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白银货币化: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北斗维斟 2022-07-26 发布于贵州
货币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见证。商朝时期,中国人普遍使用贝壳为货币,因此带有贝字旁的字都和财富有关,如财、贡、贾、贿、资等。到了西周之后,随着金属冶炼技术提高,金属货币取代了天然货币。秦朝推行了圆形方孔钱,从此,铜钱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流形式。到了宋朝,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纸币的原型——交子。而在古代的国际上,白银是一种国际货币。中国在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不断发展过程中,白银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主流货币。明朝时期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关键时期,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白银货币化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市场的接轨开始,也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新变化。

一,明朝白银流通的合法化

唐宋时期,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因此白银成为了重要的贸易货币。当时的白银货币主要是船的形象,一是反应了其主要用于国际贸易,二是为了防伪。同时,宋朝开始出现了纸币,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朝时期,官府大量发行纸币—钞币,导致贬值十分厉害,百姓深受其苦,不得不采取实物交易的方式进行了买卖。

元朝纸币
明朝初期,为了改变元末货币混乱的局面,于是统一使用铜钱。最初通行的是大中通宝钱,后来又推行了洪武通宝钱。但是由于当时缺乏铜料,铸钱不多,同时流出国外也不少,导致铜钱供应困难。于是明廷“责民出铜,民毁器皿输官,颇以为苦”。另外,铜钱的分量重,但是价值却低,不适合用于长途运输,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明史》记载:“今公私贸易,苦于铜钱重不可致远”。所以当时很多人依然沿用元朝的时期的纸钞。

明朝的铜钱
针对这种现象,朱元璋于是下令发行新的纸币。1374年,朱元璋在中央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二局,此后开始印行“大明宝钞”。纸币发行后,为了保证纸币的流通,就严禁百姓使用元朝的纸币和金银。在征收商税时,也只征收纸币和铜钱。到了1394年,连铜钱也不准使用了,大明宝钞成为了唯一的合法货币。但是民间对纸币是十分不信任的,因为很快纸币就因为发行亮过大而迅速贬值。于是百姓又纷纷使用金银交易,而政府屡禁不止。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再到宣德年间,都在不断重申禁止金银交易的条令,但是显然是无法推行的。

明朝的宝钞和铜钱
因此,明朝推行了纸币的政策宣告失败了。到了正统年间,明朝开始改变政策,允许百姓使用金银。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宣布“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也就是税收将折成银两来征收,这就标志着白银成为了明朝的合法货币。天顺年间,又重新解除了使用白银的禁令。嘉靖年间,政府的收支都主要使用白银,白银也成为了国家的财政收支的计量单位;民间商品都用银计价,史载“相传至今,而国家所收之银,不复知其为米矣。”隆庆元年规定“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这是明朝第一次明令规定使用白银。

明朝白银

二,白银的来源: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保障

白银成为了社会的主要流通货币,必然就需要大量的白银来源。明朝的白银来源主要依靠官府的开采和国外的流入,顾炎武曾说“银两之所由生,一则矿砾之银,一则番舶之银。”

白银作为国家的合法货币,那么银矿的开采就必须要掌握在官府的手中。明朝规定,任何人不能私开银矿,如有违背,必严厉处罚。明朝官府开采白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朝廷官府在银矿之地设置机构,直接开采;另外一种是明令地方官员,勒逼当地商人出资开矿。

明朝银矿遗址
洪武年间,由于禁止白银流通,因此全国只有福建和浙江有少数的银场。永乐时期,朝贡贸易兴起,其需要大量的白银,于是在全国各地督开银矿,全国各地的银场就建立了起来。永乐期间,全国的课银收入达到了500万两,为历朝最高。仁宣时期,银矿的开采数量比不上永乐年间,但是数额也十分客观,从宣德元年到宣德九年就有了230万两。

明英宗时期开始,明朝的银场罢设无常,银两的收入也十分不稳定,如自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总计共收入金银151万两,其数量远远低于永乐年间和仁宣年间。嘉靖年间,由于白银已经逐渐成为了主要货币,因此政府加大了开采规模,总共达到了482万两。万历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对白银的需求空前,因此全国兴办银场,但是此时社会矛盾尖锐,贪污腐败严重,导致真正进入国库的白银并不理想。1620年,后,明朝“尽罢天下矿税”,从此白银开采就不成规模了。


实际上,明朝白银的更大来源是海外贸易。在明朝推行海禁的200年,由于政府往往用白银来“回赐”外国使团,导致白银的流出十分严重。不过这一个现象在隆庆年间开始发生转折。1567年,隆庆宣布恢复市舶司,并且允许在民间商人在福建月港进行了对外贸易,使得海禁被打开了一个口。此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贸易就迅速发展了起来。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实行了新航路开路,他们和中国建立了经济往来。西班牙在美洲开采了大量的白银,垄断了全世界80%的白银生产。而西班牙则用大量的白银到中国购买瓷器、茶叶等物资,使得白银得以大规模流入中国。根据统计,从隆庆开关到明朝末期,大约有4000多万两白银从菲律宾流入了中国。
每年由新西班牙(即墨区哥、 秘鲁等地)运来之百万比索银货, 违反陛下之命令, 均已流入异教徒之中国”——马尼拉大主教对西班牙国王的报告

明朝后期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让人意外是的,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超西班牙流入的数量。日本的资源稀少,但是银矿却较为丰富。同时,日本在和西班牙的贸易中也占据了优势,使得许多白银流入日本。但是日本和中国的走私贸易十分兴盛,日本对中国的物产需求量很大,“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因此,日本就利用丰富的白银资源和中国商人进行了走私贸易。之所以称为走私,原因是明朝禁止民间和日本通商。中日贸易中,日本的白银也就大量流入了中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颗试考》中讲到从1601年到1640年间,东亚共获得大约16000万两白银,其中12000万两来自于日本,基本都流入了中国。除了日本、西班牙之外,葡萄牙也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三,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的影响


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货币,其价值的稳定性远远超过了纸币和铜钱。当白银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货币之后,使得明朝的商业发展趋于稳定,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价值较大,比铜钱更适合长途贸易和大宗商品的贸易,因此推动了全国性贸易的兴起。明朝时期出现了晋商、徽商、粵商、闽商、吴越商等商业集团,他们就主要从事于长途贩运贸易和大宗商品贸易。

徽州
而白银作为当时的世界货币,是世界经济联系的桥梁。明朝的白银货币化,也就加速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在明朝后期,中国沿海的经济和国外的经济联系显然加强了,如纺织业十分繁荣,甚至出现了许多手工工场。这种现象被史学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白银货币化对于明朝的政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使得明朝的国库收入明显增加了。白银流入必然也会促进明朝政府银库收入的增加。在隆庆开关之前,明朝国库收入基本依赖于国内的农业;在隆庆开关之后,银库的白银迅速增加,从1570年的230万两到万历五年达到了430万两。当时万历时期的国库增加直接收到了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但是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也是白银货币化的结果。
1581 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也就是将过去的田赋、人丁税、徭役和杂税全部统一为一条,按照田亩的多少来征收白银。此举标志着中国税收正式从实物税收转为了货币税收。同时,这项改革也使得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了削弱,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的推行,上启唐朝的“两税法”,下接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中国税制变革的标志性事件“一条鞭法”是明朝白银货币化推动的结果,同时一条鞭法也反过来推动了白银流通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结语:

白银货币化,是中国明清时期向近代过渡一件标志性事件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商帮的兴起、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西学东渐兴起、启蒙思想的萌芽等等。但是由于明清政府总体上采取了封闭、高压的统治措施,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转变充满了阻力。因此,白银货币化的影响也被局限了。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事件,白银货币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变化的,同时也是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