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祖德|送公粮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2-07-27 发布于广西

作者:刘祖德  三舍人退休教师,现居深圳


送  公  粮

                          一一抹不去的记忆

(图来自网络)

     秋收刚结束,上峰又催着交公粮了。

     “送公粮”这活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农村过来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收为集体所有,集体生产的粮食也要向国家交粮,名曰“公粮”或叫“爱国粮”。政府采  取“征”和“购”的形式向集体下达硬性指标,“征”的部分相当于过去交农业税,政府是不给钱的,“购”的部分是以较低的价值进行收购。分配指标是按水稻耕种面积双季产量来核定。

      三舍山高水冷,日照时间不足,水利条件差,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单季产量低,能耕种二晚的土地很少,部分沼泽地只能种产量低的高杆糯稻,而收获的糯谷还不足解决农家酿酒之用。

      一年所产粮食50一60%要交公粮,剩下的作口粮和种子粮。口粮又按不同等次分发,劳动力占50%,老人丶小孩占40%,10%按工分年终决算时发给。人多劳力少的终年缺粮,只能依靠集体分给的一点自留地和旱地种植的南瓜丶红薯、芋头、萝卜等加以补充。一天三餐能吃上白米饭的人家少之又少,几乎家家的米饭里要拌上一些杂粮。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政府也酙情有返回一些征粮,称之为吃“回供粮”但必竟有限。

(图来自网络)

      农民是善良的。即使勒紧裤带也要向国家上交优质公粮。

      三舍送粮路途远,送至小江边粮站有二十多华里。那时没公路,沿途九曲十八弯,都是一些乡间坎坷不平的小路,还要过渡上码头,劳动之艰辛可想而知。

       送粮是按计重获取劳动工分的。一百斤重量计10个工分,而10分年终决算时富裕一点的生产队能得到3一一5毛角,一般的只能得到2一一3毛钱,为了养家糊口人们还得拼命去挣工分。送粮时能出动的基本上都出动了,老人、孕妇,肢体有残疾的,甚至星期歇假的学生也会叫来帮肋大人拉车。

      清晨四五点钟光景,天刚露出鱼肚白,赶早的人们就守候在生产队仓库门口,当保管员一打开仓库门,人们将先天已准备的担子挑上,趁着早上天气凉爽急匆匆地上路了。有的挑着沉甸甸的谷箩,有的挑着晃悠悠悠的布袋,扁担发出“吱吱”的响声打破了黎明时分的宁静。

      送粮队伍中最壮观的要算独轮车队了,他们不能象挑担的那样争先恐后。因为车子要爬坡,要过独木桥,如果不小心陷入泥槽中或翻了车都需要大伙帮忙,只能结伴而行了。为了让车子多载一些粮食,有的人把老婆或孩子也叫上了,在前面用绳子帮兰着拉车。

      驾驭手推独轮车可是一种技术活,仅凭力气还不够,方法显然很重要。时刻要保持车子的平衡,根据地势掌控车子。手抬高了上坡费力,下坡加速;手放低了双手负荷过重。要不断调整行走姿势才能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有些老把式经验丰富,那怕个体不大也能运载三四百斤。

       迎着朝阳,踏着露水,挥洒汗珠,在车子“吱呀、吱呀”声中一路前行。途中小歇几次,抽袋旱烟,喝口凉水,敞开衣襟让凉风吹拂一下燥热的躯体,以缓解长途跋涉的劳累。

     人到粮站也不轻松,要棑队等候,要过质检关,倘若质量不过关只有听候处理。或重量打折或干脆拒收,所以对要上交的公粮生产队都要精挑细选,可以这样说最好的粮食是公粮。


      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公众号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乡土风物,传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乡贤乡友作品。也为地方乡土文明的延续保存一点记忆......欢迎分享及转发,传播地方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关于地方乡土的美图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好去处,可发送至我们,我们会不定期的在平台上推送与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