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歃血为盟|喝“血酒”,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

 程建荣ekijpk6k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成语历史故事

2017-11-07 

歃血为盟

shà xuè wéi méng

歃血shà xuè:原意是指以口含血,另一种说法是以指蘸血,涂于口旁。古代国与国间誓盟,为了表示诚意,需举行仪式,杀牲口,并口含牲畜鲜血,以示如违约背叛盟友,将遭神的制裁,命如此牲

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

歃血为盟是古代缔结盟约时的一种仪式。近代称做喝“血酒”

出处:

《春秋左传正义》:"凡盟礼,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违,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尊卑以次歃,戎右传敦血,以授当歃者,令含其血"。

故 事

由于中国的历史过于久远了,这种行为究竟起源何时,至今已很难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歃血为盟首先流行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西周王朝分封诸候——那时还没有设立郡县制度——大诸候下面又分封小诸候,公、候、伯、子、男爵分五等,大、小诸候各自占据一块土地,实施封建割据。这些诸候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小的诸候国要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强大的诸候国要扩展自己的势力,便要拉拢一些较弱小的诸候国做自己的党羽,以称霸天下,于是便形成了诸候国之间的结盟,到了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游说于列国之间,缔结“合纵”与“连横”的盟约。而这些盟约缔结时,都要举行“歃血”仪式。见诸于史书的较早记载。

《左传.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更早一些关于歃血为盟的记载是在《东周列国志》一书中,书中第六回便记有郑卫公假借周王之命,讨伐宋国,宋殇公心中惊惧,便遣密使告于卫宣公,卫宣公乃纠合齐僖公欲与宋郑两国讲和,约定月日,在瓦屋之地相会,歃血订盟,各释旧憾。此事发生在公元前717年,继此之后,又有齐桓公约五国诸候会盟于北杏之地。《论语》一书中,称齐桓公九会诸候,此次结盟,乃其第一会,也是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歃血定盟的最早记载。

歃血为盟只是古人赌咒设誓时为显庄重的一种形式。据传说早在上古时代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举行祭祀活动,就有将兽血涂面,并将兽血混于酒中喝下的习俗。近代南、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据说其祖先就是三千年从中国漂流过去的中国人,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不过现代影视作品中将印第安人涂面的兽血改做了颜料。


歃血

关于歃血的具体行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其主要内容就是将血混入酒中,共同饮下。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别,混入酒中的血也各有不同。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血来!’遂取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合纵)’”。此处歃的是鸡、狗、马血。在东周列国志中,却有这样一段描述:“次日,立坛于召陵,桓公(齐)执牛耳为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盟书,桓公先歃,七国与屈完以次受歃。”此处却是牛血。到了汉代,仍然保留着上古习惯,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誓毕,宰牛设酒聚乡党百余人共饮一醉。

唐、宋之后,因为封建君主制度的确立,统治阶级之间的结盟减少。歃血结盟却又转向民间。江湖上的绿林好汉们,唐时的响马,宋代的草寇,明清时的土匪、胡子,干的是月黑杀人,风高放火,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反叛朝庭的勾当。结伙时首先要喝血酒——即歃血结盟。首先要将自己的中指割破,将血滴到酒碗里,然后参加盟誓的人将血酒分喝,并设下毒誓,表示永不背盟。到了清朝末年,以至民国初期,江湖上的土匪,社会上的帮派组织——上海的青帮,两湖的红帮,江淮的船帮、盐帮,在组织活动时,仍然要搞歃血的仪式。不过割破自己的手指恐怕太恐怖——这是我的猜测——便改做将一只大红公鸡斩首,将鸡血滴在酒里,然后大家分喝鸡血酒。赌咒盟誓,这也是帮派组织内部加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大约也应算做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后,流传了几千年的歃血为盟的形式才逐渐消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