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威廉到某报社应聘驻海外记者的职位。威廉小心翼翼地回答考官的提问,几个回合下来,发现考官的表情好像很满意,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这时,考官通过观察发现威廉身上没带名片,便提出要一张名片。情急之中,威廉灵光一闪,从口袋里拿出一副扑克牌,抽出一张黑桃A说:“这是我的另一张名片,它代表着我的身份,因为它是一张黑桃A。”(美国曾流行一种扑克玩法,黑桃A是最大的牌,也指最好的。)考官被威廉的表现折服,给了他这个职位。 还有一位求职者,到一家大公司应聘管理人员。一位考官突然发问:“请问,一加一等于多少?”应试者觉得面试中不可能问这样简单的问题,思索片刻,便出其不意地反问道:“请问,您说的是哪种情况下的一加一?如果是团队精神,那么一加一大于二;如果是单枪匹马,那么一加一小于二。因此,一加一是多少,要看您想要多少了。”由于应试者采取了求异思维,运用非常规应对方式,他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在语言交际中,风景总在奇异的地方。 求异思维是自觉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的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将求异思维巧妙地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改编自《语言文字报》4月22日文章《求异思维助求职》;作者: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广播电视台/曾昭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