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4岁的粟裕,临终前向组织提出请求,组织考虑再三,不得不拒绝他

 悠闲龙夫 2022-07-27 发布于湖北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接到一个任务,让他代替74岁高龄且无法动身远行的老领导粟裕回一趟老家。张震知道老领导年少离家60载从未归乡,同是湖南人,同是古稀之年,少小离家老大却不能归的心境他是感同身受的。

接到这个任务后,张震十分重视,尽管这个时候他自己也快七十岁了,但张震丝毫不想耽搁,立刻启程奔波千里抵达了湖南会同一个叫做枫木树脚的小村庄。

到达粟裕老家后,他凭粟裕曾经描述过的家乡印象,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把能拍的地方都拍成了照片,准备带回去给粟裕看。就在临走的时候,乡亲们不知从哪里得知村里来了位中央的大领导,还是粟裕的老部下。大家拦住了张震,十分热情地告诉他,粟裕是他们所有人心中的英雄,他一辈子都没能亲自回老家一趟,不仅是他自己心中的遗憾,也是乡亲们的遗憾,乡亲们准备了许多土特产让张震带回去给粟裕。

那天,张震从湖南回来了,带回了粟裕家乡的照片和乡亲们的问候。粟裕激动不已,开心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双手紧紧拿着照片很久都没有回神。那瞬间,粟裕好像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里有红色的枫叶,还有小时候背着父亲偷偷教自己“功夫”的长工阿陀。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身边站着自己惦念已久的父亲,父亲不同意自己念新式学堂,不同意自己冒险离家,却又为了自己的理想送儿子出门远行,还有他那封建年代过来的裹小脚的母亲,粟裕在与妻子楚青结婚时就很想让母亲见一见自己温柔美丽的妻子,当然还有考验他“飞毛腿”脚力的妹妹和代替自己照顾全家的哥哥。可惜这终究不是现实,1984年2月5日,粟裕乘风而去,没能亲自回趟老家,终成一生遗憾。

粟裕的遗体被火化后,留下了几块黑色的弹片,妻子终于找到了粟裕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头疼的原因,难道这就是丈夫留给自己一种念想吗?按照粟裕的遗言,亲属们把骨灰撒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而其中的一部分也被送回了老家,一代名将终究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经家人回忆,粟裕其实十分念家,一生中有过好几次机会想回家都未能成行。这种对家的渴望到了老年后特别强烈,尤其是住进医院以后。1981年,粟裕对中央提出过回家的请求,中央考虑其身体原因拒绝了,粟裕隐约感觉到他可能回不去了,难道离家60年的时光,真的做不到“回家”这件小事吗?

童年——想家的源头

1907年8月,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那是在湖南省西部,南倚云贵高原,东枕雪峰山脉,长久以来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被汉人称为“蛮夷之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叫枫木树脚村的小村子就是粟裕出生的地方。

粟裕出身于地主家,很多人会问地主少爷是如何成为替穷苦人民说话的共产党将领的?这里面还真是有点传奇。

据说第一个让他有了行侠仗义,替穷苦人打抱不平的人,就是有着一身“功夫”的粟裕家名为“阿陀”的长工。在粟裕看来,阿陀不仅是他儿时的好朋友、好师傅,还是他心中有着一身绝活的“扫地僧”。

阿陀在粟裕大将的回忆录里一直保持着美好的形象,在回忆录里粟裕是这样记载的:“当我慢慢长大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和阿陀一起玩耍,听他讲故事。正是阿陀的故事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粟裕小时候经常赖在阿陀那里听他讲一些侠义小说,比如“七剑十三侠”等。对这些侠客,粟裕是十分崇拜的,与所有男孩子一样,粟裕也有一个当英雄的梦,而这种梦在长工“阿陀”那里被放大了。

据说,阿陀很会讲故事,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故事中的人物也深深地吸引着粟裕。渐渐地,粟裕心里对受苦的百姓产生了同情。他幻想着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大英雄,倚剑走天下,帮助穷人痛打恶人。

在粟裕看来,阿陀是有很多本事的,粟裕很想跟他学上一招半式。但阿陀怕老爷(粟裕的父亲)不同意拒绝教授武艺。粟裕于是整天跟着阿陀后面软磨硬泡,逼着阿陀收了他这个徒弟。阿陀问粟裕想学什么,粟裕摇晃了下小脑袋想起了故事里的大侠都会飞檐走壁,于是他就想学轻功。

阿陀便开始教给他第一个功夫“飞毛腿”,其实练法很简单,就是腿上绑上沙袋每天练习跳跃和跑步。阿陀说练多了跑得就快,跳得就高。粟裕深信不疑,每天练习得都很认真。据说后来长征的时候,粟裕带领部下在林子里与敌人周旋,把敌人累得叫爹喊娘。

年小的粟裕每天要跑10多公里路,他的妹妹不相信还偷偷做了测试。一天,妹妹把一个东西放在了5公里以外的木臻桥,要哥哥帮自己拿回来,粟裕这样一去一回就要超过10公里。隔天,妹妹真的发现她放的那个东西出现在了自己的桌上,这下不得不相信哥哥了。后来填报红军参军表,粟裕就在特长栏里就写了“跑长路”。

阿陀还给粟裕做过很多“玩具”,其中就有“狼牙棒”。就是在一个竹竿子里面放上沙子,然后教粟裕怎么打。粟裕又每天开始练狼牙棒,一直练到手臂酸痛抬不起来都不舍得放下。后来在红军部队里大家都知道,粟裕个子不大但力气大,尤其是臂力,几乎没什么人能在掰手腕上赢过他。

“玩具”当中,阿陀还做过一把枪,虽然不能打真的子弹,但可以发射石子。粟裕得枪后非常得意,经常练习和玩耍。1934年粟裕在谭家桥设伏时,一枪击倒对方号兵,一时间被部队战友称有百步穿杨之功,这也许跟阿陀当年做的那支土枪有点关系吧。

晚年的粟裕,对阿陀有着特殊的感情。粟裕说:“阿陀年长他10岁,是他童年时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怀念他,他可以说是我童年时候的启蒙老师。”

在阿陀的影响下,粟裕时常会给穷苦百姓一些帮助。比如一年夏天,父亲让他把佃户粟用礼的租谷收了再卖掉,做他的学费。粟裕看到衣衫褴褛的粟用礼就问他今年收成怎样?粟用礼无力地说:“去年发大水,收成不好,今年又干旱,家里早就没有吃的了,就剩这点租谷了。”

粟裕知道,要是收走了租谷粟用礼家就一点粮食都没有了,活下去都难。于是他对粟用礼说:“这些租谷你就先用着吧,我父亲问起来,就说我已经收走了。”粟用礼从未碰到过这样的东家,他惊讶地说:“那……你父亲知道了怎么办?”粟裕让粟用礼不用管了, 他会跟父亲去说。回到家里,粟裕对父亲说:“租谷已经卖好了,学费也付好了。”父亲信以为真,还连连夸儿子会办事。

爱他的父亲和乱世中的家

粟裕的父亲名叫粟嘉会,是一个落地秀才,为人忠厚老实,平日里深居简出,能写一手好字,靠着家里的几十亩水田维持着粟家的家境。粟嘉会给儿子起名“继业”,就是希望粟裕能继承自己的家业。作为父亲,粟嘉会还是很疼爱他的,在这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父亲不想儿子经历危险,只想他能够管理家业,做一名家里的“管账先生”,全家人一起太太平平过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阿陀那做的侠义梦在6岁那年被父亲打断了,父亲希望通过私塾把粟裕规划成自己心中的模样。粟嘉会喊来了粟裕的一个堂伯父做教书先生,在自家西院安排了私塾,让粟裕学习四书五经。学生除了粟裕外,还有同辈的堂兄妹。

年少的粟裕在阿陀的影响下很讲义气,私塾里有两个小伙伴家境不是很好,每天都要干很多农活才能来上学,所以常会迟到,学习也不理想,先生隔三差五就被先生用楠竹片抽他们的手心,粟裕不忍心就每天辅导二人学习减少他们挨打的次数。

其实粟裕本身也不喜欢私塾,他看上了长沙回来的二叔创办的新式学堂。那里的孩子不读四书五经,他们课程花样很多,算术、音乐、体育、国文,这些都让粟裕相当向往。父亲一向视这些新玩意儿为旁门左道,反对是必然的。于是粟裕就偷偷跑去听课,回来晚了就挨了先生的板子。如此循环反复,粟嘉会也加入到了抽打粟裕的队列中来。但是粟裕还是不听父亲和先生的,实在拗不过粟裕,父亲只好同意他上了二叔创办的枫木树脚村“第八国民学校”。

11岁那年,乡下闹土匪,父亲担心家人安全,便举家迁移到了会同县城落脚。那年,粟裕进入了会同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冬天,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在湘西各县招生,粟裕报名参加了考试,最终被录取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出于关心儿子的安全,认为学校所在地常德不太平,他不同意粟裕离家去念书。

粟裕愤怒之下离家出走,可走到河边时发现身上没钱,没有办法只好返家。到家见到父亲,本以为父亲会大发雷霆打自己一顿,但这次父亲没有。见到安全回家的儿子,父亲没有说话。他叫齐了家里人,又吩咐人把重要的亲朋好友全都请来家里吃饭,并郑重地告知大家,儿子要出远门读书去了。

粟裕有些感动,他本已经做好了回来与父亲斗争的准备,可是父亲却同意了他外出求学,还给了他上学和生活的费用。告别宴会后,粟裕走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一走,竟成了他与父亲的永别。

粟裕终于如所愿成为了湖南常德二师的学生,当时的二师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都让粟裕感到豁然开朗。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日面壁,愧怍须眉。”

可好景不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许克详紧接着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常德的形势也变得骤然紧张起来。5月,常德的反动武装就包围了常德二师,他们开始疯狂地逮捕共产党和共青团员,甚至还在学校门口架起了机枪,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校。学校的党组织通知大家撤离,粟裕就带领着同学从下水道逃了出来,后又转乘火车离开了常德,从此粟裕真正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粟裕离开后,敌人到家中搜捕过,没找到粟裕,便向父亲要挟,要他在三日内交出粟裕。为了家人的安全,父亲假装外出寻找粟裕,但其实并没有真的去找,而是在没人知道的空地上搭了破棚子,沿街乞讨为生。

父亲宁可风餐露宿也不愿意让儿子犯险,如此粟裕的父亲只能长期在外漂泊,很快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即使是这样,父亲还是咬牙坚持着,就算是生病也不去看,为的就是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最终父亲还是在漂泊中离世,去世那年只有43岁。

特务们看不到粟裕和他的父亲归来,就开始胁迫母亲。母亲一方面用父亲还在找粟裕为由进行搪塞,另一方面也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 “消灾”。慢慢地,特务们对找粟裕这件事不再上心,反而从粟裕母亲那源源不断地获得钱财变成了新目的。就这样,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很快就变得一贫如洗。

看到家中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后,特务们才放过了粟裕的母亲。所以,对于父母粟裕是内疚的,以后的日子里,粟裕也曾多次想过回家看望母亲,表达没能尽孝的歉意,但始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大“家”不安,小“家”何居?回家还是以后再说吧

1927年6月,粟裕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周恩来主导策划的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了湘南起义并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红军期间,粟裕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奇功,从营长一步步升到军区司令员。

有一次,井冈山上的好友萧克在经过湖南会同时特意去了趟粟裕的家,找到了粟裕的家人。萧克把粟裕的情况向年迈的母亲做了一下交代。这时,粟裕已经离家11年了。现在的粟裕,已经从最初的热血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将领。当萧克把家里的情况告知粟裕后,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很想回家看看,但国家正直危难,大“家”不安,小“家”何居?无论粟裕多么想家,都没办法在天天打仗的日子里给自己放假回家。

1941年皖南事变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坚持不懈的斗争给日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多次为敌后根据地解除威胁。其实,早在“事变”发生前,粟裕虽没回家,但已经和家里取得了联系,但皖南事变国民党袭击了新四军队伍,让国共关系再度紧张起来,粟裕又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1941年粟裕与妻子楚青成婚,他真的很想把这个喜事告诉家中的母亲,他想让母亲看看媳妇,但他知道这些希望终究只是奢望。粟裕知道,只有革命胜利了,他才能有机会回到家中看望老母。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蒋介石挑起内战,把中国再一次从和平拉回战争。对于粟裕来说,又一次回家的机会成了泡影。粟裕放下想家的念头,又投入解放战争。他率领东北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等战役,且无一败绩,宛若“军神”下凡。而后,粟裕还发起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粟裕指挥我军消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为我军的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毛主席还评价:“淮海战役,粟裕第一功!”

粟裕一生征战无数,几无败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于国,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于家,他却亏欠太多。

乡愁终成遗憾

1949年新中国成立,粟裕派人打听,得知家中老母还健在。心中一阵五味翻滚,铁汉军人一时间湿了双眼。战争结束了,他终于有一个安定的地方可以把母亲接过来尽孝了。父亲不在了,他多想跟父亲谈谈心,可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一次他一定要把母亲照顾好,弥补这么多年的亏欠。可即便如此,他心系的老家还是没能回去,他想着,总有机会回去看看的。

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粟裕的工作十分繁忙,他根本找不到时间可以回去看看。这种状况一直到了1951年,粟裕终于找到了空闲,他又一次想到了回老家。想着想着就开始怀念家中的院子和亲朋好友,一时间难以压抑思念之情,决心要回家看看。

粟裕的部下也十分支持他,但必须要为他配备一个加强连护卫出行,因为51年湘西正在进行剿匪,那里的匪患是整个新中国最为猖狂的地方。湘西的地形极为复杂,粟裕回家有一条必经之路“雪峰山”环境更险,作为中央的重要领导,暗处很可能隐藏着不可预见的危险,必须要有足够的人马护卫。考虑到回个家还要麻烦组织配备一个加强连,战士们还会有生命危险,这样的行为太过劳师动众,思来想去就打消了回老家的想法,想着等到湘西的匪患彻底清除以后再回去。

1954年,机会再现,此时的湘西,匪患已经彻底解决。天下都太平了难道还能阻止粟裕回家不成?可惜的是,还是没能回家。1954年,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重任落到了粟裕头上,他的工作又开始忙碌起来,哪里有时间顾得上回家。

没办法,粟裕心想再等等,一直等到了1959年。粟裕的工作终于没那么忙了,组织安排他去南方修养身体。途中经过湖南长沙,当时就有人跟他说,离家已经很近了,可以回去看看了,粟裕沉默了好一会微微叹息一声后摇了摇头。那时,粟裕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导致心情处于低谷(1958年遭到错误批判),他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回去见乡亲们,还是放弃了回去的机会。只是这次粟裕离家太近了,真的是和家乡擦肩而过。

没想到这次与家乡的“擦肩而过”后,粟裕再也没合适的回家时机了。由于多年战斗积劳成疾,再加上多次负伤,粟裕一直都有头疼的毛病,晚年的他身体就更加不好了。到了70-80年代,粟裕除了原来的疾病还增添了心脏病和脑溢血,而且脑溢血已经多次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观察,以防发生不测。这个时候粟裕突然感觉到他与老家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有生之年自己还有没有可能回去看一看?这也算是他心中的一个夙愿吧。

1981年,已经住院的粟裕思乡之情越发强烈,那年他已经74岁高龄。粟裕似乎预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这一生他无怨无悔。除了对兄弟姐妹、母亲的愧疚,他还想回去在父亲的坟头好好聊聊,就从父亲送他出门那一次开始聊起,还有跟阿陀学习武术的那颗大树,还有……

医生建议他不要离开医院,他的身体已经不宜远行,可粟裕还是很想回去。于是,他向组织提出了回乡的请求。粟裕一生都未曾向组织提出过什么要求,他为国征战一生,对国家和民族问心无愧。然而中央一直关切着粟裕的病情,在他提出“回家”的要求后中央也很为难,大家都希望能满足粟裕的心愿,但考虑到医生的再三建议,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但中央委派了粟裕的老部下张震,让他代粟裕回老家一趟完成他的夙愿。

那天,张震把老家的照片和乡亲们的问候带到了粟裕身边,粟裕看着照片久久没有回神。脑海里,他与妻子一起回到了湖南老家,母亲热情地出来迎接,父亲在里屋,还在对他离家不归生着闷气……可这一切终成泡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