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汉阳公园”“汉阳树公园”前世今生 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22-07-27 发布于湖北

“银杏树下谈禅,汉阳府上论人。” 谈“两公园”的前世今生,和解放公园里镇园之宝-“灵芝峰”由来,还得从越南国王陈益稷被元朝庭安置在汉阳县,并在凤栖山(凤凰山)南坡“梅岩”设“安南花园”为王府;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军倪文俊在凤栖山北侧修建天完宫殿;明朝中叶(成化年间)归太常寺少卿王秩建府邸;万历年间,易主于萧丁泰称“萧园”;清初康熙年间,由督察院左都御史江蘩所购,取名“江氏林园” 说起。

名山不乏侣,好景有好诗,汉阳的“两个公园”,不光经历了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还经历了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政权的不同时期,这是一座脉络清晰还具传奇色彩的“园林”。摘自《汉阳区誌》从元朝陈益稷的“安南花园”到江蘩的“江氏林园”,又从“江氏林园”至“春茂花园”,横亙六百余年多次易主,园内的整扩,或山(栖凤山)水(九莲池)及楼台、亭榭、景致更名、建毁的变化外,其位置格局基本没变(仅面积上有变化)。

元朝至元二十一甲申年(1284年)十二月间,忽必烈派遣儿子镇南王脱欢入侵越南,哪知安南王的弟弟陈益稷,讴歌赞美大元朝的盛世,随即投靠了元朝廷,不久被安置在汉阳县,其府在汉阳区栖凤山南梅岩坡(现大桥局专家楼处)名曰“安南花园”。园内烟霞、楼台、亭榭一应俱全,山容水态,景致怡人。园中山上有座宋代著名的“春风楼”,被陈益稷更名为“拱北楼”,其意不言而喻。他还有诗称赞道:“朗吟人在清高处,拱北丹心列宿同。”园内有块著名“凤立梅岩”,( 摩崖石刻上,镌刻“梅岩”右下角由上至下竖刻 “端平丙申”(1236年),字迹紧凑。“梅岩”左下角由上至下竖刻“汉阳令赵时题”。后世有人又添刻“凤立”二字),此乃陈益稷钟爱之物,自诩“梅岩叟”。天歴二年(1329年)陈益稷因病辞世,葬于汉阳贺家山。园林中不少景致和“拱北搂”一块毁于兵燹。

陈赋诗《驻码渡头》

驻马渡头①

大别山头汉口前,吴王矶下沔城边。

立残秋水隔滩鹭,噪落夕阳何处蝉?

赤壁冷烟销魏卒,黄州淡月照坡仙。

英雄潇洒名俱在,我爱狂吟不愧天。

红巾军首领之一徐寿辉,湖广蕲州罗田县人,卖布出身,于元朝(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以红巾为号史称红巾军。十月,攻占蕲水(今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一说大宋)。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军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至正十五年(1355年)天完红巾军攻打汉阳县城,经一番拉锯战后,红巾军占领汉阳。是年倪文俊在凤栖山北侧梅岩坡筑天完都宫殿。
《汉阳区志》记载:凤栖山又名梅岩,以此崖为中心,南有览 辉堂.北有春风楼,上有吸扛亭,下有九莲池,形成卣侧一组风景点。部将倪文俊在此建宫殿,汉阳美景尽纳眼底。至正十六年(1356年)。倪文俊在汉阳迎接徐寿辉移都汉阳县城天完国新筑宫殿。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场(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死后部将明玉珍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后人将徐寿辉的天完国都遗址称为“王府岭”,作为天完国都,修缮得哪个完美在此不表。
明初,遗址归太常寺少卿王秩家所有。王秩,字循伯,南直昆山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后擢升为南京兵部主事。正德五年,任江西南赣备兵副史,任上王秩准备开设盐场以供军需,和解决百姓生存问题。当年祸害一方的大土匪张士锦,也被王秩生擒,众匪徒纷纷投降。因剿匪有功擢升本省按察使,后任太常寺少卿。

园中银杏树,据说是王秩祖上于成化十年至十六年(1474-1480年) 所栽。王秩告老还乡与家人居住在此,按常理推算,此时银杏树已栽数十载。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龟山(大别山)东麓禺功矶上修葺禹稷行宫(原鱼王庙)增建晴川阁,的名于唐·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诗句。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明·万历年间,该遗址由布政使萧丁泰所得,名曰“萧氏林园”。有关萧丁泰的详细资料,还未找到相关记载,只能按规矩写无徵了。“萧丁泰夫人是位才女……”《分守关南道萧公新建越岭关碑记》有记载。萧夫人精通八股文,系明代为数不多的做题专家。据说《儒林外史》中的才女鲁小姐,其原型就是萧夫人……
据说,张献忠占领汉阳时,曾在银杏树前勒马,还说了句:“此树真漂亮。”(当时此树已近一百七十岁。)
张献忠在汉口还有段“仗义柔肠”的故事:杀人如麻的张献忠在攻打武昌、汉阳前,先将汉口镇付之一炬。那天他杀到江边,看到一孝子守着一座新坟没走,就好奇问他为何不逃,守坟人回道:“大兵压境谣言四起,官绅富户命贵都逃了。众家百姓不明真相,随众起哄。他们哪里知道,张帅带领的部队是仁义之师,不会加害百姓,所以我陪父在此,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仁义之师”这顶帽子,让张献忠高兴不已,连夸他:真是一个明理的孝子,说完从袖简内掏出一面小旗,插在孝子身边的茅屋旁。(《武汉地名志》记载:为他写了一纸条给铁匠。)其意是,有了这面旗帜或纸条,就不会有人来欺负你,你可以重操旧业安心以谋生。

张献忠离开之后,逐渐返回的百姓得知此事,都紧挨着铁匠茅屋搭房建屋,由此形成的一条街巷,人称“孝子里”。孝子铁匠去世之后,左邻右舍感念铁匠带给他们的安宁,便在里弄街口修了一座楼宇,并供上铁匠的牌位,时常烧香上供。因此楼临街的雕花窗棱精美,加上寿字阁图案,显得漂亮而富丽,路人们常被此楼的图案所吸引,“花楼”之名不胫而走,时间一长“孝子里”就演变成“花楼街”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当年攻陷武昌府城,用猪笼将楚王朱华奎全家沉入江底,并屠城人众多,染红了长江,一度还形成淤塞。
关于银杏树的年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家父来信道:“'汉阳树’被定为武汉最古天然纪念物,将在'银杏轩’建'汉阳树公园’。高兴之余,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过报上说,这株银杏树树龄有七百年、是元代所栽,看来此话不准,它是明朝成化年王秩祖上间栽的,树龄不会超过六百年。’”
  九十年代有关部门对树进行科学测定,测出树龄为530年(2004年测),那就是说,是成化十年(1474年所栽)。其结果证实了家父所说的话:“这株树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王秩祖上所栽,不会超过六百年。”看来家族的传述谱系记载自会更正确。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清·康熙年间,从都察院左都御史位上引退的江蘩②,回归故里汉阳“江氏林园”与家人团聚,享受人生少有的清闲。一门多进士的江家,其父江殷道顺治十五年进士,在江西饶南九道上有令名,授按察使。江家在凤栖山北购得“萧氏林园”后,又在凤栖山南部开辟一林园,此时,与弟江藻修缮北京陶然亭时间相仿。身为工部郎中江藻(充窑厂监督),见北京郊南厂有慈悲庵,庵西境颇清幽,乃建亭于其侧(康熙三十四年)。并借用白居易“一醉一陶然”,取名“陶然亭”,后文人墨客云集,遂为以诗会友、游宴、吟诵之地。
江蘩见新旧两园合起来大多了,便取名为“江氏林园”。江蘩对林园进行修缮和改造,将“汲江亭”改为“御书亭”,“览辉亭”、“ 九莲池”仍袭旧名。经他修缮后的“江氏林园”景致秀美:赤城烟景、绿树参差、水光山色、交相掩带,山情水意,漂亮得很。史料中,有关“江氏林园”记载较多,可能因江殷道、江蘩父子同御赐入祭“名宦祠”之故。

据考证,“江氏林园”前身是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领袖徐寿辉,在汉阳所建“天完政权”新都遗址王府岭所在地。清同治《续辑汉阳县志》中记载:“徐寿辉“天完国都”在汉阳城西北隅,今凤龟山与栖凤山间,王府岭是其遗址也”。古汉阳城西北隅,指的就是今汉阳公园一带,今“汉阳公园”内还保留有“红巾轩”和“红巾湖”,这都是当年农民起义军建都于此的纪念。 

江蘩选王府(凤栖山南麓)扩建“江氏林园”,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江氏林园”地处龟山南与凤凰山南部,据说,其大门位置,就在现凤凰巷12号“汉阳树公园”正门左右。当年的“江氏林园”面积,就是现在“汉阳树公园”加上“汉阳公园”及中间市政用地。
据风水先生介绍:这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当年“江氏林园”,据清·文人陈国儒描写:“赤城烟景,绿树参差,水光山色,交相掩带,亦郡西之胜慨也。” 
清·乾隆初年,宋氏家族从江家购得“江氏林园”,继续在园中添置景物来不断装点“宋园”。他特意从浙江购回用太湖山石精心制作的“灵芝峰”,搁置于“宋园”的北部。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种石灰炭,有水、旱两种,有宛转险怪之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色泽以白石多,黄色石稀少,此块太湖石属珍有黄色,且姿态嶙峋,有漏有透,观赏与艺术性并重。明文震亨《长物志》云“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此供石为太湖天然之品,石表嶙峋光洁,石质坚密清润,石色青灰,予人浑穆古朴、凝重深沉之感。”

李渔③在他《闲情偶记。居室部》中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依,所谓瘦也。”不失为古典赏石的典范。”
作为明、清时代戏曲、小说、园林家的李渔,一生钟爱金石,对太湖石更是优佳。一年他听说鼋头渚有“灵芝峰”神奇得很,虽经人工雕琢,丝毫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空灵透漏浑然一体,宛如天成。李渔看后爱不释手。但因手头拮据,积蓄不多,新撰剧本还未杀青,手上的那几个戏班,时逢青黄不接。李渔同卖家谈妥:“先下定金,缓段时间取货。”经一番折腾,最终将“灵芝峰”藏于园中,视为镇宝之物。但凡在园中看过灵芝峰者,均赞不绝口。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年1680年)李渔去世,家道中落,其家族就将他精心修饰的庭院和“灵芝峰”一块卖给汉阳人宋氏。
宋氏除将“灵芝峰”运回汉阳置于“宋园”内珍藏外,还对“宋园”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园内的湖泊、山林、庭院、楼榭,湖光山色焕然一新。在南园仍保留了王轶祖上(明朝中期)种植的那株古银杏树。这样一来“宋园”除原有的景致外,形成北有奇石“灵芝峰”,南边有古银杏(树)的格局。当年“宋园”在汉阳府城那可是名噪一时。

清·道光初年,“敦本堂救生船局”创始者胡晓岚之子,堂董胡元购得“宋园”。扬州人胡元(字善培,客居汉阳)还组织创办“敦本”“同善”两堂。主要在三镇从事水陆两地的救死负伤,孤寡之员死后安葬慰抚事宜。民国十八年“同善堂”改办本善小学,将门下的房产地契划归校方打理,从此再没染指。《汉阳县志》
清·光绪年间,该园再次易主,被《汉阳县识》作者张敬亭④其弟张直夫购得。有趣的事,二百余年后,隔代外甥重返娘舅家(柏泉三甲张氏第九世老祖母江兰⑤出嫁前就住在“江氏林园”哥哥家) 。张直夫将此园进行修缮,取名为“春茂花园”;以园中这株古银杏(树)称为“银杏轩”,同时拟定本支(五支三房)家族的堂号为“张教忠堂”。随其让独生子张季郁镌刻一枚印章“汉阳银杏轩二世嗣守”。张季郁后为其孙镌刻“汉阳银杏轩四世嗣守”之印,希望长孙守住这份产业。
哪知连年军阀混战,生意受挫,很快就失去了园中的部分土地。1922年张季郁与亲家万挥伯合股的“谦丰银行”亏空倒闭后清盘时,恰逢爱尔兰传教士高尔文置地建诊所,随即一拍即合。1923年高尔文在汉阳显正街的诊所开业,取名为“圣·柯隆伴医院”(现显正街122号“武汉市第五医院”),外加市政不断扩建用地,其“银杏轩”面积又缩减了不少,“汉阳银杏轩二世嗣守”的张季郁只得将自己使用的书斋,命名为“怀清斋”,借用唐·储光義诗句“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准确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俗琐累人的生意经之余,抬头仰望古树,洗涤身上的庸碌之气,保持内心残存的芬芳。”他还请“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王褆为“怀清斋”丹书。

伯父张敬亭在《汉阳县识》中写道:“江氏辟园罗石,在康熙初年……”另外,他还用一定篇幅描述新购的“园林”:“城西迤北数百武,为同善堂,其西偏旧,有别业船舍、角亭、回廊、曲榭,颇极疏密之致。园中封土为台,砌石为山,下则窟径斜行,上则栽花种树,部署尤为井弗。”

张敬亭在《灵芝峰记》描述童年对园中“灵芝峰”的印象:“余童年游其所,堂主人指石之搥手立者,告曰:此灵芝峰也。竦仄其貌,嶙峋其骨,故李笠翁废园物。宋氏编木筏载而浙吴楚,废置其园。后废数百人力,始徙此。”

该“灵芝峰”高约丈余,耸秀灵巧,就像一株巨大的灵芝。“灵芝峰”虽由人工雕琢而成,从外表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其透漏空灵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当年,“灵芝峰”为主人钟爱,视为镇园之宝。

解放之初“汉阳公园”还未建立,为保护“灵芝峰”这一珍贵历史人文景观(文物),特将灵芝峰整体迁移至汉口解放公园,同样视为镇园之宝,其桂冠一直保持至今(现珍藏在该园南部的“奇石园”中)。

1956年汉阳区政府在“春茂花园”遗址基础上,将北部园林修建成当今的“汉阳公园”。 1985年武汉园林部门,在寻觅珍贵树种科考中,发现这株古银杏树屹立在民宅中,根据树龄测定,视为武汉市的树祖宗。原本“怀清斋”中的这株古银杏树,从此又获盛誉——“汉阳树”,同时承担起传承汉阳历史文化的重任。是年,政府出资迁走宅內的民居,修建成汉“阳树公园”供游人赏阅。(摘自:武汉市汉阳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
如今“春茂花园”中的两件宝:“汉阳树”和“灵芝峰”,仍继续为广大民众服务,造福於三镇人民,为武汉市容争光添彩;南部的这株“汉阳树”现已名扬四海,供游客、摄影爱好者欣赏。
但汉口解放公园奇石园中的“灵芝峰”,由于缺乏宣传,其风采鲜为人知,那天,我遇到不知情的善男信女,竟携香跪拜“灵芝峰”旁边的“龟石”经指点介绍后,方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在《汉阳历史文化》中这样记载道:“从元代安南(越南)国王陈益稷定居开始,私家园林延续到民国,至今只留下'汉阳树’。” 
“汉阳公园”和“汉阳树公园”,在汉阳区园林局干部及园林职工的精心护佑下焕发出青春,十几年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锻炼的好去处。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由于宣传(资料)少,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极为扫兴,只得走马观花看看,基本没有太大的印象。如加进历史内涵,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次汉阳区委又撤资30亿元打造 “汉阳树公园”一线,想必会注重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底蕴的介绍,
借以抬升汉阳府城历史上的地位,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注:

1.陈益稷《驻马渡头》【简析】作者驻马汉水入长江的渡口,观赏江滩上的鹭立,聆听黄昏中的蝉鸣,继而放眼滔滔长江,眼前浮现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烈场景;耳旁回响起苏东坡的华丽诗章。对比前人之文采武功,他陶醉于吟诗作赋,以为也无愧于天地。此诗视野广阔,境界宏大,词语清新简练,极具王者风范。

2.江蘩,字采伯,号补斋,拔贡,湖北省汉阳东江堡(今汉南区东江村)人。张三异次子张叔珽妻子江兰的哥哥。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任灵宝县令。当时灵宝田地荒芜,钱粮赋税奇重,人口逃亡过半,但荒地钱粮照旧征纳,造成历年积欠,民不聊生。江蘩实地考察后,单骑赴大梁(今开封市),三次呈文,获准免除正粮银九千余两。而后招集流散人口,劝农兴商,经过三年休养生息,民气复苏。继而创办桃林书院,重修黉富(学校),延揽人才。善断疑狱,尤以调陕州审槐树案,口碑百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主修《灵宝县志》四卷。又修复文庙、夏直臣祠、函谷关和南关城楼等,以重教化。治灵七载,政绩卓著。为此,邑民在县境内特建江公生祠多处。康熙二十五年升为侍御史,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3.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李渔曾家设戏班,常到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4. 张行简(1835-1906),字敬亭,号儒三,湖北省汉阳柏泉垸子湾(今东西湖柏泉农场)人。张三异七代孙。15岁入县学,17岁为廪生,24岁列副榜,32岁中举。初任水部郎官,不久改任知县,又改选为蕲水县学官,候选国子监学正。后弃官退居,以著书立说和教子孙读书为事。同治十年(1871),张行简将其父亲在柏泉张氏族居地的遗产水田十五石八斗,全部捐作祠产(张氏宗祠),其收入用作祠堂训蒙义学。光绪十五年(1889)冬,张行简在西湖中绳草场旁黄脚湖修筑“救命墩”一座,救助夏秋水涨船泊翻覆溺水之人。

5.江兰(1667—1696),女,汉阳县人,同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张叔珽(另有传)妻。出生于书香、官宦世家。父亲江道殷为进士,官至按察使;长兄江蘩由拔贡生官至监察御史;兄江藻由岁贡生官至刑部员外郎;弟江芑为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江兰自幼聪慧,受家庭影响,博览群书,闲来赋诗言志,有《倚云楼集》行世。摘自《东西湖区方志》

6. 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号桂荪,晚年号簠庐退叟,(今东西湖柏泉农场垸子湾)人,是近代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张仁芬祖居汉阳西门外,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和东台安丰任盐务官员,两袖清风政绩卓著,离任时授万民伞、颂文、和靴留安丰“四圈门”,以示廉政清明什么也不曾带走......戊申年(1908)七月,张仁芬迁居淞沪,辛亥革命时组织商会捐钱送物支援革命军,维护汉阳治安。建立民国后开始潜心收藏,自起斋名曰:“怀清斋”,取自唐·储光羲《游茅山五首》:“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即:传家敦孝友,之意。 1931年武汉发大水,歆生路(江汉路)上能划船,汉阳柏泉更是汪洋一片。宗亲涌向地势较高的汉阳钟家村,投奔四老爷(张季郁),张仁芬携三房儿孙到汉口泰兴里,从此在那租房住。张季郁于1935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其长子早逝,其嫡孙张范民(世模),继承衣钵亦喜收藏。遵照遗嘱没去打扰“怀清斋”及店铺的宗亲,可书籍、文物在那场浩劫中丢失殆尽。现偶从图书馆、博物院收藏中,见其真容或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