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小知识

 llljjgg 2022-07-27 发布于北京
清代高清书画专题丨王翚《仿古山水册》欣赏

【山水小知识】

中国山水画采取运动视点的鸟瞰画法,即散点透视,又叫移动视点透视、动点透视、游点透视。此透视属广义透视学范畴,包括纵透视、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等。纵透视即将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与山水画中的高远法相同。斜透视即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类似汉画像石中的“立视体”透视法。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是山水画中表现山水景物前后空间关系常用的方法。空气透视法,与韩拙提出的“三远”原理相似。至于色彩透视法,山水画讲究阴阳、虚实、浓淡,都是为了表现由于空气、距离而产生的景物变化,只不过不刻意追求在特定光源下物象色彩的冷暖变化。

散点透视的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向上下、左右游移展开,讲求神游、心视,以意构象,因情造景,这种表现形式更能满足画家“行”“望”“游”“居”的需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宗炳把山水画中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和透视原理诉诸绡素,以此表现“自然之势”。王维在《山水论》中云:“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包括郭熙的“三远法”,凡此种种都是关于画面透视与构图的论述。画家可获得在取景、构景上最大的自由度,使画面空间更大,景物空间范围更大。

山水画既遵循透视法则,又不拘泥于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是周而复始、循迹往返、安顿于自然之中的情感表达。山水画“可行”“可望”的实际择景,“可游”“可居”的客观写照,都要求画面布局合理,景物构成有其位置朝向,以此达到“畅游”的视觉效果。传统山水画的这些技巧不仅可以帮助画家将自然景物“移天缩地”于画面,而且可使画面中的景物相较于自然形态更为概括。

(文章节选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构图》丨作者◎王小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