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喻革良:兰亭一万日

 黄俊俭书法 2022-07-27 发布于河南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喻革良,绍兴人,室号丑石斋、兰亭一万日斋。兰亭书会副会长、中国书协会员、绍兴市政协委员。曾任兰亭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兰亭书法博物馆副馆长等。书法青年时受教于沈定庵、朱昆明诸师。

作品曾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第四、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当代百位名家书画精品展,中日书法联展,中韩书法联展等。著有《兰亭一万日》《心仪兰亭》《王羲之与兰亭序》《漫话兰亭》《喻革良书法作品集》等。

兰亭一万日
——喻革良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近日,你的新书《兰亭一万日》出版发行。这是你在“兰亭”工作30余年的文字结集和心路汇总。在这“一万日”当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喻革良:在兰亭30年的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涨水”。老景区占地30亩,像一个盆地,除了御碑亭、流觞亭、鹅池碑亭高一点以外,地势都很低。兰亭上游诸暨方向都是山区,所以山洪暴发时,来势凶猛。开始的10多年,几乎年年要涨水的,在台风大雨季节,兰亭溪如黄河滚滚,浊流翻滚,经常把石桥桥板冲垮。水位最高的时候,兰亭景区里面是一片汪洋,像一个大池塘,走在御碑亭前的广场,水位可以到我的脖子处,曲水流觞处完全被水淹没了。有一年,乐池外围的堤坝差一点被洪水冲垮,情况非常危急,幸好村民赶来协助,用一个个沙包堵漏,才避免了决堤。如果决堤,景区里面的建筑文物就可能被冲倒,后果不堪设想。


每年涨水总有一两次,每次总到膝盖位置,影响游客正常参观,有时候为了不让游客扫兴,我们要搭许多跳板、竹筏,让游客还能参观御碑、流觞亭、王右军祠等景点。


因为年年要涨水,所以年年有损失,每次雨季台风来临之前,我们要做许多预防工作,把一些资料物品提前提升位置。有一次忙于转移王右军祠里面的物品,因为来不及转移我的办公室的物品,导致我的许多书法作品、宣纸、书籍损坏严重,损失挺大的。


大概10年前,我们才开始邀请专家花巨资做洪水防范工作,现在的兰亭景区固若金汤,彻底解决了涨水隐患。

黄俊俭:1989年,你从当时的绍兴瓷厂,作为书法人才引进、调入“兰亭”工作。在“兰亭”最初的几年你主要做什么工作?近几年又在做什么?

喻革良:当年我调入兰亭时,兰亭文保所正式工5名,临时工若干名,地方大人员少,所以景区管理、接待、讲解、展览、活动、安全、卫生、值班,我几乎什么都要管。


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件重要事情,是为新建的兰亭书法博物馆(小馆)搞一个中国书法简史的陈列,这个任务使我有机会去全国许多碑帖密集的地方征集书法碑帖。我们征集小组一行4人,在全国各地整整跑了48天,访西安碑林,观泰山刻石,赴安阳殷墟搜寻甲骨文,到临沂寻访王羲之遗迹,在故宫欣赏《平复帖》《兰亭序》墨迹,一路寻访,征集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也真正的开了眼界,回来顺利地完成了陈列布置。


平时,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讲解、接待、宣传,老所长胡雄鼓励我要讲解,特别要多讲讲书法之妙,因为兰亭有那么多的碑刻书法,内容是什么?书法好在哪里?许多游客看不懂,需要我去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要讲好兰亭我就要深度了解兰亭的历史文化,解读一块块碑,读懂一篇篇文,这就要求我去继续学习、研究。譬如,王右军祠两廊,有一块石韫玉的《颠倒兰亭序》碑,这块碑没有人讲,不会讲。我就开始查找资料研究,石韫玉何许人也?这是什么时候的碑?“颠倒兰亭序”如何颠倒法?断句怎么断?当我研究清楚以后就写了一篇文章《石韫玉和颠倒兰亭序》。肚里有货了,讲解就不怕了。


在接待中,我的另一项工作是为游客服务,进行扇面题字,也算是承右军遗风,因为王羲之给老太太题扇的故事流传很广。兰亭题扇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成本费,所以写扇服务常常排队。因为扇面的特殊形式,要把握的得心应手,是挺不容易的。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扇面书法的布局形式,学习吴昌硕、赵之谦等先贤的扇面书写。扇面书写基本上都是小字,我又开始学锺繇、“二王”、黄道周的小楷,也学隋唐写经体书法。写着写着又有了“手抄佛经千卷”的计划,当然这又成了另一个书写课题。经过若干年的修炼,我做了第一个书法展览,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喻革良扇面书法集》。


兰亭,作为一个文化圣地,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重要的事情,本地的媒体记者会主动上门采访报道。关于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中日兰亭书法交流等活动,我就为书法专业媒体写一些通讯报道,及时进行宣传。写着写着就越写越多,开始写兰亭研究文章。后来,我发现游客想购买介绍兰亭历史文化的书籍,而我们居然拿不出。于是,我开始试着尝试写书,我的第一本书是与书友王伟合作的由海南新闻出版中心出版的《漫话兰亭》,这本书很受游客欢迎,首版5000册卖完后又重版再印,又卖完。有了第一本书,就想写第二本、第三本,于是我又撰写出版了《心仪兰亭》《王羲之与兰亭序》《圣地绝品》等书。


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近几年我做讲座、活动比较多。


“兰亭的故事”进高校是这些年经常在做的事情,展览、文创、活动,一系列同步进高校,先后走进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每一次活动我都会给大学生做讲座,讲“王羲之的书法味和人情味”,讲“怎样学书法”等。


每年三月初三的兰亭书法节是一个大品牌,需要策划许多展览活动,每年用心用情在做,《兰亭一万日》的书中写到不少。另外,兰亭书会正月初一的朝拜雅集也成为了另一个品牌。


这几年我还做了不少讲座,由讲书法延伸到“谈谈读书背后的那些事”、“讲才气、功力和学问”、“如何把生活过得有趣有味”等,及时把自己研究思考所得分享出去。

黄俊俭:在你几十年的书法生涯中,你一方面传承经典,通过临帖了解古人的笔法、字法、章法;另一方面,你努力寻求个性,找寻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这些探索当中,“兰亭”给你带来了哪些灵感?

喻革良:我对书法的理解有点与众不同,大多数书法家认为能够把一种或两种字体写好就可以了,我认为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应该十八般武艺都精通,真正的书法家,几十年的修炼是完全可以真、草、篆、隶都精通的,大多数书法家的时间大量的消耗在不断的重复来重复去,太可惜了。而且只有真、草、篆、隶都熟练了,才能融会贯通走个性化的道路。我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这段时间侧重写隶书,过一段时间就可能侧重写小楷。上半年追求大气厚重,有金石气,下半年可能又在追求平和而有书卷气。总之,不断去补短板,去修炼、去实践,才有可能慢慢走向深入。


对于“兰亭”的理解我也有点与众不同,因为我是兰亭的负责人、书法家,所以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应该写王羲之、写《兰亭序》。20多年前就有日本的媒体人问我:“你是兰亭的书法家,为什么不学王羲之的书法?”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学的是王羲之的精神,不是王羲之的形貌,王羲之师法锺繇,也没有像锺繇,我们学王羲之也不应该仅仅像王羲之。”而且,即使是王羲之本人,也不是一种面貌,不仅是《兰亭序》那种字体,《十七帖》《姨母帖》《二谢帖》《寒切帖》王羲之都写得不一样。

黄俊俭:你不但是书法家,还是兰亭景区的管理者、负责人,能不能说说你是如何管理兰亭景区、保护兰亭古迹的?

喻革良:在景区管理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问题,有些是需要改变的,有些是不能轻易改动的。譬如说,王右军祠两廊里面有历代名家临《兰亭序》刻石,里面有三块是清代刻石,其他的都是一般的拓片。我觉得应该改变,于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挑选了10种《兰亭序》善本,请刻字名家王国荣精心雕刻,换成了碑石,就更加完好了。还有曲水流觞处原来没有标志石,游客不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沟。为此,我认为需要有一块标志石,于是多方寻找在新昌找到一块一亿六千万年前的柏树化石。当时,本来想请一位全国书法名家题写,后来我们的上级领导说:兰亭既然有青年书法家,就让喻革良写吧。于是,我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题写了“曲水流觞”四个字,当然不敢落款。


作为文保单位一定要有文物保护意识,别犯低级错误,有些地方是不能轻易改动的。曾经有些领导提出王右军祠外墙太旧了,想用石灰重新刷新一下,我不同意,认为这样老旧的历史沧桑感非常好。也有领导提出王羲之像大厅的八把大椅子太旧太破了,想要换成新的更高档的红木家具,我也不同意,制止了。我告诉他们:这几把老旧的椅子,还可以用。只要可以用,千万别更换。一换,好看是好看了,可是历史感没有了,陈旧感没有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告诉员工,一定要有文物保护意识,不要上级领导一说,你就照办,我们要据理力争,好好守护这方宝地。

黄俊俭:今后,你有何打算?

喻革良:其实,最近几年我从写法、活法到玩法,在慢慢转换。兰亭不仅是书法,而应该是一个文艺乐园、精神家园,各个门类的文化艺术都可以来这里玩。我们书法家也不应该仅仅盯着书法,而应该有更好的活法与玩法,更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现在,我每年都在做“好玩艺”活动,这是一场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于一体的大型文人雅集活动,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已经广受好评。这个活动以后会玩下去,旨在分享知识、观点和玩法。让好玩的人,好玩的艺术,好玩的思想汇聚在一起。我的理念是“不要中规中矩,一定要与众不同”。


还有,我有一些课题研究在做,譬如兰亭书会首任会长沈定庵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今年已经97岁了,作为课题一直在研究,接下来希望有一些研究成果。


另外,就是要用书法记录生活,创作一些有生活有故事的书法,在这方面我已经在做一些尝试。

喻革良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2年7月27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