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终生无法走出他的少年

 QHSE数字化智造 2022-07-27 发布于上海

我前后一共见过三次吴晓波,似乎短短的见面经历要码出一篇文章,对于吴晓波这样一个内心丰盛的嘉宾,委实有点为难。

第一次见他是在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那会儿胡润来《波士堂》,便去采访吴晓波,聊聊这位国际友人。当时他正在台上做演讲,台下乌泱泱百来号人听得如痴如醉,哪怕在采访间隙,都有男男女女过来要求合影,吴晓波有求必应,对着镜头笑得恰到好处。不同于小鲜肉的粉丝们,吴晓波的拥趸者大部分都是高知高干高管,他们或许都是从《大败局》开始迷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现在新媒体又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距离被拉近之后,这位大叔的粉丝热情空前高涨。

图片

吴晓波很会说话,真诚且好听,就像他洋洋洒洒的那些书里的文字,客观又兼备文学性。他的一位粉丝给我留言说,读他的《激荡十年》就像在读金庸一样心潮澎湃。他的语感也一样。

图片

他说胡润这枚歪果仁十几年来“对中国人民有钱没钱这件事情保持好奇”是很有趣的,他说鲁冠球曾告诉他“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他说“看到小朋友们的文章过十万加比他快会很生气”,他在《庄吉之死》中写道“一个人终生无法走出自己的少年”……他说他不会迎合年轻人,那样迟早会被踩死,事实也确实不用迎合,他有把握让自己的语言文字充满魅力,让那些娱乐至死的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受到他的影响。他是知道的。

录影当天,吴晓波的一位朋友悄悄和我说,估计吴老师头天晚上打麻将打得晚了,现在还没到。说完就接到吴晓波的电话,他说他在园区里迷路了,我们一路小跑过去接他。后来的画面有点美,这位吴老师拄着行李箱倚在秋风中,秀颀的身材和“阿玛尼”相得益彰,“油腻”、“中年危机”显然都和他是绝缘的。

图片

吴老师的舞台秀从没让人失望过。他会说晚上只交给麻将和韩剧,他说他父亲从前很看不起他……他成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就好像写作一样,适时地埋下一个伏笔,然后热情洋溢地叙事。而后,一个年轻的创业者,也是迷吴晓波迷得不要不要的一个小男生,细声问他一个问题:作为投资者会投资以前那个晚上只会打麻将看韩剧的自己吗?吴老师脸上闪过一丝犹疑:不知道,(想了两秒钟)应该不会吧。看过他很多次访问,每一个问题他似乎都有能力引到他最擅长的表达内容上,偶然的一次语塞,会让人感到意外。

图片

商业上的成功,让这位吴老师一时成为曝光度颇高的网红和明星。如他所说的,中国人从来不掩饰对财富的追求。但尴尬的是,对自己的这种宽容似乎不适用于别人,尤其是对这些知识分子,人很容易站在自己虚拟的高度去发出严厉的声音,“好好写书、别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中国多了一位三流商人、少了一位一流作家”……讲真,这些神经都太敏感。吴晓波依然保持年产一部著作的频率,商业上做些尝试和推进。他明白财经作家永远是自己的第一属性,在确保自己作品以后搞点副业,赚几套“阿玛尼”真的不为过。

吴晓波心里是肯定想得很明白的,他未必纠结得很。至于有这样的声音存在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他也需要曝光和热度嘛。这是第二次见到他。

录影结束的一周后,在杭州又见了一回吴晓波。

是在钱江新城,吴晓波这里平时用作会客,《吴晓波频道》也在那儿拍摄。

图片

从码字到出镜,这个转身并不复杂,“唯一的区别是,为了对得起观众,得在脸上抹些粉”。他努力让自己看上去不像个演员,而是一位财经观察者,让过去书面化的财经内容变得口语。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两期《吴晓波频道》、一档直播、若干片花,吴晓波一直没有停歇过,面对三个机位,他的笑容疲倦但不失礼貌。

13年财经记者生涯,一部《大败局》让他年少成名。有人形容他的书,放在手中令人发烫。不妥协、不迎合、不撩拨,在泛泛的成功学中寻找一种独立的价值取向。

图片

2014年,《吴晓波频道》上线,他写出了《骑到新世界的背上》,有点像发刊词,又像吹响一次号角:天变得比想像得快,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地式微……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这是一次重新出发,像一个少年初长成,即将前往未知的一次远行。

所幸三生万物,而他也还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