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达课丨有效劝导,当学《出师表》

 宝妞 2022-07-26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巧妙地平衡了作为父辈和辅佐之臣的双重身份《出师表》劝谏刘禅。

《出师表13次提及“先”,有何用意?诸葛亮如何刚柔并济地提醒、打动刘禅?一起来看诸葛亮充满良苦用心的劝导——

师北伐之际,诸葛亮奏呈《出师表》,以便后主刘禅照“表”行事,免除后顾之忧。诸葛亮特有的双重身份,让他斟词酌句时确有难处:作为父辈,他本可直言不讳地训导刘禅;但作为辅佐之臣,在表述看法时只能委婉含蓄、点到为止,必须顾及人臣之礼

葛亮在《出师表》里提到“先帝”前后竟达13次之多。这不仅表明他对先帝的感戴之情刻骨铭心,同时也体现出他于出师之际劝勉后主的良苦用心——借先帝之名巧施训导之意

图片

以先帝的“刚性”训导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文一开篇就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无异于给刘禅当头棒喝式的警醒——你父亲开创的帝业只进行到一半,不能半途而废。接着又警醒刘禅注意“侍卫之臣”“忠志之士”“盖追先帝之殊遇”的客观事实。

意思是说:蜀中朝野上下“不懈于内”者及“忘身于外”者,全都是看在先帝“殊遇”的份上;如果不能看到“殊遇”的延续,他们可能会丧失奋发的劲头和信心。他建议后主“开张圣听”,因为后主的某些表现实在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接下来,诸葛亮就蜀国的内部政务做了周密细致的人事安排,并且明确告诉刘禅这样安排的依据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和“先帝称之曰'能’”这两点。这就是提醒刘禅:对他们不可有丝毫见疑。随后,诸葛亮建议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特别强调先帝“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文至此,诸葛亮提到先帝时都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训导刘禅,表现了他作为父辈“刚性”的一面。此后再提及先帝,则是借先帝之名来感化刘禅,表现出其作为父辈“柔性”的一面。

图片

以先帝的“柔性”感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缅怀先帝知遇之恩时,诸葛亮最为感激的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用意是告诉刘禅:先帝待人诚恳谦卑的品性实在令人感佩,应该多多向他学习。

继而说到白帝城托孤一事,这实际上是告诉刘禅: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一心只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此报答先帝。

图片

为了让刘禅深信不疑,诸葛亮竟然用立“军令状”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作为父辈的诸葛亮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刘禅再怎么昏庸无知,也不能不被他的诚心和决心所打动。最后,诸葛亮再一次真诚地希望刘禅“深追先帝遗诏”,多想想父亲的临终遗嘱,切实履行起为君的职责。

试想,诸葛亮的这份《出师表》,若不是屡屡反复提及“先帝”,蕴含着极为人性化的、凝聚着父辈情结的潜台词,其劝说后主的力度将会大大减弱,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情辞恳切、真挚感人、催人泪下了。

改编自2020年5
改编自2020年5月13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出师表〉中的劝导之妙》;作者: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李红兵;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