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如何治病的?

 京中内鹰之 2022-07-26 发布于北京

现在西医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容易被人们理解。

比如得了病就问,这个病吃什么药?

但是这么问中医,大部分的中医是没法给一个明确的建议的。

突然觉得,中医太需要科普了。

今天就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病的。

就拿高血压病来说。

这个病名一旦诊断,西医的治疗方案大体就出来了。

但中医不行,中医只有这个病名,还是给不了治疗建议的,必须得细化到下面某一个具体的证型,才能够给具体的建议。

比如说你是肝阳上亢型呢?

还是肝肾阴虚型呢?

还是脾肾阳虚型呢?

上面这是脏腑辨证。

中医还有六经辨证。

比如你是太阳病啊?

还是少阳病啊?

还是厥阴病啊?

中医还有卫气营血辨证。

你是卫分病?

气分病?

营分病?

还是血分病?

中医还有其他的辨证方法。

只有细化到这一这个具体的证型,中医才能治疗。

而且这个证型,它是会变化的。

比如之前得病是肝阳上亢型,现在得病有可能是肝肾阴虚型或者是脾肾阳虚型,所以原来吃的有效的方子,现在吃的话不一定有效果。

至于某某方子治疗某某病有效果,主要是看对不对“证”。

对“证”就会有效果,不对“证”就会没有效果,甚至可能会有副作用。

注意我用的是“证”而不是“症”。

什么是“证”?

简单说就是一个症候群,再加上舌苔,再加上脉像加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综合的信息群。

而不是单一的病名,也不是单一的症状,也不是单一的舌苔和脉像。

而是一个综合的信息群。

所以一个病名无法对应一个药物。

一两个症状也没法对应一个药物。

必须是症状,舌苔,脉像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信息群,才能够对应一个药物和方子。

所以有的人看着症状都差不多,为什么用上没效果,就是因为貌似对“症”,而没有对“证”。

那为什么有的医生没有脉像,没有舌苔图片,只根据几个症状,也能够有效果呢?

要么是这个医生的经验特别丰富。

要么是病人提供的症状非常多,足以辨“证”。

否则信息不全的情况下,中医是没法给一个具体建议的。

所以,网上搜到的某某方子或者是某某药治疗某某病有效果,你如果应用的话,到底有没有效果,关键还是看对不对“证”。

如果单纯要搜某某方子治疗某某病有效果,那就太简单了。

搜索“病名 偏方”。

或者“病名 方剂”。

能搜出的可以治疗这个病的方子,至少有上千个。

那你知道哪一个用在病人的身上会有效果呢?

总不至于每个方子都试一遍吧?

所以中医看病是很复杂的。

一个病,大部分时候没法对应一个固定的药物,必须得细分化到下面的某一个具体的“证”型才可以。

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

如果经过多次“辨证论治”还没有效果的话。

最后一步才考虑某某专病专方的问题。

不过到那一步基本上就是活马当死马医了。

不仅用药需要辨“证”,

就算是小儿推拿,食疗等所谓的绿色疗法,也是需要辨“证”。

不对“证”也会有副作用。

世界上不存在不用辨“证”,就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运动貌似不需要辨证。

你看多少人晨练出去太早就回不来了?

心肌梗死了。

小儿推拿貌似不需要太多的辨证,“有病治病,无病保健。”

但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么?

比如补脾经补胃经这个推拿手法具有健脾胃的作用。

也就是说这是个补的手法。

补的手法只能用于虚症或者是以虚为主的疾病。

但是如果小孩是脾虚积食同时有,但是以积食为主的话,那么这个补脾经补胃经这个推拿手法就会加重积食。

再比如揉板门这个推拿手法是消食的。

也就是说它适用于实证。

但是如果是这个小孩,她是脾虚积食同时有,但是以脾虚为主的话,你只用消食的推拿手法,那么小孩的脾胃就会越来越弱。

那是不是一起用就可以了?

一起用的话,健脾胃和消食推拿手法两者之间的比例不对,也会效果不好,甚至会有副作用。

如果小孩是脾虚积食同时有,但是以脾虚为主,如果推拿手法中健脾胃的手法的比例不能够超过50%的话,那么效果就不好,甚至会有副作用。

如果小孩是脾虚积食同时有,但是以积食为主,如果推拿手法中消食的手法的比例不能够超过50%的话,那么效果就不好,甚至会有副作用。

只不过这个副作用还比较隐秘,当时不会显示出来,时间长了才会显示出来。

但是不等于说它没有副作用。

梨水可以治疗咳嗽,很多大人都知道。

但是如果咳嗽是寒性的,用了梨水之后,咳嗽不仅不容易好,反而容易加重。

我原来还举过一个例子,我一个高中同学他岳母,一到冬天就容易咳嗽,平时还喜欢吃白萝卜,当时我辨证是寒性咳嗽。当时虽然给了二陈丸的建议,但是后来反馈说,没有吃任何药物,仅仅是把白萝卜停掉了,就不咳嗽了。

这说明什么?

白萝卜用错的话,也会有副作用。

那喝水不用辨证吧?

喝水也得辩证。

不辨证乱喝水的话也会有副作用。

比如一个人舌苔白腻,中医讲,这是体内寒湿比较大。

这时候一般量的水,正常人可以运化掉,但是这一类人他就运化不掉。所以这一类的人需要适当的少喝水。

但是如果一个人舌红少苔并且有裂纹,中医讲这是阴虚,那么这一类人,就需要适当的多喝水。

同时临床上还有这个假像。

比如一般来说,怕热的人是热性体质,怕冷的人是寒性体质。

这是一般情况。

但是怕热的人也可以是寒性体质,最常见的就是上热下寒,上半身怕热,下半身怕冷,这样的人其实是寒性体质。

再比如舌红一般是热。

但是有的舌红的人,你给她用了干姜这种大热的药物之后反而会舒服。

我之前治过的一个病人就是这样,看着舌头挺红,但是她自述胃很怕凉,吃点凉的东西胃就难受,更别说寒性的药物了。你给她用上干姜这种大热的药物她就舒服。

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不用辨“证”,就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所以中医看病是很复杂的。

关键是辨“证”。

如果你不会辨证的话,

就是尽量什么都吃一点,这样正作用副作用相互抵消,一般来说对人体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副作用。

只要你想着通过某种方式来治疗某个疾病,不管是通过中药,中成药,小儿推拿,食疗,艾灸等等,只要辨证不准确,就会有副作用。

所以中医是很复杂的。

关于中医如何治病的问题,

就给大家说这么多,

仅供参考。


。。。。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