是8千英法联军从天津杀到北京,肆无忌惮地烧了圆明园,而中国军队如同泥胎木塑,毫无还手之力。但你想不到的是,在大航海时代刚开始的16世纪,中西热武器几乎处于同等水平,明朝热武器技术甚至领先世界,当时的士大夫对改良武器也很有兴趣,赵士桢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来看看他的故事。

一、明末的热武器专家

赵士桢,一个名不见正史经传的小人物,既非王侯将相,又非博学鸿儒,却对中国军事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生于1553年,浙江温州人,出身儒学世家,祖父赵性鲁曾参与修订《大明会典》。按照《万历野获编》记载,赵士桢在万历时期游历京师,机缘巧合之下被万历帝看重,将他直接提拔为鸿胪寺主簿。鸿胪寺主管外交,但主簿是小角色,赵士桢基本没事干,差不多就是白拿工资,这让他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可以拿出大把空闲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明朝士大夫

赵士桢家乡温州,是倭寇肆虐之地,“生长海滨,少经倭患”。嘉靖后期,在戚继光领导下,浙江倭寇才被平定。戚家军是明朝装备火器最多的部队,戚继光本人也颇重火器,戚继光在所作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多次提到了火器,对其颇多赞誉。戚继光及戚家军的故事在浙江一带很流行,赵士桢自小耳濡目染,对火器也很好奇,并精心研究,著有《神器谱》一书。看完此书,我们就会发现,明朝的火器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甚至还超过后者。

赵文卓版的戚继光

二、《神器谱》里的先进武器

(1)葡萄牙火枪

嘉靖时期,葡萄牙新式火枪传入中国,中国称之为“鸟铳”。赵士桢很赞赏鸟铳,在《神兵谱·原铳》中,他花了大篇幅介绍鸟铳,并预见今后战争将必然以鸟铳为主。旧时代远距离武器多为弓箭,对弓箭手臂力有很高要求,而发射出的箭矢很容易被格挡。但鸟铳发射出的弹丸极其快速且细小,不易格挡,且发射鸟铳不需要强大的臂力,最关键是鸟铳手易于培养,经过十多天训练的鸟铳手就能击杀百战老兵,其威力远非旧时代刀枪兵可比。

但传统鸟铳受天气限制很大,雨天、风天都不能使用。为了弥补这一缺点,赵士桢发明了轩辕铳、合机铳。轩辕铳、合机铳二者类似,轩辕铳的点火装置(火门)不再裸露在外,火门有铜盖遮挡,当射手扣动扳机时,铜盖才会打开;合机铳则有阴阳两机,阳机在下,置于枪膛内部,负责点火,阴机则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小盖门(盘盖),放于阳机之上,负责遮挡风雨。这两种新鸟铳彻底克服了天气影响问题,“任教风伯作祟,雨师为梗,我则举放自如”。

(2)鲁密铳

鲁密铳原产于奥斯曼帝国(当时称为“鲁密国”),赵士桢对鲁密铳进行了改造。首先,简化射击流程。旧火铳射击过程繁琐,装火药,装弹丸,拿铁签怼实火药,用明火点燃火绳,扣动扳机,龙头轨和枪膛内机关发生击打,枪膛内火药被点燃,靠火药冲击力推出弹丸,然后火枪手将龙头轨掰回原处,再重复以上操作完成二次射击。如此繁琐的射击流程导致出现的结果之一就是,如果敌人骑兵靠近,火枪手根本来不及射击,骑兵对火枪手完全可以单方面实施屠杀。而赵士桢在龙头轨处进行了改进,扣动扳机之后,龙头轨可以自行弹回原处。

鲁密铳

其次,加长枪管。加长后的枪管长达6尺左右,可以容纳更多火药,增大弹丸威力和速度。再次,在枪尾处加装钢刀。一旦骑兵贴近,火枪兵来不及开火,可以将鲁密铳变成朴刀,用以近战。经过赵士桢改良的鲁密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

(3)“加特林”迅雷铳

古代火枪最大的弊端就是装填费时太长,百步之内,就算是最精锐的火枪手最多也只有三次射击机会,赵士桢也进行了改良。他在枪口处安装一面盾牌,盾牌上开出多个枪眼,枪身再用木棍绑定,枪柄下还安置战斧,战斧置于地,用以保证迅雷铳的稳定,这类似今日之“加特林”。

迅雷铳一般是五眼,原先的三眼火铳枪身短,射击距离近,而迅雷铳加长了枪身,保证了中远距离的威力。

三眼火铳

迅雷铳是单发,发射时,点火装置对准某一个枪管,完成击发,然后火枪手手动转动盾牌,点火装置会对准下一个枪管,完成二次击发,直到盾牌转弯一圈。这种火枪满足了快速射击,但前期装药更费时间,在战争中基本仅是一次性武器。

迅雷铳

(4)掣电铳

掣电铳也是针对旧火铳存在的装填速度慢问题而改进的。掣电铳外型类似鲁密铳,但子弹装填效率高,能一次性装填五颗“子弹”。在今天的枪支中,枪支只是击发工具,火药则早装填在子弹内,掣电铳也是如此。

掣电铳的原理是子母铳,赵士桢经过科学实验,得出了最佳配置。掣电铳由母铳、子铳、铅弹弹丸三大部分组成,母铳是击发工具,子铳长6寸,内装火药2钱5分。子铳类似于今天的子弹,但比今天子弹更长。战斗以前,将弹丸装入子铳,从母铳后方塞入子铳,最多可塞五发,然后正常射击,战斗起来,就如同今天的半自动武器一样,扣动扳机就可一发一发的打出去,不再需要一颗一颗的临时装填,较同时期的欧洲火器更加先进。

掣电铳

文史君说:

在明末,中国和西方的军事差距也不是很大,也出现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武器,但可惜的是这些武器都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到了清代,中国又回到了大刀长矛称雄的时代,最终导致到了近代,中国在一次次战争中失利挨打,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令人痛心。关于为何这些武器没有流传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末军工体系腐败。明末腐败已深入到各个领域,旧军工系统也已养成完整的利益贪腐链,新式武器被旧军工压制,即便他们奉命批量生产新式武器,也故意粗制滥造。火器作为热武器,不同于其他,一旦炸膛,没伤到敌人,先杀死自己,导致明军不爱用、不敢用。以赵士桢为代表的优秀军工人才制造、改良的诸多火器也受制于制度腐败,无法普及。

其次,明清鼎革的“后遗症”。女真人少,以骑射肉搏得天下,故而捏造出女真勇武、万不可敌的神话。一个合格的女真战士,至少要经过十多年训练,但一个历经百战肉搏的勇士却抵不过一个少年扣动的火枪。火枪简单易上手,威力大,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模式,人口少的民族注定吃亏。清朝统治者注意到这点后,有意识地压制热武器的发展,以便在肉搏冷兵器战争中占上峰,这就使得明代已经出现的武器革命夭折。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参考文献

赵士桢:《神器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6年。

李婷婷、朱亚宗:《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