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简介 ![]() 福鼎白茶主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有“白茶之乡”的美誉。福鼎茶园位于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的山地上,遮阴度约30%。又因其濒海面陆、西高东低的独特地势和特殊气候环境,四季更替明显,春季多雨,空气湿润,孕育了白毫披身的白茶。 ![]() 福鼎白茶因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现在普遍认为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相传尧时,有一女子在太姥山下种蓝,人称蓝母。时年麻疹流行,蓝母于太姥山鸿雪洞寻绿雪芽制作白茶以治患者,麻疫遂平。尧帝感其德,敕封为“太母”,民间称为“太姥娘娘”。如今鸿雪洞的绿雪芽茶树,被认为是见证白茶生产史的“活化石”。 制作技艺 ![]()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茶者,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大为可爱。”其中的日晒干燥法和鲜叶采摘标准,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福鼎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成品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该茶在制作时不炒不揉,文火足干,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技艺主要分为初制和精制。 ![]() 采摘 采摘 一般要求采摘一芽一叶或二叶、一芽二叶或三叶,要求适时、分批采,合理留养。 初制 传统白茶初制: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 新工艺白茶初制:鲜叶-萎凋-堆积-轻揉-干燥-拣剔。 ![]() 室内萎凋 ![]() 室外萎凋 萎凋 分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自然萎凋是将萎凋叶置于晾青架上自然萎凋,期间不翻动。复式萎凋则是将萎凋叶置于日光下进行光照。萎凋至含水量约为20%。 并筛 萎凋叶毫色发白,芽尖与嫩梗呈“翘尾”,叶缘垂卷时即可并筛。常将四筛并为一筛,并使茶叶在筛中成“凹”形,之后继续萎凋。 揉捻 揉捻是新工艺白茶特有的工序,其他白茶一般不做揉捻。揉捻目的是使茶叶呈卷条形,香清味浓。 ![]() 烘焙 烘焙 分二次进行。初焙温度约100℃,结束后进行约1小时的摊晾;复烘温度稍低,约80℃。期间要求火温均匀。 拣剔 主要拣剔过长芽蒂、红变叶、黄片、蜡片,以及非茶类杂物,操作时应防止折断芽叶。 精制 精制主要有拣剔、拼配、匀堆、烘焙、装箱等工序。 ![]() 陈年福鼎白茶 拼配 将茶叶按级、按堆、按号叠放,每号扦取500-1000克进行拼配。 烘焙 装箱前须进行烘焙,温度为120-150℃,时间为10-15分钟,以防止茶叶受潮。 装箱 采用热装法,即匀堆茶随烘随装,及时装箱不易断碎。 品质与冲泡 ![]() 白毫银针 ![]() 寿眉 传统福鼎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称。其色泽翠绿或灰绿,芽头肥壮,茸毛厚,富有光泽;毫香显露,并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浓厚回甘或清鲜爽口,叶底嫩匀,是茶类中的珍品。 ![]() 白茶药用价值极高,《闽小记》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如今,坊间流传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称。 冲泡福鼎白茶,一般使用盖碗进行,不同的品种,冲泡方式会有所区别。如冲泡白牡丹时可选用约95℃的开水,并采用“低冲环圈式”方法沿着杯壁缓慢注水。而陈年寿眉耐煮耐泡,可直接注水煮饮,别有一番风味。 传承与保护 ![]() 梅相靖(右)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梅相靖为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梅相靖,1945年生,福建福鼎人。梅相靖出生于茶业世家,其祖父梅伯珍毕生研究白茶制作技术,在茶界有“梅占魁”之称。梅相靖是梅伯珍的第三代嫡传,多年来坚持学习与制作福鼎白茶,苦心经营茶园管理,探索茶叶的采摘与制作,总结了一整套利用传统技法制作福鼎白茶的方法。 编辑:张雨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