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躁胜寒,静则热,清净为天下正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诸葛亮在《诫子书》开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阳明说:“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静,是惟吾德馨,是豁达康乐,是舍得自如。 ![]() 从古论今,古圣先贤和智者都在静中通达智慧,定能生智,静能生慧,确实在静谧的空间里才能看清自己,与自己深入融合和对话,从而做好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安静的人内心平和,意志坚定,遇事冷静,情绪平和不慌不乱,给人一种沉稳踏实轻松自在的感觉,有一种特定的涵养和修为,拥有强大的内心,更是一个智慧睿智之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深远,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无欲则刚的自然而为。 ![]() 佛家有语云:“以不变应万变”意思就是要以静制动,用既定的原则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势态。 老子认为“道”中包含着静与动两个对立面,静是本,动是流,静是动的基础,无论什么境遇,都是以静为本。以静字为守则,既要懂得伺机而动,又要学会沉着冷静。 动静之中,动是力争之意,看似积极,静是不争之意,看似消极,以静制动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放弃,而是在动荡中保持实力,潜龙勿用,等待机会,做个有准备之人。 ![]() 慎独终始,处之泰然,在独处时泡一壶清茶,听一首禅乐,随手拿一本书,领悟古人智慧,静静沉静下来,那种心生喜悦,感恩阅读,和智者对话明语,用心聆听其声音,感悟他们的生活变化,内心干净通明的世界,那种静处安然的心境,安住在当下,那种感觉很自在清明,从而达到真正的静雅,也是一种人生从容与淡然的境界。 学会静坐开始改变,保持安静的状态,静是一切的根本,心静自然明,心灵虚空去执著,内心就能静谧到极点,用这样的心态面对世间变化,更容易接受不同的结果,顺应自然变化,保持心中之宁静,减少欲望来看待这个世界,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就是要学会先安静,安静后心慢慢静下来,心态才会平和,情绪自然而然就稳定,不浮躁不焦虑,向湖水一样,平静而雅致,风平浪静也就是这么个道理,经历事情多了,看得多了,知无常,心就清静了。 ![]() 静水流深蕴含的道理 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一种气度 ,这是一种人生修养 ,往往能在喜悦中沉静中思考 ,在失败中从容面对,心如止水保持平静状态,很少言表于脸上,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欲则刚的思想推到了至高的境界。 古代人能让这么一个自然现象去解释心灵深处那些轻易不能到达的境界,表达得又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尽致。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 ![]()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若内心安静,心无挂碍,就无有恐怖,内心干净强大,没有恐惧,那么做任何事都顺流而下,得心应手。 静就是和自然和解,与万物保持良好和谐关系,认识和了解自己,静就能遵从内心声音,沉淀而平稳不浮躁,内心安然不肤浅,心中有爱,更能看到美好。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心静则安,静是一种心态以静观心,以静治心,放下执念,内心沉淀下来,脚踏实地的前行,让事情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 心静则明,静是一种修养,烦躁不安时,思绪容易混乱身心宁静时,才能冷静思考,静下来,或许一切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心静则慧,静是一种智慧,处世之哲学,不紧不慢也不争,最合适的舒服相处方式,淡然从容,安然无恙。 心静则动,静是一种升华,慢慢沉淀时,在静气中一股清流砥柱,强大的力量无穷无尽,散发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