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腔热血赋青山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2-07-27 发布于广西

——记柘田林场首任场长刘正卿同志

2018年12月8日

刘正卿同志曾经是安福县林业系统的一面鲜艳旗帜。多次获得省、地、县森工部门先进个人称号。1975年420日因公殉职,时年52岁。

刘正卿同志出生1923年,是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前溪广坵村人。少年读过几年书。年轻时在洲湖秀南木行学徒弟,跟着木行师傅经常在山里转,对木材生产、流通业务很熟悉。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营林业企业安福县森工支局陈山作业所担任森工业务员。

当时的陈山作业所设在洲湖,业务范围包括陈山林区的森林开发建设和木材流送到吉安贮木场。解放初期,陈山林区没有开设公路,多数情况下,从洲湖进山,六七十里路都是穿草鞋走路进去的。林区一住就是几个月。从伐区调查,到组织民工木材采伐、陆运、疏江打堰、小溪放排、木材检验,每个生产环节都了然于心,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在山里多年的爬摸滚打,同志积累了丰富的林业实践经验。建国初期,调查木蓄积量,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全经验目测。听与他熟悉的讲,每次进山,身上总是带着一本笔记本,有什么情况立即记下来。要他勘查过的场,估算出的木材与实际出材量八九不离十。很长时期内,陈山的木排下运到洲湖,由于木材员人手少,不能逐根检量计算材积。他带领同事们根据木材长短大小和根数的多少,总结出一“踩排”估算材积的方法,排上走一转,就能估算出总共有多少材积。经多次实践对比,每条踩排”估算积与实际检量数材积误差率都5~10%之内,大大地加快了计量与流速度(当时陈山与洲湖是同一个核算单位,条排木材运数量以洲湖转运实际检验为准)。还练就了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打算盘以及算盘放在自己头打的绝技,其速度与准确度无不令人叹服。

陈山的杉条木都是通过扎排水运到洲湖,再转运到吉安。由于没通公路,杉松元木则采用“赶羊”的方式,即散放于河流中流送到洲湖。几十里长的河道,每次“赶羊”,河道里密密麻麻绵延好几里都是木材,赶一次“羊”要好几天,无论是民工、普通职工,还是业务员、场里的领导,都基本全员出动,不分昼夜在河道上下巡逻,刘正卿同志更是身先士卒,穿着草鞋,挽起裤腿冲在第一线,不时要下用竹篙钩子疏通拥堵的木堆。当年县政府分管森林工业口的王义远副县长,就特别看重刘正卿的吃苦实干精神。

个子中等,比较敦实的刘正卿同志,做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务实,先谋后定,事必亲躬,不怕吃苦。他平易近人,虚心向群众学习。为人谦和,从来不会摆什么架子,民工和同事都把他当成可以交心的朋友。

据刘同志同事家人谈到,他一生清贫,洁身自好。一九五四年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颁发的人民监察通讯员甲等模范”称号。身为基层领导干部,也从来不公家和他人的一点便宜。就是上级单位的领导以至副县长来检查工作,他也是拿自己家里带来的水酒,食堂里打份菜招,不理解的人说他太小气太不开窍了,上级领导的马屁都不知道拍。到民工工队用餐,每次都要按当时的规定每餐交两粮票和一毛五分钱伙食费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生怕给人家添麻烦。他家在农村,七八口人吃饭,家里孩子小,靠他每个月四五元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没有劳力去山上砍柴,他宁可的工资挤出点钱决不让民工替他砍点柴火送给他家。他对同说:民工出来副业,很不容易,我们千万不能搞特殊、为难人家。将心比心要清清白白做人。们每个月多少还有几十元工资,旱涝保收的。人家民工和农民一天不出工做事,一天就没有半分钱。钱多多用,钱少少用。是花的,眼珠子是黑的,希望大家不要钱物花了眼睛,坏了规矩。千万不要得人家的东西,再拿公家的钱去人情。后来在柘田任长时,有位浙江民工队长着他送了二条金华火腿到他家里,对妻子说是刘场长托买的妻子不明就里,也就收下了。,他回到家里听说此事,他妻子好好地责备了一顿:怎么能乱收人家的东西?以后我怎么做人做事?千万不要因这几个火腿坏了我的规矩!后来特意找到位队长说:你只管踏踏实实做工,我们决不会为难你们。你们把工作做好了,也就帮了我的忙。如果你硬要东西给我,那就为难我了,我只好请你到别的地方去。硬逼着那位队长把那条火腿拿了回去。诚挚的话语,清廉的作风,洁的人格,让大家深为敬佩。他的孩子,他在世时,只有高中毕业的长子参加林业专业队,在北华山林场挖山。其他的几个孩子还是他殉职后,林业局领导依据相关政策才先后安置在林业基层单位上班。是后话。

五十年代中期,根据陈山与洲湖的生产功能的不同,分别设立为陈山林场与洲湖木竹转运站,刘正卿同志在陈山林场担任场,对陈山林区的开发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此后,又先后调往七都林区和平都木竹转运站担任场站领导职务,当时的交通不便,长年工作在偏远的林区,与家人离多聚少。

在平都转运站工作期间,他认为转运站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木竹流送。因而主动向林业局建议,在谷口水库库区的株木江一带,购买一些山林作转运站生产基地,他亲自带队到那里划山,设立了株木江林业组。虽然当时在那儿的国有林地的经营面积不多,但实践证明,这个尝试是很有远见的。

鉴于原洲湖木竹转运站柘田林业组的生产业务需要扩大,1974年县林业局决定在柘田设立林业管理站(柘田采育林场的前身),加大柘田林区开发力度。县局打算由时任陈山林场的刘正卿同志调任柘田林管站站长,洲湖转运站副站长刘培吉同志任林管站副站长。此时,刘正卿同志已逾五十。陈山林场个老林场,他在那里工作多年,各方面情况都很熟悉顺手。而到柘田组建新林场,几乎是要白手起家,无疑责任重大,工作要麻烦艰苦得多。任命前,林业局王品安局长亲自到陈山林场征求他的意见:在基层林区工作二十多年了,工作业绩有目共睹,本来打算调你到任职,但现在决定在柘田林区设立管站,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位有较强领导能力亲和力,熟悉业务和情的人担任一把手。你是南乡人,那里的情况你比较熟悉,只能请你位老将出马打开局面。为了林业事业的发展和不负上级的重托正卿同志义无反顾地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万事开头难。组建林管站首要条件是要有森林经营基地和办公地址。而当时的林业组只有七间由油榨坊改造的干打垒旧平房,和分散在薯坪、池拉冲几百亩国有林地。柘田以进都是崎岖的山道。原转运站1972年3月招收的三个排104名从事木材运的青年专业工人,长年分住在欧田村沙托里、官陂上和啼鸡村塘背的木棚或村民家。劳动强度过大,生活条件过差,人心日益浮动,到第二只剩下了40来人。当时林业组缺少业务管理和技术人材。刘正卿同志到任后,一方面要求上级调入相应人材,并从现有专业工人中,挑选部分有一定文化的职工培训成为业务员。另一方面加紧组织人员评材作价购买地林作经营基地。同时请求县局安排资金及时兴建办公住宿房,规划修筑柘田至啼鸡村的公路。

相关人员调入后,刘正卿同志亲自带队,先后在水库东源的长田、啼鸡、里山村(大队)协商划山。他担任划山领导小组组长刘培吉站长任副组长,其他成员主要有:佘罗生、曾玉宝、黄祖伯、肖其生、王远生、刘信珍、颜黎明等。他指出:划不能取得成功,关系到林管站不能生存下去。柘田林区外地的插花山比较多,我们一定要会同当地群众,深入细致了解每块山场的林权界址情况,尽量比较准确地估算出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农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避免引起日后不必要的纠纷。当然山后国有林地几百上千亩地片,便于以后经营管护,不能搞成几十、百来亩零零碎碎的地块。这一点我们在划山时要充分注意。

年已半百的刘正卿同志脚穿解放鞋,戴草帽,手里拄着根竹棍,背了个军用铝水壶,与年轻人一道爬山涉水,挥汗如雨。在当年没有地形图资料的情况下,一块块山场仔细调查确认经过一两个月的艰苦工作,划山一万余亩。首战告捷,为林管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划山告一段落,立即着手组织当年的木材采伐和整地造林。设立了猫山、啼鸡两个工区。调整专业队人员结构,将从事木材采运的大多专业逐步转换为森工、营林业务员或护林员,合理的人员安置,使心安定,队伍稳定。紧接紧锣密鼓地兴建办公宿舍,勘测设计、修建林区公路。他还把眼光放得更远,在花田村靠公路的山头上购买了二十多亩荒地,准备用作日后兴建比较大的林场场址。事实证明,他这一着棋确实看得比较远,在他去世几年后,后来柘田采育林场就搬迁到了花田的新场址办公。

当年因为欧田大队的同意管站划山开发西源林区因此柘田林区公路的建设规划能放在柘田至田、啼鸡、里山源一线。水库边岸大多坡度四五十度以上陡峭的,无路可走,当地群众进出山里要涉水绕。刘正卿同志不顾年纪较大,多次局公路测量规划的同志们反复到实地勘察线,比较设计方案。这种事亲躬敬业精神,让那些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深受感动。 

   1974年下半年起,柘田至里的林区公路开工建设。刘正卿同志始终惦记着工程难度大的段落,不时与里的同志上路督促检查,使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现场得到及时解决。他经常强调,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要齐头并进。1975年4月20日,天气还有点冷,他与林业局基建股的技术员王宝元、站里负责公路施工的高维华,以及业务员肖其生、王远生等几位又上工地了。来到长田垅村口永新民工施工点,他与带队的民工交谈:“你们这儿是咽喉工程,要加快进度,还要切实注重质量和施工安全,争取在年底建成通车”,话音刚落,他脚下的那块石头突然松动下滑,人一下子坠落到水库里,头碰在水边的一块大石上。突发的事故,让在场的人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他掉下去,鲜血顿时染红了水面。人们赶忙呼叫不远处的一条小船划过来抢救,待到打捞上来时,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了。因为失血过多,没到柘田卫生所就停止了呼吸。

忠于职守,求真务实,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严清正廉洁的优秀林业工作者刘正卿同志,就这样突然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群山含悲,柘水万木垂首苍天洒泪!许多人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都感到十分难过痛惜。县里相关领导以及故旧朋都向他悼念之情。

为了不让他居住在县城弟弟家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被这个不幸击倒,所有的人都对这位老母亲封锁了这个噩耗,此后的好多年里,家人亲友一直谎称她的大儿子出国去了。据说,过了好几年,这位老母亲临终时都不知道大儿子早已不在人间。现在听来仍忍不住让人潸然落泪!

所有认识刘正卿同志的人,无不为被他的忘我工作敬业精神所感动。他用一腔热血赋予了万顷山川绿色的生命,他的优秀品质和工作业绩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共辉!

历史资料提供者:

王远生  原柘田林场业务员,后为洲湖采育林场副场长

成基  原陈山林场会计,后为柘田林场、洲湖林场场长

剑烈  柘田林场出纳,后为洲湖林场明月山林场会计

资料整理:      刘鹏书



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公众号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乡土风物,传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乡贤乡友作品。也为地方乡土文明的延续保存一点记忆......欢迎分享及转发,传播地方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关于地方乡土的美图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好去处可发送至我们(250000647@qq.com),我们会不定期的在平台上与大家推送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