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熊说:学习天文历法,敲开中医入门之路

 德寿堂图书馆 2022-07-27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中医老苗说

图片

大家好,我是大熊。从2019年开始,我一直跟随老苗学中医。

通过这两三年的中医学习,我不光储备了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自己和家人在健康上的获益也是巨大的。

这些年学习中医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如果只看养生的文章和电视节目,也就看个热闹。构建系统的中医知识,是需要基础的!

中医的基础是什么?是理解阴阳、五行的内涵,是掌握人体五脏系统的藏象学说,是要明白人体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功能;是能知道并感知人体经络腧穴的客观存在;是会分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如何变成外因致病的六淫,同时也要知道饮食不节、喜怒思忧恐任何一种情绪太过,都是导致内脏病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中医在望闻问切时,抓取的是什么信息;要体会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要能看懂一张方子的排兵布阵……

接下来的日子,我将通过图文和短视频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中医入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建立起系统的中医思维和中医基础知识。

说到中医思维,你是可能马上就会产生疑问,什么是中医思维?

在回答什么是“中医思维”前,我们先了解下“思维”是什么。

思维是一种认知或智力活动,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这个对思维的定义比较学术化,听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换一个通俗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思维:思维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以及我们用什么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人有感官,不仅用肉眼看世界,也通过听觉来听世界,味觉来尝百草,嗅觉来闻万物,触觉来感知世界和生命。不过,这些感官只是用作收集素材的,然后我们会通过整理加工,把这些素材提炼、优化、删减,最终,这些素材就成了我们认知中的世界。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机械制图》,这门课最重要的基本功内容就是在平面的纸张上画出三维立体零件的三视图: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图片

我有一个同学,他就怎么也无法想想出,一个立体的东西,怎么可能在平面上用图表现出来呢!老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试图让他理解三视图,但最后,这门《机械制图》他还是挂科了。

我的这个同学,虽然学习很认真,一节课都不翘,认真做笔记,但是他只是获取了老师提供给他的信息,但是自己大脑整理加工这些信息的方式出了问题,所以无法理解三视图。

不同的人,从同一张三视图能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人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零件,而有人只能看到平面上画的各种线条。这就是思维,把我们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来认知外界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人,思维的方式、过程可能都是不同的。

换而言之,我们的思维是什么样的,我认识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我们认知的世界为相,思维为心。

明确了什么是思维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什么是中医思维。

中医的服务对象是人,由五脏六腑、皮毛筋骨组成,这些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同时它们又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就是人体的精、气、血、津液。中医把人认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是相互协调、彼此为用的。对于五脏来说,心、肝、脾、肺、肾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又在心的主宰下,通过五脏之间相生、相克,既互相促进,又互相抑制,从而维持整体的相对平衡。人体正是有了经络的联系,才能创造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诊断上察外知内,通过患者眼睛红了,因为“肝开窍于目”,可以推断出内脏有肝火上炎;舌尖红痛,因为“心开窍于舌”,可以推断心火上炎。

把人的脏腑组织官窍看成是相关联的整体,这是中医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说的“整体观”。

整体观除了讲人的内外各组织器官是一个整体外,还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也相互关联,称为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在我们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中,通常用现代语言解释为: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即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疾病的产生、防治均有作用。这么解释,就把“天”等于了“自然界”,这与古人对天地阴阳的认识差距甚远。

天人相应的“天”是什么呢?是我们仰头望见的天空?是用望远镜探索到的无穷宇宙?可能很多人,包括学中医的人都不一定能回答出“天人相应”的“天”是什么!

我要说,《内经》里告诉我们的“天”的模型,就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的图案,你相信吗?

图片

奖牌上的这个图案源自《周髀算经》,叫做七衡六间图。《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图片

盖天说是什么?《晋书.天文志》云:“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天穹的中央是北极星所在的位置,日月星辰就围绕北极星旋转不息。“七衡六间图”有七个同心圆,每一个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为一间,每一衡表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外衡)运行;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内衡)运行。

不仅是太阳在七衡六间图中模拟了运行轨迹,天上的月亮、五星、二十八宿也都在这个天的模型中有自己的运行方式。

图片

从七衡六间图中,我们能读懂阴阳。《内经》有一句对阴阳定义的经文:“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我们现代的中医教学一般是这样解读这句经文的:当一个人面南背北站立时,左边为东,右边为西。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个过程伴随了阳气不断增加,正午之后阴气上升,阳气衰减的过程。这种解读,似乎添加了太多现代人自己的演绎,让中医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内涵。

我们需要拓展知识,来还原古人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周髀算经》在天文历法篇中讲到七衡六间图,这样说“故冬至之后日右行,夏至之后日左行。左者往,右者来。”

是不是一下子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句话找到根儿的感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是说太阳每年都在冬至的外衡和夏至的内衡日道轨迹上往来运行,冬至日照时间最短,阴极必阳,一阳生;夏至日照时间最长,阳极必阴,一阴生。所以,太阳在内衡和外衡往复运行的轨迹,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

这么来理解阴阳,还觉得玄吗?阴阳就是对太阳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呀!

描述“天”的七衡六间图模型,给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设置了坐标,由此定出的历法,包括24节气历法,我们至今仍在使用,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中医,学阴阳,有意思吗?是不是感觉学中医,只要找对了方法,就没有那么难了?

可是,我们爱好者很多时候学中医,会碰到太多上面这种情况:现代人完全脱离《内经》时代相关知识的考证,凭借现代知识的演绎,去解读《内经》的条文,使本来体系完整的中医理论,变成了可以任由人天马行空发挥的“笑柄”。比如在解释五行相生关系时,为了说明“金生水”这个关系,有些讲者会举例:用锅烧水,水蒸气向上碰到金属的锅盖,就形成了液态的水,这就叫“金生水”。用水蒸气遇到金属锅盖就能变成液态水的道理,就能用来指导中医看病,哪怕你是中医的超级信徒,你会相信这个锅盖让水蒸气变液态水的理论,能用来指导看病吗?

当然不能。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探究五行真正的来源,从天文历法的角度去认识五行,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五行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也是源自对太阳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源自一年中太阳不同的运行阶段,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带来的相应的物候变化的特征总结。

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看看我们怎么和一名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的朋友,沟通明白什么是中医的五行。




跟着老苗学中医


中医老苗开设的6门中医基础入门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腧穴、病因病机、诊法和断法、中药、方剂,共计190讲。大熊的中医学习笔记可以作为纸质的参考学习资料。

每门课的详细内容见下:



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精·津液(第一篇,共49讲)

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第1讲 没有检验仪器,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第2讲 中医里讲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第3讲 从立竿测影绘制太极图看阴阳之间的关系

第4讲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上)

第5讲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下)

第6讲 何为五行?

第7讲 为什么冬天和肾都属水?

第8讲 木生火,水克火,肝和心是“母子”关系?

第9讲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第10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第11讲 藏象概述:人体上的皮影戏      

第12讲 “心”可是五脏当中的首领

第13讲 看脸色就知道心是否健康

第14讲 脑只是工具,心才是神明

第15讲 养好心才有好神采

第16讲 出汗也是门学问

第17讲 肺主宣发:不是所有的咳嗽都应该喝冰糖雪梨汤

第18讲 肺通调水道: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不利

第19讲 肺朝百脉“朝”在哪儿?

第20讲 人体湿气重不重,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第21讲 脾主运化:为啥有人喝凉水也长胖

第22讲 脾主升举:胃下垂的根源在这里

第23讲 脾主统血:长时间出血为啥先要补脾

第24讲 肝是大将军,性格很刚烈

第25讲 肝主疏泄:经常生气,可能是肝出了问题      

第26讲 肝促消化:口苦、黄疸是肝开小差了

第27讲 肝调水道:身体的水液代谢也离不开它

第28讲 肝调理生殖:肝不好,生殖系统会亮红灯

第29讲 肝主藏血:养好肝血就是养命

第30讲 肾的概述:人体的发动机

第31讲 肾的生理功能:我命由我也由天!

第32讲 肾藏精,怎样才能使肾精亏虚的过程来得慢一些?

第33讲 肾阳:一身阳气之本!

第34讲 肾阴虚了,小弟弟为啥特别容易勃起?

第35讲 肾气:肾气虚和肾阳虚不要傻傻分不清

第36讲 肾主水:一张人体水液精密代谢图

第37讲 肾主纳气:喘证病位在肺,其根在肾      

第38讲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第39讲 六腑之“七冲门”——消化道的七要塞

第40讲 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第41讲 六腑:膀胱是州都之官,三焦是孤府      

第42讲 何为奇恒之腑?

第43讲 气:“人活一口气”的气到底源自哪里
第44讲 人体的“气”究竟有哪些作用?

第45讲 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必须分清楚

第46讲 血:人体的血从哪里来?

第47讲 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很重要

第48讲 津液:就像润滑油,帮助脏腑和气血运动

第49讲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经络·腧穴(第二篇,共29讲)

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第1讲 经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第2讲 经络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3讲 十二经脉是怎么命名的

第4讲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第5讲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第6讲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和络属关系

第7讲 学习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就懂得十二时辰养生法

第8讲 带你系统了解穴位

第9讲 特定穴1:原穴与络穴

第10讲 特定穴2:五腧穴

第11讲 特定穴3:郄穴

第12讲 手太阴肺经

第13讲 手阳明大肠经——皮肤和肺的保护神      

第14讲 足阳明胃经——人体气血最易汇聚的地方      

第15讲 足太阴脾经,调理后天之本的经络

第16讲 手少阴心经——治疗心脏原发和情志引发的疾病

第17讲 手太阳小肠经——分别清浊、化生气血

第18讲 足太阳膀胱经——病从此入,也从此出

第19讲 足少阴肾经——激活先天之本

第20讲 手厥阴心包经——“包”治心脑血管疾病

第21讲 手少阳三焦经——人体健康总指挥

第22讲 足少阳胆经——缓解你的压力,提高决断能力

第23讲 足厥阴肝经——疏肝理气不生气      

第24讲 任脉,阴脉之海

第25讲 督脉,阳脉之海

第26讲 冲脉:调十二经脉气血;带脉:诸脉皆属于带

第27讲 十二经筋与经筋病

第28讲 皮部与梅花针

第29讲 学会按诊 诊疗合一




病因病机(第三篇,共23讲)

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第1讲 不生病的秘密:正气与邪气的较量!

第2讲 风邪就是自然界的“风”吗?

第3讲 寒邪:寒邪最易伤人阳气

第4讲 暑邪:暑邪是这样入侵人体的!

第5讲 湿邪:不是想祛就能祛除的

第6讲 燥邪:温燥和凉燥需要有针对性调理

第7讲 火(热)邪:可不仅仅是引起“上火”这么简单

第8讲 疫疬邪气:非六淫之邪的致病外因

第9讲 七情内伤——中医认识的心理学

第10讲 饮食失宜——饮食方式和健康状况关系密不可分

第11讲 劳逸失度——生活太舒服也是致病因素

第12讲 病理产物1: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

第13讲 病理产物2:瘀血——血在身体里为啥流着就不畅了呢?

第14讲 病机——人为什么会生病

第15讲 基本病机1——邪正盛衰

第16讲 基本病机2——阴阳失调

第17讲 基本病机3——气血失常

第18讲 基本病机4——津液代谢失常

第19讲 内生“五邪”病机1——风气内动

第20讲 内生“五邪”病机2——寒从中生

第21讲 内生“五邪”病机3——湿浊内生

第22讲 内生“五邪”病机4——津伤化燥

第23讲 内生“五邪”病机5——火热内生




诊法和断法(第四篇,共24讲)

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第1讲 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中医诊断课开篇

第2讲 望诊——望神、望色、望形态

第3讲 闻诊——听声音的意义

第4讲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

第5讲 十问歌: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

第5讲 问诊最应该问什么?

第6讲 舌诊——学会看舌质和舌苔

第7讲 气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第8讲 血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第9讲 血瘀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第10讲 阴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第11讲 阳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第13讲 气郁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第14讲 脉诊——不切脉就不算是真正的中医      

第15讲 诊脉方法      

第16讲 正常脉象与病理脉象

第17讲 八纲辨证的八纲是什么?

第18讲 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第19讲 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

第20讲 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第21讲 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

第22讲 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      

第23讲 外感病辨证之卫气营血辨证      

第24讲 外感病辨证之三焦辨证




中药入门(第五篇,共33讲)

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第1讲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

第2讲 配伍——中药间的爱恨情仇

第3讲 解表药:彪悍的麻黄与柔和的桂枝

第4讲 解表药:生姜的传奇

第5讲 柴胡——万能的感冒药

第6讲 清热药:黄连的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功效必须分清楚

第7讲 清虚热药:青蒿——因为治疗疟疾而出名

第8讲 泻下药大黄只能在便秘时用吗?

第9讲 祛风湿药:桑寄生——寄生在乔木树上的小灌木

第10讲 化湿药:苍术的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与健脾祛湿

第11讲 利湿药: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第12讲 温里药:附子——回阳的第一品药

第13讲 温里药:肉桂——引火归元      

第14讲 行气药:陈皮橘核橘络橘叶橘红都是药

第15讲 消食药:鸡内金——小时候妈妈常用来给我们消食健脾      

第16讲 山楂——既可以串冰糖葫芦还能用来消食      

第17讲 驱虫药:南瓜子——产后下乳也很有用

第18讲 止血药:三七——伤科第一圣药      

第19讲 止血药:艾叶——主治下焦虚寒出血      

第20讲 活血化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第21讲 化痰药:必须炮制的半夏和名贵的川贝

第22讲 止咳平喘药:吃杏仁,会像《甄嬛传》中安陵容那样中毒吗?

第23讲 安神药:酸枣仁——养心安神方剂中最常用的一味药

第24讲 平肝潜阳药:用做首饰的珍珠也可入药

第25讲 息风止痉药: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

第26讲 开窍药:麝香——雄性麝香囊里的分泌物      

第27讲 补虚药:虽说人参杀人无过,但也不能想补就补

第28讲 补阳药:鹿茸——“血肉有情之品”,既补肾阳,又益精血

第29讲 补血药:阿胶——就只是水煮驴皮吗?

第30讲 可作观赏植物的石斛和血肉有情之品的龟甲都是补阴药      

第31讲 收涩药:乌梅——望梅止渴的“梅”就是乌梅

第32讲 攻毒杀虫止痒药:硫磺的是与非      

第33讲 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中药里排脓祛腐的专药      




方剂(第六篇,共32讲)

图片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第1讲 一张中药方子是怎么组成的?——方剂中的君臣佐使

第2讲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

第3讲 辛凉解表剂:银翘散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第4讲 败毒散扶正解表,“逆流挽舟”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

第5讲 泻下剂: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大便通了,相关问题都顺势解决了

第6讲 和解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第7讲 清热剂白虎汤:医圣张仲景创方、张锡纯力荐'清热第一方'

第8讲 清热剂:实热疮痈症状,用仙方活命饮,这个方子很实用!

第9讲 祛暑剂:暑天贪凉中寒邪用香薷散;暑热气津两伤了就要选择清暑益气汤

第10讲 温里剂:四逆汤——回阳救逆第一方!

第11讲 阳和汤,治疗阴疽名方;当归四逆汤,手脚冰凉救星

第12讲 补益剂:四君子汤,健脾补气第一方

第13讲 补血剂:妇科圣药四物汤!

第14讲 补阴剂:补阴圣药六味地黄丸

第15讲 补阳剂:补肾鼻祖肾气丸

第16讲 固涩剂:专治五更腹泻的四神丸

第17讲 固冲汤,张锡纯的固崩止带名方

第18讲 安神剂:甘麦大枣汤,缓解你的焦虑、失眠、还有点爱哭

第19讲 开窍剂: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第20讲 理气剂:打开郁结的越鞠丸      

第21讲 理气剂:瓜蒌薤白白酒汤——一个鲜有人知的速效救心丸!

第22讲 理血剂:血府逐瘀汤,能治疗血瘀气滞引起的好多病

第23讲 理血剂: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创立的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      

第24讲 治风剂:川芎茶调散疏散外风;镇肝熄风汤平息内风

第25讲 治燥剂:清燥救肺汤轻宣外燥;增液汤滋阴润燥

第26讲 祛湿剂:家庭常备的燥湿和胃良药——藿香正气散      

第27讲 清热祛湿剂:茵陈蒿汤,只有3味药的退黄疸秘方      

第28讲 利水渗湿剂:五苓散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第29讲 祛湿剂:真武汤——功效卓著的温阳利水剂

第30讲 祛痰剂:温胆汤理气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

第31讲 消食剂:消食和胃名方保和丸

第32讲 驱虫剂:乌梅丸功效多了,可别只记得安蛔止痛

以上6门中医基础课,把初学中医最重要的知识点串连起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病案,形成中医入门共计约190讲的精彩内容,用半年的时间,帮你建立中医理论架构,概览中医世界。

参加中医基础入门课程学习的学员,还将获赠《八纲调形中医特色技术学习进度手册》一本。

图片


这本《八纲调形学习进度手册》不仅为八纲调形特色技术学员学习《中医基础入门》、《中医外治基础入门》和《八纲调形中医外治特色技术与实践》三门课程的学习配套工具,也可供中医基础入门的学员学习《中医基础入门》课程使用。

学员学习完每讲的语音(视频)课和相应的书面教材内容后,扫描手册中对应章节的二维码,即可在线完成作业题,检验学习效果。学员可以把作业题的得分记录在手册中(每题答对得1分),与每章节的作业题数量相比较,即可了解自己该章节作业题完成的正确率。

学员还可在每章节学习完成后,在手册对应章节的“学习笔记”部分记录本章节的学习疑问、重点知识、学习感悟等内容,并将碰到的各种疑问向助教反馈,中医老苗和大熊将通过每周的直播答疑课与大家互动,为大家答疑解惑。

中医基础入门学员注册课程后,每日将收到一节课程推送,学员如果能坚持将每日推送内容按要求完成学习,坚持190天,你就能系统掌握中医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真正入门中医。




课程亮点


1 通俗易懂好接受

中医理论看似深奥,让好多想学中医的朋友还没入门,就望而却步。中医老苗凭借丰富的临床和中医启蒙教学经验,还原中医的真实起源,并用天文历法的知识,揭示“天人合一”的真实内涵,在此基础上来解释中医的原理、人体的规律、疾病的特点,让阴阳、五行不再生僻难懂、脏腑气血也变得真切可知。

2 系统学习强筑基

大熊将跟着中医老苗学中医的读书笔记整理成册,一共有六册,覆盖了中医专业大学本科需要学习的四大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绝大部分知识点。每一讲都为准备入门中医的学员量身定制了学习要求,并配套了相应的作业习题检查学习效果。

图片

3 学以致用是目标

我们的中医基础入门系列课程,其学习目标是:身体健康时,用中医告诉我们的生活智慧预防疾病;若自己和亲朋好友遇到一些小毛病,自己可以应对。

4 社群直播解疑惑

我们会建立专属的学习群,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留言板留下问题,中医老苗和大熊会通过每周一次的直播和大家互动,答疑解惑。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还将整理出来,用推文的方式回复。

以上6门中医基础课,你只需要花399元购买,就能成为享泰极会员,会员的福利包括有:

1 以上6门190节中医基础理论课不限时反复学习,助教带领大家190天完成学习,系统入门中医。

获赠全套六册大熊《中医基础入门学习笔记》,以及《八纲调形中医特色技术学习进度手册》。

语音课可不限时反复学习。

享泰极商城的养生好物享受会员价。

399元购6门190节中医入门基础课
早期中医基础入门课程会员仅需花99元
获赠全套纸质《中医基础入门学习笔记》

系列中医入门课

+超值赠品

享泰极社群





订阅须知

1 中医基础入门课是中医老苗讲授的190节,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四大中医基础课的知识要点,大熊的《中医基础入门学习笔记》作为辅助学校材料。为了方便学员掌握要点,还附加了每次课程的知识要点和作业题。

2 六门中医基础入门课程由助教带领大家在会员群里学习,助教汇总大家问题,由中医老苗针对学习内容亲自答疑解惑。

3 本课程购买后长期有效。

4 适合谁听 

* 喜欢中医养生,却难以分辨干货和广告的你;
* 平日健康小毛病想自己搞定,为家人健康当好参谋的你;
* 事情特别多,情绪烦躁,对健康焦虑的你;
* 喜欢中医,想系统学习又想轻松学习的你;
* 想在中医养生行业创业,施展拳脚的你。

5 本课程属于虚拟服务内容,一经订阅成功,不支持退款或转让,请您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