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造物色彩观

 芝润斋 2022-07-26 发布于江苏

五色并举,黑白共陈

色彩,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依据。自然在造物上的神奇本领也同样体现在色彩领域:天蓝、水碧、花红、柳绿......色彩还富有变化,恰如《淮南子》云:“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人们通过观察、研究、创造,终于拥有了为他物赋予色彩的能力,就像拿上神笔的马良,为造物一道开拓出新的征程。

清 禹之鼎《春泉洗药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在千万种丰富的色彩面前,人们往往各有所好,但在同一个圈层内部,因为对共同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也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喜好。宫廷、宗教、文人、民间......在造物的色彩观上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宫廷造物

宫廷造物选色往往更重视色彩在等级、身份、地位上的象征意义,故而往往会选择最为尊贵的颜色,虽然历朝历代尚色不一,但几乎都可以用【正色】二字概括。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古回藏五族共和)

而正色,指的正是、黑这五种纯正的颜色,这也同样被关联到著名的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五色还关联着五个方位、五脏、五官、五味等等,可见其在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与正色相对的是【间色】,即几种颜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也就是除了正色之外的颜色。一般来说正色为尊,间色为卑,但也有极少数的特别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因为齐桓公个人偏好,全国流行的反而是间色紫色。

秦 紫衣御手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

致力于维护周礼的孔子还曾借骂紫来批判礼乐制度的崩坏——“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从周到清,各朝各代五德属性不同,崇尚的正色也不同。秦朝以水德克周朝火德,故而尚黑,“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而汉文帝即位后定土德尚黄,也就穿上了历史上的第一件黄色龙袍,但一年后又改回火德,也就穿回了红色龙袍。

而这件汉文帝仅仅穿了一年的黄色龙袍,却成为了我们对于帝王最深刻的色彩印象。

元 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因为居于大地中央的土逐渐被帝王视为居中央掌天下的象征,土德所代表的黄色也就成了隋代及其以后大多数皇帝的选择,《新唐书》中还记载了国家法令对黄色的使用限制:“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禁臣民服。”

清代服制对于色彩有着十分明确且细化的规定,黄色中有明黄、金黄、杏黄等多种色彩,明黄为皇家专属(天子随从亦可使用),贵族宗亲则可以用金黄,平民百姓只能用不那么纯正的杏黄色。

清嘉庆 明黄色暗葫芦花春绸草上霜皮马褂 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多部清代影视剧中担当至宝身份的“黄马褂”,作为皇帝恩赐之物时,也是以明黄色来表示它的尊贵。

虽然历朝历代最推崇的正色或有不同,但其实正色几乎都是宫廷造物中的宠儿,故宫用的就是朱墙黄瓦的经典搭配。因为朱色亦是一种使用历史十分悠久的正色,皇帝御批、唐代五品官的常服、连杜甫诗里都有——“朱门酒肉臭”。

故宫 午门

总的来说,宫廷造物推崇正色,大面积的使用正色不仅能对其地位和身份做出明显宣示,往往还能营造雍容华贵的气氛,而在这个圈层当中,愈是等级高的人,其对使用色彩的要求愈是严苛。

宗教造物

宗教造物的择色往往也因教而异,不过总的来说,宗教对于某种颜色的偏爱往往基于他们自身的学说。

以中华传统的道教为例,因为君权神授,帝王推崇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宗教体系中的一部分,道教在五行色彩上还会进一步赋予其神秘内涵,故而道教不谈正色与间色之别,只端看颜色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内涵。

元 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

对于道教而言,五色的使用是一种圭臬,在大型的道教祭祀仪式中,各个方位摆的鼎、币等法器都要用相对应的颜色。而在制作符纸时,也应根据功能选择不同颜色,如《藏外道书》:

镇邪之符以正克邪,应用梅红纸,焚化之符应用裱黄纸,吞服之符应用极薄之裱黄纸,埋土之符应用黄色厚纸......

五色中道教尤爱青色,青色主东方,代表木和春天,是生命的象征,而道士修道,往往求的就是生命延续的终极——长生不老;另一方面,青色也是天的颜色,故而道士头戴青色头巾,又有头顶青天的意思。

清 青玉令牌 钦安殿(清宫最大的道教建筑)藏

道教还有一种十分推崇的颜色——紫色。这一现象或可追溯到道祖老子的传说,据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令尹喜看到了紫气自东而来,紫气东来正是圣人将至的祥兆。

而古代的星相学理论也进一步推动了道教对紫色的推崇。三垣中正有一垣名为“紫微垣”,这是中天的中心,被视为天帝居住之所,又被称为“紫宫”、“紫府”。

武当山紫霄宫(武当山正殿)

以其为基础,“紫”便成为了道教名词中的常客。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中提到的道经是“紫”书——“有青鸟来翔,口衔紫书,集于玉轩。”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是紫皇,道门传说级的丹药名紫金丹....

佛教并不认可五行学说,在颜色的选择上自行一派。如我们可见,佛教庙宇建筑常以鲜亮黄色装扮,佛像要塑金身。而佛门宝物中,又有杂色袈裟、蓝色琉璃、紫色莲花等等,其选择几乎都可在佛经典籍中找到出处。

清乾隆 织锦夹金补花袈裟 首都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的明代帝王像中,有多件宝座用的是比较罕见的绿色,究寻史籍,明英宗还曾下令禁止官民使用绿色。

明英宗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吴美凤教授研究,这种现象很可能与藏传佛教有关。大明开国初年,朱元璋就延请藏僧来京谈论佛法,甚至举办法事。而藏传佛教中有一种五佛说,即五方各有一佛,各据一色,其中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正是绿色。

文人造物

文人造物在择色上则分外谨慎和“吝啬”,这倒不是因为文人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是整个风尚使然。

同时受到儒释道禅几种学说影响的文人大多数都鄙弃浓烈的颜色,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画造物,文人中的专家们耳提面命“不贵五彩”。

南宋 法常《水墨写生图》 故宫博物院藏

赫赫有名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还多次强调不要用五色,水墨才是咱们文人永远的神

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甩不带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

故而放眼文人营建的山水园林,虽然树是青绿的,花是红艳的,但墙是灰白的,瓦是灰黑的,自然的盛景其实绽放在水墨一般的基调上。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谈山斋的营造时,也提到虽然引藤蔓上墙别有幽致,但始终“不如粉壁为佳”。

苏州拙政园 海棠春坞

黑白两色看似单调,却能在文人眼中因明暗、深浅、浓淡的细微差别构成整个世界的雄奇和精微。

而黑白对于众色的调和与包容又宛如海纳百川,从不与其争先后优劣,只为熔炼出简素清淡、秀雅脱俗的和谐风味。

这种思想既来自道家“五色令人目盲”,又来自佛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往颜色审美的深处追寻,我们能看到的其实是文人对于自身理想、对于大千世界、对于物我关系的深刻理解。

明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

民间造物

比之前者,民间造物的色彩观显得更为丰富和包容,简单来说就是禁色除外,在能接受成本的前提下,几乎皆可取用。

民间用色还同时受到以上几种色彩观的影响,以影响力巨大的君主为例:齐桓公爱紫,人皆以紫为荣,五匹素帛都换不到一匹紫的,齐桓公恶紫之臭,第二天国都就没人再穿紫衣裳了。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即使有些颜色成为了帝王贵族的禁脔,但剩下的颜色还是多不胜数,自然也逐渐根据功能等等因素而有了比较固定的应用领域。瓷器、木器、铜器、玉器......在提起这些造物领域时,脑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颜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莫过于红白二色。对红色的尊崇或许来源于原始先民的血脉中,太阳、血液、火焰,这些地位超凡的元素为红色积攒下了热烈的情感基础。金榜题名的状元朝服是“绯色”,嫁女娶媳的重大喜事要“十里红妆”......

与之相对的,白色则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常和死亡联系在一块,中国古代丧服是白色的,这一传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丧服是黑色的。

当然,朝代更迭不停,白色身为五色之一,其中自然也有崇尚白色的,据说殷商人就尚白,常穿“缟衣裳”,不过这或许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所限。另一个著名的尚白王朝是晋朝,据西晋的《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宋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宋摹本(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民间造物的色彩观是十分复杂的,集体意识的流向往往世殊时异,这也导致了同一种颜色可能包含相对立的两种内涵、不同的颜色可能包含着同样的内涵,但无论如何,它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土壤。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