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记得交公粮吗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乡村记忆

农村里交公粮,是几十年前中国的大事,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我们家也不例外,但是我的有关记忆不是很深,主要是爸爸那时候是公办教师,到一定年限的时候,可以带着家里人农转非,通俗说就是吃公粮了,也叫城市户口。
农转非之后,我们就搬到条山去住,不种地了,所以后来有关交公粮的记忆就是小学阶段的。小学的时候,一天玩玩乐乐、又要学习,基本上不会关心这些事情的。一些模糊的场景还记得,发生的小故事也记得一些。

交公粮其实就是农民交的农业税,每年交一次,一般交的小麦。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在古代,上交国库的粮食,叫上交皇粮,共和国成立后改名叫公粮和购粮,就是每户农民按所要求的比例上交给国家征粮库,这项制度延续了有几千年,一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才不需要交公粮了。

交公粮在历史上已经很久了,建国后好像是1956年开始的。农业社的时候,那时候讲究大干快上,交公粮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就是支持工业发展。那个时候交公粮是以村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缴纳,需要挑选优质的干粮是缴纳以后剩下的,然后再分给生产队的社员们。分粮食首先参考的是这个家里出了多少劳动力,也就是有多少工分作为基础。那个时候出一天的工就记工分作为年终分粮食的依据。

包产到户的时候,我也就6、7岁,农业合作社里的交公粮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农业社里的时候,累的累死闲的闲死,很多事情靠关系,村上没关系的几户最吃亏,干得多,拿得少。真是个坏制度。
包产到户之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自己劳苦劳作的结果,除了交公粮,其余都是自己的,包产到户之后,我们才慢慢不那么挨饿了。

沈庄、涝坝岘、碾轱辘屲、红庄四个村离得相对近一些,每年秋收,打完麦子之后,就要交公粮了。交公粮的地方在芦阳,去那里全是山路,路上全是土和大小的石子,可以跑车,但跑得不会太快,再说那时候汽车可是稀罕物,能看到一个全村都会去围观的。

交公粮的时间比较集中,轮到哪个大队,那个大队的几个村庄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交。交公粮的日子,从村子到芦阳的路上,全是架子车,人力的居多,也有套着牲口拉车的;至于拖拉机,那妥妥的是奢侈品,农民们是不会有的。人们挥汗如雨,长长的车队,卷起的沙土,等到拉到芦阳的时候,人们都成土蛋了。由于各个地方的村子都会去交公粮,芦阳街上挤满了人,交公粮要排很长的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粮站里的工作人员坐在一个板凳上,面前摆放一张长条桌,喊一声进入一个,麦子能不能交掉,全凭他一句话,不干不收,不净不收,不好不收,有的人不得不拉回去,有时换个检验人也许就过了,反正那滋味不好受。

验粮员用带槽的钢钎插进袋子里,然后拉出来检验小麦的干净度和干湿度,如果小麦的干净度和干湿度达不到要求,就要拉回来再筛干净,再晒上两天,然后再去粮站。如果合格的话就先过磅然后再将袋子扛到粮垛上去,最后再拿到售粮单,回来以后再把单子交到村组会计那里,整个交公粮的过程大致就是这样。
公粮交不掉,再拉回去,那简直就是噩梦一场,人力拉回去,真是不得了,从芦阳到红光,有个陡坡,我们叫红坡,红色的土壤。说实话,空走都累,自行车也只能推着走上去,链条蹬断都上不去的坡。

各个地方的土地情况不一样,总体来说,山里的地产量比较低,能浇上水的地方庄稼要长得好。每家每户粮食多寡差别很大,贫富差距也就大,每年缺粮的人还是有不少。
为了给自己省点口粮,不至于饿得厉害。有一些人就会给小麦里面和上一些大麦来充数,或者让麦子不要那么干,压秤一些。这些都完全可以理解,那时候农民太苦了。这种作弊,很有可能就交不掉粮,这要看运气,有时候可能要找下认识的人,通融一下。那时候,在粮站工作,那可神气了。

等交掉公粮,太阳已经落下西山,路边的村庄不时有狗叫声,也有大人呼唤自家孩童回家的声音,黑乎乎的夜晚不时有几处灯火在村庄跳跃,倍增夜行人归家的心情。人们的心情是急迫的,赶紧回去,吃饭休息。至于“晚霞给云彩镶上一层金边,月牙升起来了,星星也开始眨巴眨巴眼睛”这样的情景,那是其他人眼里的,农民们哪有这闲情逸致。

农业税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全国的农民就是这基石和支柱。中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农民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梁。当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时更不能忘记我们历代农民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一段是我们农民的光荣历史,也是我们农民引以为傲的历史,更是我们子孙后代不能忘却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