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美士德访问清朝,因拒绝下跪被驱逐,拿破仑为何说中国做得对?

 北斗维斟 2022-07-26 发布于贵州

乾隆末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由于“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以及英国在海上的扩张引起了乾隆的警觉,这次访华的目标失败了。20多年后,英国再次派遣了一支使团访问中国,其使团首领就是阿美士德。

为何英国要千方百计打开中国市场呢?当时,英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越。生产力发展了,就需要更加庞大的市场来消化这些产品。中国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英国人认为只要中英之间进行自由贸易,那英国的经济就会进一步飞涨。而当时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在广州开展有限的贸易,严重阻碍了双方的贸易。

到了19世纪初,美国、法国成为了英国的竞争对手,尤其是美国,已经成为了西方仅次于英国的对华贸易对象。另外,大量的私商也参与到了对华贸易中,这让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备受冲突。于是,东印度公司请求英国方面再次派遣使团访华,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对此事也非常重要,他们精挑细选,最终让阿美士德担任使团的长官。

阿美士德(1773—1857年),是英国的贵族,国王的侍从和外交官,曾担任那不勒斯公使。而副使是斯当东,在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斯当东还比较小,但他会说中文,得到了乾隆的喜爱,此后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00年开始派驻广州,1816年成为了英国大班,总管英国对华贸易。斯当东在广州期间不断研究汉语,在1810年翻译了《大清律》,成为了一名汉学家。

阿美士德

另一位副使是亨利·埃利斯,曾在东印度公司工作6年,后来担任驻伊朗、土耳其的外交官。使团中重要的人物还有马礼逊和德庇时,他们精通汉语。马礼逊是一位传教士,他最早将新教传入中国,长期在广州商馆任职。可见,此次出访中国的人员基本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他们的汉语水平都比较高。

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使团到达了天津,他们要求进入北京觐见嘉庆皇帝。然而,他们又遇到马戛尔尼使团遇到的问题——礼节之争。20年前,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中国官员要求他们按照中国的传统对乾隆帝行“三拜九跪”之礼,最终双方都妥协,使团行了单膝下跪之礼。

斯当东对乾隆单膝下跪

当年乾隆接见英国使团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认为这是英国不远万里来贺寿,因此在礼节上并未苛刻要求。然而嘉庆帝则不同了,因为有上次的经验,嘉庆帝一开始就对阿美士德使团保持警惕,他一方面命令官员对他们进行招待,一方面又严格监视、防范。他直接指示直隶总督,如何英国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那就直接拒绝,如果英国人态度恭顺就可以觐见,不然就将之驱逐。

英国使团内部也在礼节方面产生了争议。英国外交大臣在之前告诉阿美士德,“只要能达成出使的目的,尽可以顺从中国的要求”,但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认为行三拜九跪会降低国家的威望,因此拒绝对中国让步。阿美士德犹豫不决,征询两位副史的意见,埃利斯认为可以跪拜,而斯当东则反对。由于斯当东更加了解中国的情况,阿美士德选择接受斯当东的建议。

8月13日,钦差大臣苏楞额在天津接待阿美士德使团,要求阿美士德等人对皇帝行三跪九拜之礼,而翻译官马礼逊则直接说英国的礼节是行单膝下跪之礼。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双方都进行了一定妥协,使团对皇帝牌位行了三免冠、九拜揖、九俯首之礼,表示了对中国皇帝的极大尊重。

英国殖民地分布

到达北京后,嘉庆帝对英国使团提出了强硬的要求,要他们必须行三跪九拜之礼。钦差大臣苏楞额为了逼英国使团就范,就以拘禁斯当东、逐回使臣等手段进行威胁,嘉庆帝又派遣理藩院和礼部的官员对使团进行规劝。但是阿美士德都坚持己见,拒绝下跪。

8月24日,理藩院尚书和世泰见事情出现了僵持,就心生一计。他谎称阿美士德等已经同意屈服,并在练习之中。嘉庆帝听后显得异常高兴,他认为只要使团下跪就可以,熟不熟练无所谓。于是,他立即决定在8月29日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臣。和世泰就在8月28日的一天将英国使团带到北京,使其疲惫不堪。第二天一早,阿美士德就被带去朝觐皇帝。

这时候,阿美士德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阴谋。的确也是,和世泰的计划就是让他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将他们突然强行按到地上下跪。阿美士德非常生气,认为英国的使臣不应该被如此对待,于是他“以极度疲劳、礼服没有准备、特别是以没有携带国书等为理由,拒绝前往”。嘉庆帝非常生气,将他们驱逐,并让他们按照马戛尔尼使团的路线返回。

到第二天,嘉庆帝得知了真相,又派遣追上使团,给英国国王带去了一封国书。此书的内容就三个:一,英王输诚向化,笃于恭顺,皇帝深为愉悦;二,使臣无礼,是以遣回;三、中英两国相隔遥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以后不必再遣使来

阿美士德访华的失败在欧洲引起了热议,已经被流放拿破仑说道“中国之皇帝,有索人叩头之权利……入国问禁,理所当然,但均应自尊其国俗。”认为应该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入乡随俗。拿破仑的看法的确非常公正。

礼节之争是一个面子问题,而失去通商机会才是大问题。由于清朝继续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巨大变化,因而也未能改变自己的定位。清朝一直认为英国使团是来朝贡的,没有将之作为一个大国来看待。对外贸易对于清朝来说不过是柔远外夷的一个措施罢了,是可有可无的。正是因为这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中国一再错过和世界交往、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

阿美士德虽然访华失败,但是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情报,“深入渤海沿岸测绘这一禁区的水道,取得山东到辽东一线的沿海航道详图。回国途中,又测量镇江、瓜洲、金山一线的长江水道,为以后两次鸦片战争英国进攻镇江、南京和兵临白河口,完成了航道情报的准备工作”。他们一路上见到了中国的虚弱,当这些信息传到英国后,更加增长了英国对华战争的野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