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武|理学名儒朱叔相与汶源之人文渊源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2-07-27 发布于广西

理学名儒朱叔相与汶源史上之人文渊源

几年前在撰写历史名人王炎午一书稿时,偶尔于《汶源王氏家谱》中发现朱叔相这位先贤曾在汶源拜谒王炎午墓时写的一首诗,故同时与其他历史名人写的诗文一并录入于此书中。其诗文如下:     
朱叔相先生谒梅边公墓(出邑志)
山回径转石林深,野日荒匕古墓阴;
瞻拜先生惭凛首,迟留芳草动沾襟。
三年孝履忧思,两祭忠魂见苦心;
此道只今谁泯歿,斜阳迥立独沉吟!
情感如此真挚、奔放,把个对王炎午这位爱国志士的特别崇敬与景仰,及同时所迸发的义愤之情,表达的酣畅淋漓,令世人感动不已。如此情真意切且正气浩然的传世之作,若非学识渊博、志向高洁的名望之辈所能企及的么?
囿于在下学识短浅,及至弧陋寡闻,故之前总未能知悉此位先世名儒当年究竟是位何种身份地位之人物,因而一直心存纠结。
 近日忽见《安福南乡风物》编辑传于我一个信息,其中提到了朱叔相此位先贤,当时心里真的是很激动。巧得前段时间有洋门乡槎江村的贤良朱海庭先生给我发来了不少朱叔相名公的相关史料,并望可否写篇有关朱叔相其人史迹的文稿给他。待逐一拜读完这些史料后发现,朱叔相这位先贤乃是我县洋门乡槎江村人氏,而且竟是明时一位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儒。且与汶源史上曾有着不一般的人文渊源。
提起槎江村,在儿时只听闻老辈人常说起的那句顺口溜:“陈山咯木,柘田咯竹,上城咯唔杭(鱼塘),槎江咯屋。”有槎江自古就有“前有五鲤朝仙,三螃水,后有三狮一象,代代宰相。” 的美丽传说。虽然至今未能亲临过此地,但总觉得槎江这地方无疑是个非同一般的好去处。
而今能有幸从这些珍贵的史料中简略地了解到此地的一些人文历史。不仅使我对槎江这方宝地,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特别的景仰之情。同时也可将之前的那心头之结一下得以解开。
据槎江朱氏族谱载:《松岩公传》(载省郡志)“朱叔相,槎江人。丰骨清古,神气健雅,望之知为世外逸品。初好养生家言,顷之弃去,纳贽文庄、师泉先生,终日端坐,研心省躬,性故孝。执丧哀盛,傲古礼,素食庐墓。雅喜游适,每瓢笠骑驴,或芒鞋黎杖,随意所去。静坐武功十二年,山克然有得。其学祖文成良知,心识为工。顾独兢兢于伦物日用,惟惧堕于玄虚之见。且谓前人苦心寻学问头脑,吾辈缘习。遂至手足废置不料理,恐终不足成身。毕竞所谓头脑亦不是。又谓宋儒处困穷患难,举不以为意。今之道学名家,曾不能比拟其万一。侈然自肆以宋为口实,诚所谓糸籍传餐,与侥幸于富贵利达者不殊。其笃论类如此,学者称松岩先生。郡邑式庐延请,多避去。所著有《学语》、诗文、《武功志》各数卷。殁祀乡贤。子章,力学有致性,庐墓六年,雅善词翰,有诗二卷藏于家。松崖与同里刘汝栋、周一濂、朱汝昌时相聚谈。汝栋一濂英迈有奇气,汝昌谨饬而沉思。皆锐意精修,士论推服之。”
从以上省郡志的记载中可以得知,朱叔相仍是一位“丰骨清古、神气健雅” 、学识渊博、成就斐然,乃超凡脱俗的一代理学之名儒。曾师从邹守益、刘师泉二
位理学大师,潜心研习理学,及至“执丧哀盛,傲古礼,素食庐墓”成了一个乡人称颂的大孝子。为能彻底弄懂弄通理学之精,不致“堕于玄虚之见”,竟“瓢笠骑驴”“芒鞋黎杖”随意云游名山,及“静坐武功十二年”, 山后其学识悟性更为笃厚。更有甚者乃能“系籍传餐”,即时常带上书籍深入乡间不耻下问,广泛听取各界名流之士对其理学绪论的真知灼见,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侥幸于富贵利达者不殊”,且与当时那些只求荣华富贵而侥幸取得自身眼前之功名者却截然不同。所著有《学语》、诗文、《武功志》各数卷。“遂至手足不料理,恐终不足成身”。足见其践行“格物良知,知行合一” 的理学之夙志始终不懈,使得“今之道学名家,曾不能比拟其万一。”
果然以其一生对理学的研习造诣,及在当时社会上诸学者中的影响,成为了众多理学名家眼中之“世外逸品”。殁后被祀于乡贤祠,此乃众望所归。
又据其朱氏族谱中,重本堂世系载:“二十世,叔相,字汝治,号松岩。学术醇正,以悟性尽伦为要。轨贽东廓(邹守益)、师泉之门,雅为两先生所器重。倡健学会,多有阐发。有语录、诗文、《武功志》三编行世生正德辛未(1511)年五月十三日,殁万历辛已(1581)年二月初十。崇祀祖庙乡贤祠、复真书院。以孙世守贵,诰赠通议大夫、刑部侍郎。配汶源王氏,慈惠有丈夫识。聘君刘公元卿《兰舟难述》,纪其偿豚弭变一事。有阴德,非人所知。生正德辛未(1511)年六月二十三日,殁万历壬午(1582)年九月十八日。崇祯己巳(1629)年以覃恩诰赠淑人。子一,章。”
此段谱系中不仅记载了朱叔相一生的功迹,亦因其孙朱世守的骄人功绩,而被朝廷追赠为通议大夫、刑部侍郎。诚可谓荣盛之极,名传千古了。

这位蜚声乡梓,扬名千载的理学名儒,且生性豪迈,坚持真理,匡扶正义,满腔正气。故而当年不仅能亲身前往汶源村拜谒忠孝两全的先贤--王炎午的坟墓,并特地赋诗以抒发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已成千古美传。而今又得知其夫人竟是“配汶源王氏”,自然是汶源史上其中的一位准姑爷了,这确是一件不曾意想过的事。
该谱中记载其夫人:“慈惠有丈夫识。”并有儒士刘元卿为其撰写了一篇《兰舟难述》,特记其“偿豚弭变” 之事。虽不知当年其文中所称何事,但该后人却表述其“有阴德,非人所知。” 可想而知,这位夫人当年在其家族中的声望和地位了。不然,在其身后时隔四十八年之久,即在崇祯己巳年(1629)仍能“以覃恩诰赠淑人。” 属罕见。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想要更多了解一些这位来自“汶源王氏” 的准夫人其非凡之身世了。
据《松岩公元配王孺人墓志铭》载:“槎江朱松岩先生,吾邑有道先觉也。师东郭、师泉二先生。而雅契余,常共学复真、复古之间。渊然静专,久不恤其家。武功三峰南岳诸名山之游,动以岁计。余因意其必有相之者,间尝造焉。余入大虚之堂,则习其语心质性,竟日不倦。而供具自以时备,于是知有其配王孺人之贤矣。万历辛巳(1581)二月,松岩先生卒,孺人以哀毁感疾。明年五月,疾大作,越九月遂亦卒。今以卜吉葬孺人, 乃以周生礼状来征铭余于松岩君交久而且厚, 庸不为孺人铭也?按状: 孺人姓王氏, 系汶源仕族, 考二水公业称长者。母刘氏以贤闻。孺人生而端慧,通孝经、女传。父母怜爱之,而为选所宜归。归松岩先生,执妇道惟格。姑病亟,孺人早夕不离侧,囊笥中不秋毫觎,独扶抱姑至终。诸女奴中,姑所爱者亦爱之,殁益加厚。曰:“吾不忘吾姑也。”松岩居父母丧,悉遵古制,孺人相之唯唯。初,松岩性敏不可犯,孺人事之若严君。既学,则敏急者化为缓豫矣!孺人不恃其缓豫,犹然严事之。以故,终身未有贻松岩怒者。松岩故超迈,不经纪家务,好客悦贤,及四方来学者日众,
孺人洁饮馔以待之至,自奉则杯茗盂蔬,布不饰。其简澹俭素,泊如也。每见人有饥者,恨不咽下食。游人丐子,栗应之,所靳拒。闻人匮,虽己匮宁倾所有。间以绩纺所馀贷于邻,以收什一之息,致有未得息而并负其贷者,不为意。方病笃,偶邻婢称乏,炊,犹强作语赈之。彼其慈惠,有得之天成者欤!而何其不容已矣。垂绝,神识不乱,惟语其子若孙以守家学,勤举子业而己。嗟夫,孺人之言履若是,诚闺阁之模范,母道之令仪者也。铭曰:“才靡儇,翊夫子,嚅哜圣贤,有馀能也。善竞,事慈帏,得其欢心,有馀行也。质固俭,倒囊恤乏,亟勿厌,有馀惠也。呜呼!佐理蕴淑,孝慈笃,其夫女丈夫也。”
从以上《王孺人墓志铭》中可以知道,这位理学名儒朱叔相的夫人,却是一位具有何等教养的闺中典范,怎不令世人敬佩?亦因其撰文者且与叔相“常共学复真、复古之间。”知其“渊静专,久不恤其家。” 且往“武功三峰南岳诸名山之游,动以岁计。” 致使“余因意其必有相之者,间尝造焉。”朱叔相一生能够如此心无旁骛、专心之致地去探索并践行自己的理学之路,原来其背后乃有这样一位温柔贤淑、且又通情达理的贤夫人的竭力相助。“知有其配王孺人之贤矣。”其撰文者又自知“余于松岩君交久而且厚,庸不为孺人铭也?” 故义不容辞地为夫人撰写此墓志铭了。
于是挥笔详述:“按状:孺人姓王氏,系汶源仕族,考二水公业称长者。母刘氏以贤闻。孺人生而端慧,通孝经、女传。父母怜爱之,而为选所宜归。归松岩先生,执妇道唯格。” 其夫人娘家仍是汶源仕族,其父二水公乃为族里的一位长者(即族长公)。其母也是闻名的贤妻良母。夫人生性端庄,聪慧貌美。从幼便习诵孝经、女传。嫁于朱叔相为妻,且谨遵妇道,令族人称道。孝敬长辈,无微不至。
“姑病亟,孺人早夕不离侧,囊笥中不秋毫觎。独扶抱姑至终。”婆婆病重,夫人早晚不离左右,用心服侍。有什么好吃的食物尽数伺候婆婆,自己一点都不曾留下享用。独自一人服侍婆婆终其天年,其孝心令世人钦佩不已。
“松岩居父母丧,悉遵古制,孺人相之唯唯。初,松岩性敏急不可犯,孺人事之若严君。既学,则敏急者化为缓豫矣!孺人不恃其缓豫,犹然严事之。以故,终身未有贻松岩怒者。”在叔相居父母丧期间,夫人随丈夫严遵礼制。初始叔相脾气较急燥,夫人侍之唯谨,后叔相自觉文人不可无状,很快便转变至和蔼之态,但夫人仍与往常一样一直侍之唯谨。以致终身都未致叔相动怒过,其贤淑柔情世间少见。
然而使得“松岩故超迈,不经纪家务,好客悦贤及四方来学者日众。”而夫人仍照常“洁饮馔以待之至。” 而夫人自己却“杯茗盂蔬,布不饰。其简澹俭素,泊如也。”虽夫人自己终日粗茶淡饭,土布一身。可“每见有饥者,恨不咽下食。游人丐子,出栗应之,罔所靳拒。闻人匮,虽己匮宁倾所有。间以绩纺所馀贷于邻,以收什一之息。致有未得息而负其贷者,不为意。”尽管夫人自己如此省吃俭用,但赈济苦难者却从不犹豫,每每倾其所有。凡是借给邻人的东西也只是象征性收一成的息而已,有时甚至倒贴其本也不为意。可“偶邻婢称乏,晚炊,犹强作语命赈之。”其在病重时,听闻邻里说快断炊了,至晚仍强撑身子命家人给予其接济方才放心。其仁慈盛德直令世人赞叹。
“彼其慈惠,有得之天成者欤。而何其不容已矣!”这样一位慈善而贤惠的夫人,其宽宏大量、急人所难的美德自是与生以来就已具有的了,还能有什么样的事不会为其所包容和纾解的呢?
在临终前,乃“惟语其子若孙以守家学,勤举子业而已。”孺人之言履若是。”自然受之无愧为“闺阁之模范,母道之令仪者也。
《王孺人墓志铭》于是最后如此称赞夫人道:“才靡儇,翊夫子,嚅哜圣贤,有馀能也。善罔竟,事慈帷,得其欢心,有馀行也。质固俭,倒囊恤乏,亟勿厌,有馀惠也。佐理蕴淑,孝慈默笃, 其夫女丈夫也。”
其意为:夫人聪慧端庄美貌善良,相夫教子恪守妇道。默付淑惠德广,何其之贤能;一生行善终生不渝,服侍长辈使之欢心,既善且孝,德行何其之美之高;生性善良克勤克俭,倾囊纾困不厌其烦,何其之仁慈;襄助丈夫温柔贤淑,侍奉公婆殷勤劬劳。如此既慈又孝的夫人,直令乡人称道,乃是女中之丈夫啊!
故而在身后时隔四十八年之久,仍能被朝廷“以覃恩诰赠淑人。”此乃何等之殊荣!
当今世人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位贤内助。而先贤朱叔相就是这位成功之男人,其夫人则是那位贤内助。因而夫妇二人珠联壁合,相辅相成,实乃天作之合的绝佳良缘。之所以先贤朱叔相能够成就为流传千古的一代理学名儒,而这位知书达礼、贤淑善良且又能在背后黙黙的贤内助自然是功不可没。
固然,此般夫以身荣,夫人夫贵的感人历史,乃是当年先贤为两地后人留下的又一段千古美传。
END

      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公众号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乡土风物,传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乡贤乡友作品。也为地方乡土文明的延续保存一点记忆......欢迎分享及转发,传播地方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关于地方乡土的美图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好去处,可发送至我们,我们会不定期的在平台上推送与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