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零 ∣ 天马与跳脱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馈赠

 許學仁 2022-07-26 发布于中国台湾

天马:汉晋马饰中的额髦和鞍鞯后的花穗

中国有马,土生土长的马是蒙古马。名贵的马,高头大马,多输自西域。西域宝马也是中国与伊朗以及西域各国来往的重要证据。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乌孙马。汉武帝曾把这种马叫“天马”,后来又获大宛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强壮,遂把乌孙马改名“西极马”,只把大宛汗血马叫“天马”,见《史记·大宛列传》。乌孙在今新疆伊犁河和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之间。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一带。他对宝马的追求是由近及远。

为此,汉武帝还作了两首歌。一首是《太一歌》,一首是《天马歌》。《太一歌》是为获神马于渥洼水(据说在甘肃敦煌市阳关遗址附近)而作,作于元狩三年(前120年);《天马歌》是为汉伐大宛获大宛马而作,作于太初四年(前101年),见《史记·乐书》和《汉书·礼乐志》。[1]这两个纪年在安息王米特拉达梯二世在位期间(前124—前87年)。

乌孙马,可能是今新疆伊犁和吉尔吉斯斯坦出产的马,大宛马可能是今乌兹别克斯坦出产的马。

《汉书·西域传》:“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天马不仅出大宛,也出安息。安息帝国起于土库曼斯坦,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的伊朗帝国。汉籍中的安息多指安息帝国的东部,即今土库曼斯坦一带。土库曼斯坦出产的阿克哈·塔克马(Akhal-Teke horses)才是最著名的西域马。[2]

中国出土文物中的马,铜马、陶马、木马,甘肃、四川所出多为高头大马(图五),估计就是表现上述西域良马。

图片

图五 西汉青铜马,甘肃张掖市砂井乡葫芦墩子滩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马从西域进口,史不绝书,一直到晚近。如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来自帖木儿帝国的沙哈鲁使团拜见永乐皇帝,进献之物就有宝马。[3]新世纪以来,2000年、2006年、2016年,土库曼斯坦总统也三次向中国国家领导人赠送阿克哈·塔克马。

伊朗和中国,两国在马具、马饰上也有交流。如孙机先生曾对中国唐代的马具和马饰详加考证,他提到一种叫“跋尘”的马饰就很值得注意。

“跋尘”一词,文献绝少见,偶尔提及,缺乏细节描述。如:

1.司空图《乐府》:“宝马跋尘光,双驰照路旁。”

2.《宋史·仪卫志六》:“宋卤簿,以象居先,设木莲花坐,金蕉盘,紫罗绣襜络脑,当胸、后鞦并设铜铃杏叶,红犛牛尾拂,跋尘。”“马珂之制,铜面,雕翎鼻拂,攀胸,上缀铜杏叶、红丝拂,又胸前及腹下,皆有攀,缀铜铃,后有跋尘,锦包尾。”

3.《元史·舆服志二》:“象鞴鞍,五采装明金木莲花座,绯绣攀鞍条,紫绣襜襦红锦屉,鍮石莲花跋尘,锦缘毡盘,红犛牛尾缨拂,并胸攀鞦。”“珂马,铜面,雉尾鼻拂,胸上缀铜杏叶、红丝拂,又胸前腹下,皆有攀,缀铜铃,后有跋尘,锦包尾。”“顿递队:象六,饰以金装莲座,香宝鞍韂鞦辔罽勒,犛牛尾拂,跋尘,铰具。”

孙机认为,跋尘即后鞦下垂的短带(图六),[4]它是从马鞍后的垂鞘发展而来,而马鞍后的垂鞘原来有花穗,北朝以来才去掉。为了证明这一演化过程,他以萨珊银盘上的图案(图七)和西汉车舆伞盖柄上的图案(图八)做比较。[5]

这里可补充的是,萨珊石刻(图九)和清华彩绘镜(图十)也有类似图像。

图片

图六-1. 陶马,河北磁县东陈村赵胡仁墓出土(孙机文插图)

图片

图六-2.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1号辽墓壁画(孙机文插图)

图片

图七 上:沙普尔二世银盘;下:库斯老二世银盘(孙机文插图)

图片

图九-1 阿尔达希尔一世《授命图》,伊朗,纳克什·鲁斯塔姆

图片

图九-2 霍尔木兹二世《克敌图》, 伊朗,纳克什·鲁斯塔姆

图片

图十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镜局部

萨珊石刻和萨珊银盘上的马与中国艺术中的马有可比性。一是马首额髦或向后弯曲,类似甘肃武威市擂台汉墓出土的铜马(图十一),[6]二是马鞍后的鞘带末端有球状花穗,类似孙文所举西汉车舆伞盖柄上的图案。萨珊马饰的花穗有很多种,或作橄榄形带尖,如阿尔达希尔一世《授命图》,或作球形带散穗,如霍尔木兹二世《克敌图》。阿契美尼德时期,波斯波利斯石刻中的马,马尻无任何装饰。萨珊时期,伊朗流行带花穗的垂鞘,[7]但比中国晚了约三百年。这种花穗,今伊朗语叫mangoole。

图片

图十一 东汉青铜马的额髦,甘肃武威擂台1号墓出土

汉代马饰中的花穗,清华彩绘镜中所见作橄榄形带尖,孙文所举二例作球形带散穗,非常相似。清华彩绘镜中所见之马,既有后鞦,也有带花穗的垂鞘,似乎两者是平行发展。

此物是否即古书中的“跋尘”,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古书中还有个词,叫“跋扈”,不知是否有关。

这个词,古书常见,最早见于东汉,其义与骄横、恣睢相近。如:

1.《后汉书·冯衍传》引冯衍《显志赋》:“诮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

2.《后汉书·梁冀传》:“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3.《后汉书·崔篆传》引崔篆《慰志赋》:“黎、共奋以跋扈兮,羿、浞狂以恣睢。”

“跋扈”一词,有时还加“飞扬”。如:

1.《北齐书·神武帝纪》:“神武曰:'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

2.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3.柴荣《谕淮南州县诏》:“蠢尔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丧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僣称伪号。”

“跋扈”的跋字既有踩踏之义,又有后义,如书之跋语,就是放在书的后面;扈字既有养马、驾马、扈从义,也有后义。这个词似与马蹄踏踏、超逸绝尘,把一切甩在马的后面有关。上述带花穗的鞘带,跑起来飞扬在后,或即飞扬跋扈之义。

当然,这纯属猜测。“跋尘”“跋扈”会不会是外来语,还要请教精通伊朗—印欧语的学者。

跳脱缨:系臂辟邪、天珠和蜻蜓眼

中国妇女首饰,臂钏(armlet,弹簧状臂饰)、手镯(bracelet,环状腕饰)、手串(也叫bracelet,以绳系珠为腕饰),古书叫“跳脱”(又有“条脱”“条达”等异写)。如:

1.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2.梁简文帝《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衫青见跳脱,珠概杂青虫。”

3.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唐文宗皇帝)又一日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真诰》言:安姑〈妃〉有斫粟金跳脱,是臂饰。’”(出《卢氏杂说》)案:“斫粟金”,疑即金珠工艺。

4.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条脱为臂饰”:“唐《卢氏杂说》:文宗问宰臣:'条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真诰》言安妃有金条脱为臂饰,即金钏也。’又《真诰》'萼绿华赠羊权金玉条脱各一枚’。余按周处《风土记》曰:'仲夏造百索系臂,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唐徐坚撰《初学记》,引古诗云:'绕臂双条达。’然则条达之为钏,必矣。第以达为脱,不知又何谓也。徐坚所引古诗,乃后汉繁钦《定情篇》云:'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但跳脱两字不同。”

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女饰”:“饰于臂曰'手镯’。镯,钲也,《周礼》:'鼓人以金镯节鼓’,形如小钟,而今相沿用于此,即古之所谓'钏’。又曰'臂钗’,曰'臂环’,曰'条脱’,曰'条达’,曰'跳脱’者是也。”案:训钲之镯是乐器,与手镯无关。

2015—2016年,河南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南发掘一座曹魏时期的大墓(M1),[8]该墓被盗严重,出土石牌325枚(含残片)。[9]这种石牌有铭文,属于随葬器物的标牌,古人称“楬”,其中一枚,铭文作“珊瑚人车渠跳脱缨一具”(图十二)。[10]

图片

图片

图十二 石楬,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任超摄)

“珊瑚人”:指用珊瑚雕刻的小人。

“车渠”:又作砗磲。石牌铭文凡三见,另有两枚作“车琚”。《广雅·释地》把“砗磲”归入“石之次玉”类。《艺文类聚》卷八四引《广志》以“车渠出大秦国及西域诸国”,引《玄中记》以“车渠出天竺国”;引《苏子》以“车渠、马瑙出于荒外,今冀州之土,曾未得其奇也”,又同书卷七三、八四引五种《车渠椀赋》(出应玚、徐干、曹植和王粲、魏文帝)亦以车渠为西域美石。《尚书大传》卷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如车渠。”今贝类有大贝,号砗磲贝(Tridacnidae spp.),盖剖面纹理,一圈一圈类似车轮。这里的车渠应指前者。我怀疑,车渠可能是类似玛瑙的美石。

“跳脱缨”:“跳脱”加“缨”,应指手串类饰物。缨指串珠之绳。这种饰物大概是以珊瑚雕刻的小人与车渠珠穿绳为饰。

上述手串的串珠,两汉魏晋墓出土,五颜六色,各种材质都有,如玛瑙、红玉髓、绿松石、水晶、煤精、琥珀、珊瑚、黄金。其穿孔,分前后穿、左右穿、上下穿。

这类串珠,各种形状都有,或作动物形,甚至人形,如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白画骑羊儿”琥珀串珠(图十三)就是造型比较复杂的串珠,但最为常见还是模仿波斯式小狮(图十四,1)的小狮(图十四,2—7),各种材质都有。这类串珠有些非常小,如金村出土者,长度只有1.2—1.3厘米大小,但做工精细。汉代蒙学书《急就篇》卷三:“系臂琅玕虎魄龙,璧碧珠玑玫瑰罋。”孙机先生称之为“系臂辟邪”。[11]

图片

图十三-1 石楬,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幕出土(任超摄)

图片

图十三-2琥珀骑羊儿,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幕出土(任超摄)

图片

图十四-1玛瑙小狮,伊朗苏萨出土

图片

图十四-2 东汉绿松石小狮,河北定州市中山穆王墓出土,定州中山博物館藏

图片

图十四-3 晋黄金小狮,河南洛阳市金村西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图片

图十四-4 东汉水晶小狮,临沂市盛庄镇李白庄南出土,临沂市博物館藏

图片

图十四-5 晋煤精小狮,山东临沂市洗砚池晋墓出土,临沂市博物館藏

图片

图十四-6 东汉琥珀小狮,广西合浦市堂排汉墓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館藏

图片

图十四-7 肉红石髓小狮,广西合浦市堂排汉墓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館藏

中国串珠,以玛瑙珠居多。古书中的“玛瑙”,含义宽泛,既可指agate(严格意义的玛瑙),也可指carnelian(肉红玉髓,也叫红玉髓或光玉髓)和sard(橙红石髓)。后者与carnelian类似而颜色稍浅。此外,还有一种用化学方法腐蚀,经人工改造的肉红玉髓珠,夏鼐叫“蚀花的肉红髓石珠”,[12]这种珠子从西域各国,经新疆传入我国,战国以来,出土极多,[13]有些是腰鼓形或长筒形横纹珠,有些是球形或方形眼纹珠,或两种花纹兼具。眼纹,据说与迷信眼睛的神力有关。西藏流行俗称“天珠”者,与南亚、东南亚的工艺传统有关,便属于蚀花类的珠子(图十五)。[14]此外,还有一种模仿肉红玉髓眼纹珠的琉璃珠,俗称“蜻蜓眼”(图十六),战国秦汉墓出土物极多,有些是从境外输入,有些是本地仿造,或说即古书中的“随侯之珠”。“蜻蜓眼”,来源很多,伊朗可能是产地之一。

图片

图十五-1 瑟瑟,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

图片

图十五-2  比较:中山穆王墓出土玛瑙珠

图片

图十六-1 战国蜻蜓眼,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图片

图十六-2 战国蜻蜓眼,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图片

图十六-3 战国蜻蜓眼,马家塬西戎墓出土,甘肃省考古所藏


【注释和图片出处略,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