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不会)

 王笃年 2022-07-26 发布于北京

学业咨询中,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描述自家孩子:“听课还可以,就是不会做题”,“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很多人常常把“课堂学习”说成是“听课”、“听讲”等,其实这只是一些习惯性说法,实际上课堂学习绝不仅仅只有“听”这一种方式。认知心理学(专门研究学习过程科学性的学问,也可粗略地称之为“学习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尤其是知识的运用,它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手段。而单纯的“听”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吸收”这一环节的一条途径(还有“看”、“闻”、“摸”等多条途径),“听懂”也不过是包含了“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两个环节。

根本就没有包括“运用”这一关键环节,所以学习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早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指出:“听懂了还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还不等于掌握了,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必须加以运用。”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听完教师对某一定理、规律的分析后,觉得自己“完全明白、理解了”,而一旦让他们把这些定理和规律运用于解决习题,他们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是上边说到的所谓“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就不会”。从这个“束手无策”的状态,到能够把所学新定理、规律与已有的知识挂起钩来,正是“运用”这一关键的学习环节。啥叫知识应用?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也就是做题。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做题时你应该不会,而且必须不会!你如果还想像小学一年级那样,做题如饮甘露,那么你做这些题就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它不能促进你能力的发展。不会,还得努力去思考,从问题出发去想、从题目条件出发去想,看两头能不能对起来、接上头?想了,还是不会,就去阅读(读题)。来回地读,先保证把名词概念读囫囵、别读破了(有一年,全国卷高考题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中学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概念“过饱和溶液”,结果很多学生就没有把“过”字看明白),再保证把句子读顺溜,最后读着读着整段就有了画面感,这时,你大概是大致理解了。有的学生,自己读题读不明白,可是一听老师读,立马就明白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老师读题,是有侧重点的,抑扬顿挫之间,把要点凸显出来了。事实上是老师替他审题了。

面对一道题目,你只要做到了反复阅读、冥思苦想,累得脑袋都疼了,你做题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这时题目也有眉目了,你的大脑可以放松一下。即使还是没有眉目,也不要紧,你训练思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许,距离你把这个题目做出来,就差一层窗户纸了。

另外,还存在一类不动手根本就不可能学会的知识。现代学习理论对不同的学习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特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策略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加涅指出,言语信息类的知识、智慧技能型的知识,可能仅通过“听”、“看”、“思”等途径就可以掌握,而属于动作技能型的知识的学习,则一定要配合身体的动作练习才可能实现。游泳、弹琴、开车等自不待言,语文学习中生字的书写、外语单词的拼写、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离开必要的动手练习,也是迟迟难以掌握的。之所以经常发现一些所谓“很聪明”的孩子往往在简单的问题上出错误,往往就是由于他们对这类学习的特点认识不清,没有足够的动手训练所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