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内容简介:

 安然自得888 2022-07-27 发布于山东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内容简介:

   

 一、内容简介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读者将伴随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寻得答案,走向成熟。 [1-2]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 “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1919年首版,最初作者署名为埃米尔·辛克莱,作品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其受人欢迎的盛况唯有上个世纪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能够与之媲美。人们竞相探问辛克莱到底是谁,连托马斯·曼也写信向出版商询问作者情况。但这位作者一直隐匿着,直到两年后作品17刷时,才确切地属上黑塞的名字。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好莱坞人气文艺男星詹姆斯·弗兰科最新导言。弗兰科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理想映照的生活,在趋向这个目标的旅程之中,阅读《德米安》是重要的一步。 

  一个青年的蜕变自阅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起,青年德米安将引领你度过自身蜕变的斗争。一部以它极为精确的描写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整整一代青年,均满怀感激而且如痴如醉地被他吸引。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韩剧《制作人》白承灿和Cindy 睡前一定要看的书韩剧《制作人》金秀贤和IU超喜欢的书,睡前必读德文原版翻译,重现经典德语硕士/文学博士翻译,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评审团奖得主审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念碑式名作不为人知的残篇断简,首度公开告别彷徨和孤独,德米安陪你跳出旧世界,寻找自己,回归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歌德奖得主获得者,对黑塞的崇拜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德米安》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以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写少年辛克莱追寻自我、坚定地成为自己、探索自我命运的心路历程。这部心理小说可以说是黑塞标志性的、纪念碑式的名作。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德国文学大家托马斯·曼评论道:“这是一部以它极为精确的描写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整整一代青年深信,一位代言人起自他们生命深处,他们满怀感激而且如痴如醉地被他吸引。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二、写作背景 

《德米安》,换成向内的维度,开启了“通向内在之路”。这一转变与黑塞本人在20世纪头十年因遭受多重打击而诱发的精神危机不无关联,危机带来转变,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问题,主动求助心理分析治疗,开始涉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作品,而后者对其影响更大。心理分析学说影响了黑塞之后的多部小说创作,包括《德米安》。

作品目录 

两个世界

该隐

强盗

贝雅特里斯

鸟奋争出壳

雅各与天使的摔角

艾娃夫人

结束和新

人物介绍 

克罗默

克罗默不仅是一个恶人,更是“恶”的人格化,是辛克莱的“阴影”的投射,是他无意识之中被压抑的“恶”的力量的体现。辛克莱对“恶”的认识外化在对克罗默的态度中。初见时,他被克罗默吸引,不惜自我吹嘘以求其认同,却不幸落下把柄,被克罗默操纵,堕入“恶”其实是辛克莱无意识自我的选择。无意识不受理性控制,却是最真实自然的。无意识的自我把辛克莱推向克罗默,最终“面对恶的世界,逐渐抛开心中原本接受了的父母对自我和世界的阐释”。这一步体现在父亲对辛克莱所犯的错误毫不知情,只呵斥他弄湿了鞋子;辛克莱忽然觉得自己“凌驾于父亲之上”,“父亲的神圣光环第一次显得黯淡”了。这是从心理上对父亲权威的挑战,这一意识也进一步促使辛克莱去反思。认识到自己己本质中的罪恶的事实,是极具打击甚至毁灭性的体验,因而辛克莱毛骨悚然地觉得自己今后的路将堕入黑暗之中,感觉“自己朝克罗默和他的世界又迈进了一步,形势正在一寸寸地恶化,但我只能直面一切”。

辛克莱

小说开始于辛克莱的小学时代,10岁左右的孩子已体会到学校、家庭和教会所描述的世界与客观社会的巨大差别,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进入“光明而纯洁,慎重而有秩序”的世界,“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他历经了身心煎熬。譬如他在受到克罗姆的挑衅、威胁和勒索时的害怕,被逼无奈偷钱给佛罗姆时的忧虑、纠结,还有行窃后近乎精神崩溃的臆想和猜测,以及在德米安帮助下成功摆脱佛罗姆的兴奋和解脱。

对十岁的辛克莱而言,两个世界宛如日与夜、光明与黑暗。严格的宗教伦理导致认识的两极化,教育驱逐了“恶”的世界,因它是劣等的、罪恶的。可压抑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光明世界的秩序和亲切是美妙的,但黑暗世界的喧嚣和残酷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两个世界“彼此衔接,相生相伴”,仅一步之遥。来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时刻接触到另一个世界,充满好奇,与市民家庭的冷清乏味相比,黑暗世界显得更加有趣和真实。出生环境决定了他属于光明的一方,但辛克莱却对邪恶之物难以释怀。辛克莱的双重世界观可做两重解读:其一,他深受“恶”之吸引,内心隐隐与之呼应;其二,相生相伴的对立世界隐喻了人内心的两个世界。如何处理内心的两面性,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正是辛克莱在今后的人生中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小说的主题。

德米安

成长还意味着外界对自身思想的冲击,德米安在文本中充当着精神导师的角色,他为该隐辩护的一席话严重撞击着辛克莱从学校得来的固有结论,使辛克莱“感到非常惊讶”,“甚至是非常混乱”。

德米安(自我原型)对辛克莱(个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他对该隐和亚伯故事的重新阐释上。按照传统理解,杀人者该隐的行为是“恶”,遇难者亚伯是“善”的。德米安选择了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角度,认为该隐从耶和华那里获得的印记像勋章,把他与芸芸大众区别开来。德米安试图通过对“恶”的重新阐释向辛克莱说明,不应武断定义或诅咒“恶”,而应摆脱传统或权威观念的影响,有自己的思考。人应该接受内心的该隐,才可能使内心变得完整,非此即彼的看法只会令内心更加分裂。

作为以自我原型意象出现的德米安旨在协调辛克莱内心的冲突,但辛克莱并未接受他的新阐释,还是坚持传统的善恶区分标准。他认为德米安的阐释“是对上帝的不敬,是有罪的”,然而其梦境却反映出德米安的影响。梦是无意识内容的表达,是对当前无意识深处隐藏的问题的显现,并能够暗示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克罗默在辛克莱的梦中出现,虐待他,唆使他犯罪,甚至让他杀了亲生父亲,可见他正受到“恶”的控制。同时他又听到德米安对“恶”的不同观感。前者用强力把他拉进“恶”的世界,后者则用独特的理解把他吸引进“恶”的世界,来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因此面临痛苦的选择。弑父之梦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或征兆,即离开父亲代表的光明世界的必要性。另外,梦中的克罗默借辛克莱之手施恶,引发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恶”,逐渐认识到自己就是带有印记的该隐,“恶”原本就存在于自己的本性之中。作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原型,德米安的调控作用除了体现在让辛克莱重新理解“恶”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协调,即帮助他真正接受“恶”这一真实的存在,尤其是在内心的存在,而不应为求安宁而回避“恶”,逃“回到一度遗失、现在又重新朝我张开臂膀的乐土,回到父母的光明世界”。

贝雅特里斯

贝雅特里斯是女孩,却长着一张男孩气的聪明脸蛋;是相对成熟的淑女,脸上却带着孩子气;这些对立在她脸上和谐地融合成了整体。辛克莱正面临光明和黑暗这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贝雅特里斯是他无意识深处对整体性的渴望的投射,是他心灵图像的外在表现,是荣格意义上的阿尼玛原型,即“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贝雅特里斯激发辛克莱虚构了一个光明的精神世界,然而其心灵图像却再度令他否定了一元的光明世界,重归光明只是一次徒劳的尝试。

艾娃夫人

德米安的母亲艾娃夫人是小说最重要的女性形象。她既是德米安的母亲,也是辛克莱的向导和情人。与之交往中,辛克莱感受到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合二为一了,这是辛克莱寻找和完善自我道路的最后一步。如果说皮斯托琉斯帮助辛克莱在精神与心理的层面完善了对内心的认识,那么对艾娃夫人的爱则让辛克莱在身体与性欲的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内心的认识,最终达到自我的真实的完满和统一。辛克莱完成了自己的重生,他不再需要灵魂的向导德米安,只需倾听自己的内心。

作品赏析 

主题

黑塞通过主人公辛克莱在类似精神导师的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等人指导下,展示了他“争取个性化,争取成为人的斗争”的过程和人生选择的艰难性。主人公种种的被磨折、被剥离的来源之一除自身因素外,世界的多重被选择性不可忽略。因此,作品中才随处可见辛克莱做出选择时所经受的皮肉脱离的挣扎和精神雕镂。我们认为,从这一视角分析《德米安》,不仅囊括了其作为心理分析式作品的典范意义,更增添了其探究人类精神追求与外部世界多重选择性的哲学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丰富了《德米安》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人提供了解决精神困境的参照。

从《德米安》的哲性之纬看,正是由于世界的纷繁复杂,辛克莱虽然在理论上看清楚了两个世界的划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能做出选择,这样就会在迷离不定的现实面前龃龉难行,不知所措,在做出选择时也必然会历经皮肉挣扎和精神磨折。所以,他虽然明白撒谎不正确却还要骗克罗姆说自己曾经偷过东西,在善与恶的纠缠中他显得孤立无助,以致引火上身受尽克罗姆的威逼和因此而产生的真正的偷盗行为,以及偷盗前后精神上的纠结。在这一事件中,黑塞除了要表现辛克莱的心理渐变,更为隐秘和精彩的是他对于导致心理渐变之因的探寻,他将这种探寻追溯到了哲学上的人与世界之关系的问题,更显本真和深度。明显体现这一内涵的是黑塞关于“鸟和鸡蛋”之喻:“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鸟飞向上帝。上帝叫阿卜拉克萨斯。”这一准确而深刻的隐喻,不仅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即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偌大的鸡子,万物是世界的成员,人只是成员之一,而且道出了人若想升华自我,体现个性,就必须从凡俗中挣脱出来,在不断的历练中完成自我。其实,这一比喻也暗示了选择的艰难,“摧毁一个世界”的方法有许多种,究竟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能否掌舵生活之舟的有效前提。而在“鸟”与“蛋”的比喻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辛克莱在人生之路上蹒跚的艰难,德米安对人类自身之限的深刻剖析。在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有许多障碍和选择,实现目标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即是选择的过程。这一问题深埋于黑塞对青年一代成长问题探寻的内部,是他研究成长问题的哲学基石。

这一转变的关键转折点是转向人的内心寻找自我。从黑塞小说作品的内在关联来看,通向内在的转变并不突兀。《德米安》是早期的《彼得·卡门钦得》和《盖特露德》中自我寻找问题的延伸和完善。

小说讲述的是少年辛克莱的成长故事,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变化发展的经历。辛克莱对自我的寻找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意识到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都是由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并因此面临痛苦的选择;第二阶段,对两个世界的认识日益深化,越发信任内心的声音和自我的力量;第三阶段,听从命运的召唤,完成思想与行动的结合而新生,找到自我。小说表现出对个体“心中呼之欲出的本性”的观照。与前期作品突出内心与外界矛盾的特点不同的是,《德米安》首次提出“寻找自我”,标志着对个体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通向内在”的阶段。通向内在并非逃避,而是寻找和完善自我,通过走向内心来实现自我救赎。救赎的第一步是要敢于面对自己,面对内心的困惑和混沌,面对内心的魔鬼以及“恶”的存在。从这部作品开始,黑塞不再仅为心灵高唱颂歌,而是直面现实,这一点在1927年出版的《荒原狼》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再现。在这个意义上说,《德米安》标志着黑塞作品中自我寻找思路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黑塞在《谈一点神学》中提到,“成为人”的道路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无辜的阶段,如象征性的伊甸园、童年等。其次是走向责任的阶段,要认识善与恶,并面对文化、道德、宗教的要求。作为独特个体,真正经历第二阶段之后,会因公正与善无法实现而绝望,结果不是就此堕落和毁灭,就是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的王国,以获得彻悟与解脱,走向更高的自由境界,即信仰。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发现存在两个世界之前,辛克莱都生活在无辜的伊甸园中,而“邻家”男孩克罗默——蛇的象征——却将他引到了伊甸园的边缘。克罗默来自阴暗的世界,“邻家”一词再次凸显出阴暗与光明近在咫尺。克罗默抓住辛克莱的把柄,从此像“阴影”一样纠缠不休。“阴影”是荣格原型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型之一,荣格认为,阴影分散在个人无意识之中,从道德角度对完整的自我人格构成挑战;要想真正认识自我,人必须正视和了解自己人格中的阴暗面。

辛克莱一直与“阴影”和被视为禁忌的青春期性欲对抗,但终究无法摆脱其纠缠。他一方面承认“放浪不羁”是自己的“内心本色”,一方面又渴望回到光明世界,矛盾令他陷入绝望。黑塞认为绝望是“成为人”的第二阶段的标志,是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令辛克莱走出绝望的是贝雅特里斯,一个“高贵的意象”,她燃起了辛克莱心中“对敬畏爱慕的渴望”。这种渴望和爱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类似对圣母的虔敬之爱。他将贝雅特里斯供奉在心中的圣坛上,自诩为圣殿的奴仆,戒除恶习,渴望改变一切,希望将“纯净”、“高雅”和“尊严”带进一切事物之中。纯净、高雅和尊严是属于父母代表的光明世界的,面对光明和黑暗在内心的拉锯时,辛克莱选择了逃向光明、一个虚构的世界。辛克莱渴望消除心中的阴暗邪恶,在贝雅特里斯神圣的光环下,性欲被升华成精神和虔诚。

辛克莱试图画下贝雅特里斯的脸,但画的只是想象中的脸,它甚至不属于贝雅特里斯,而是他心灵中的图像,所以他“越在脑中想象当日在街上相遇时她的面容,就越画不成功”。只有当他放弃回想,任由想象带着自己走,才最终成功画出一张满意的面孔。任由想象带着走,意味着画出的是心灵深处、无意识中的图像。贝雅特里斯促使辛克莱深入自己的无意识之中,探究那里的内容,窥探心灵的图像。辛克莱画出的脸“亦男亦女,没有岁月痕迹,意志强烈,却又如梦似幻,僵硬如石,又奔流如注”。这幅画反映出辛克莱无意识中融合矛盾的渴望。协调和统一矛盾对立是无意识深处自我原型的特点和作用,也是德米安一直尝试让辛克莱接受的理念。

获知阿布拉克萨斯的存在后,辛克莱了解到这是诺斯替教的神,象征着神性和魔性、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原则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爱和性的渴望再次变得强烈起来。

这个爱之梦中的女性形象是复杂的、多重的,交合体现了碎片的统一、矛盾的消解,表现了辛克莱对融合矛盾的渴望。在对梦的思考过程中,他把梦中人与阿布拉克萨斯联系了起来,因为阿布拉克萨斯恰恰象征着融合与统一。

对梦的思考令辛克莱改变了对爱和性的认识。遇到贝雅特里斯时,辛克莱认为性是罪恶的,是黑暗的兽欲,因此他压抑真实的渴望,将其转化为对虔诚灵性的崇拜。而现在他认为“爱是天使和撒旦,是男性和女性、人和兽、最高尚和最邪恶之物的融合”,这意味着他对内心声音的肯定和坚信。辛克莱想跟随梦的引导,体验和品尝这样的爱,可光明世界的藩篱还未彻底消失,他内心依然充满矛盾和疑惑:“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呢?”

解开辛克莱心中疑惑的是管风琴手皮斯托琉斯,他的面容与德米安、贝雅特里斯一样,是一个充满对立的整体。在辛克莱寻找新信仰的过程中,皮斯托琉斯帮助他加深了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尤其是对无意识世界的认识。在一个新的梦境中,辛克莱被一股外界的巨大力量甩到了空中,并因此飞了起来。虽是被甩到空中,但他能够通过呼吸的力度来控制飞翔方向。皮斯托琉斯认为,这个梦来自集体无意识:辛克莱梦中能自主控制飞的方向,意味着他开始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这是他寻找自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皮斯托琉斯和辛克莱对阿布拉克萨斯有共同的认识:集善与恶、神与魔于一身,和谐地统一了爱的两面(神圣崇拜和本能欲望)。

皮斯托琉斯要辛克莱听从内心的声音,让他学会尊重自己、勇敢面对自己。辛克莱从对皮斯托琉斯命运的理解中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职’,……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辛克莱寻找到的新信仰,不仅是对阿布拉克萨斯代表的融合了矛盾对立的神的信仰,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信仰。

《德米安》塑造了一个深入内心寻找自我的个体。辛克莱童年时体验到世界的两极(光明和黑暗),对黑暗世界的好奇使他接触到“恶”,并逐渐认识到“恶”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灵魂向导德米安通过重新阐释该隐故事、强盗故事中的“恶”,试图让辛克莱理解和接受人的本性中“恶”的真实存在。辛克莱因恐惧而逃进父母的光明世界,但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他的内心再次挣扎于黑暗和光明之间。贝雅特里斯唤醒了他的灵魂图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萌生了重生的愿望,如画中奋争出壳的鸟,希望打破旧的世界,寻找新的信仰——阿布拉克萨斯(两极统一的象征)。在寻找过程中,辛克莱逐渐接受本性中“恶”的存在,打破光明世界强加给他的禁忌意识,认识到性不是罪恶,爱是魔鬼和天使的融合。皮斯托琉斯的指引令辛克莱看到光明和黑暗、神性和魔性的统一,两极原本就存在于外界世界,两者的融合才是一个整体,心灵对善恶的印象是外界的投影,外界和内心的两个世界都是合理的存在。他坚定了对内心的信仰,开始听从心灵的呼唤。艾娃夫人是辛克莱梦中的形象,她的出现促使了辛克莱内外世界的融合,在对艾娃的爱的体验中,辛克莱在心理和精神上最终成熟,像鸟儿破壳而出,完成了重生,获得了一个自由、自主、完整的生命。

手法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是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小说,着重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是作家黑塞实现第二次人生转变之后的首部叙事作品。以该作品为开端,黑塞开始了侧重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创作。

热内特将“叙事”一词所包含的三层涵义进行界定,即:故事(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讲述事件的话语或文本)和叙述(产生话语或文本的叙述行为),并通过时间、语式、语态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前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和语式在故事和叙事之间起作用,而语态同时指叙述和叙事、叙述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德米安》主要运用倒叙、预叙等时间倒错方式打乱外部事件的先后顺序,并通过重复性事件和单一事件的交错叙述以及省略、总结等叙述方式的大量运用,使得外部事件的叙述缺乏连续性,给读者造成外部事件的叙述无足轻重的印象。在语式上,叙事者将视角聚焦于人物对话以及主人公内心世界,并通过内心独白、体验语、直接引语等方式对人物对话和思想进行详细描述,凸显了内心世界的叙事,而在文本最后通过模糊主人公话语和叙事者话语界限的方式,实现主人公身份和叙事者身份的统一。在语态上,叙事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倒叙叙述方式追述自己的少年时代,有利于用发展的视角对过去的自己进行深刻反思和分析。叙事者强调故事外层,不断以叙事者身份在叙事中“现声”,并设定自己作品的读者为“懂得人的本质,能够理解他的人”,一方面给叙事中非比寻常事件的发生赋予了合理性,增强叙事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表明:并非客观外部世界决定叙事者的叙事,而是他的意识和经历决定叙事。在作品中,叙事的关键并非情节的跌宕起伏或者人物外表和性格的刻画,而是对主人公辛克莱内心世界的细腻叙述。对于叙事者而言,内心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外部世界只是反映了个体的内心世界,是个体内心世界的载体。因此,叙事者专注于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叙述,作品《德米安》中也没有出现篇幅长的中心情节。时间、语式和语态三个维度体现了作品《德米安》中故事、叙事和叙述三者的统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也突出了黑塞“灵魂自传”的叙事特色,即:叙事作品的重点,并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通过独白式的叙述,反映主人公与世界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编辑 播报

[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作家,诗人,画家。1877年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主要作品:1904 《彼得·卡门青》,1906 《在轮下》,1913 《印度札记》,1919 《德米安》,1922 《悉达多》,1923 《辛克莱的笔记》,1925 《温泉疗养客》,1927 《荒原狼》,1928 《沉思录》,1930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1932 《东方之旅》,1943 《玻璃珠游戏》。 [1-2] 

译者简介编辑 播报

姜乙,女,生于哈尔滨。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已出版译作《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德米安》等。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