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

 人老颠东 2020-01-22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克绍先生的这篇文章,介绍了其从医的缘由和经过,字里行间,将他几十年的思考所得总结成四个方面,而这四方面也皆为学中医之关键所在,特别是“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这一点。想要学习中医的您不妨参考一下。


李克绍(1910~1996),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著作有《伤寒解惑论》、《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漫话胃肠病的中医治疗》、《金匮要略浅识》(合作)等。

动机与目的


我在弱冠之年,本来是做小学教员的。由于在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极不稳定,又因我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加剧致死,才有志于改业行医。但为什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了中医呢?说来也颇为滑稽,是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学习中医的。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无人指导,我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浙江汤尔和译、日本人下平用彩著的《诊断学》,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是最反对中医的,他在这本书的叙言里有这么几句话:“……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说服人的。”

看了这一段话,我才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并不比西医差,只不过由于中医讲不出道理,才瞧不起中医。我当时想,“结果”和“所以然”,究竟何者重要呢?

我不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了垂危之病以后,他是愿意明明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去呢?还是要想法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不过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来说,甚至除了汤氏以外的任何患者来说,都会以救人为第一,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不会由于讲不出治愈的道理,便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弃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我又进一步想: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所以能愈病的道理,只是这种道理,可能暂时尚未得到解释,或者已经有中医的解释,而是目前人们暂时尚不理解罢了。

即使作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应算作是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常遇到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易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以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了解饮食入腹之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知”并不妨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的治疗效果于不顾,偏偏在“知”字上将中医一军,这是错误的。

承认中医有优于西医的治疗效果,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使我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经过与体会

学习中医的决心有了,信心也有了,但是怎样学习,还得自己去摸索。在几十年的摸索过程中,我确实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精力,但也有不少收获。这正好是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把这些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供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们参考,是有益的。

(一)要博览群书,更要由博返约

过去有一句成语,“六经根柢史波澜”。是说学者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这是基础。这还不够,还必须有历代的史料,来加以充实和润色,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

中医学的根柢是什么呢?就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是单靠这些经典著作还不行,因为这些经典著作,究竟是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且这些理论,不加以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然不容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了经典著作之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每个人虽然由于各种不同条件的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是这种雄心壮志是应该有的。


祖国医学从汉代以降,到现在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近两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几家,至于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更仆难数。在这浩繁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亦往往而有,若不加以分析归纳,那么阅读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所以仅仅是读得博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

所谓由博返约,就是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问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下大工夫,不学深学透是做不到的。陈修园在其所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把河间诸说,归纳为“专主火”;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而意赅,不但容易掌握,而且也便于记忆。

对于金元四大家,除了上述归纳之外,我还从其治疗技巧上作了归纳。我认为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试看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药。

河间诸方之所以寒不伤中,全在于寒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不必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大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合用,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至于留中败胃。他虽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这究竟是少数。

子和之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淤,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况下才相宜,如果阴盛阳衰,亦为大忌。

我在初学时,觉得四大家各不相同,究竟是哪一家为好呢?后来又把四大家作以归纳,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胜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者并不矛盾。

刘河间之寒凉,是泻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这样,我们临床就可以根据邪正虚实,取各家之所长,对症选方,并行不悖。这就叫作由博返约。

(二)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

所以要博览群书,目的是要把前人的经验智慧继承下来。但是前人的说教,并非都是金科玉律,任何名家权威,都会有千虑之—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要迷信古人,要选精去粗,而不能瑕瑜不分,兼收并蓄。比如《内经》《难经》等名著,亳无疑问,这是中医理论的宝库,但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典著作中,就存在着不少脱离实践的糟粕。

例如《素问·经水篇》,以中国的河流,江、淮、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意义就不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认为,人从七岁起,每加九岁,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这更是形而上学。《难经·四十一难》解释肝脏为什么有两叶,认为是“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三十三难”用五行解释肝肺,不但把五行讲成机械教条,而且他所说的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的说法,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还有,如“十九难”的“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这样的术语,还有可说,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作中,加以引用,岂不荒谬!

不但阅读这些经典要一分为二,就是为这些经典医学所作的注疏,阅读时也要有分析、有批判,有的竟不是错在经典,而是错在为这经典所作的注疏上,如果不加分析地照搬不误,就会自误误人,流毒无穷。

就拿《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来说,这不管是王叔和所加入的,或者是《伤寒论》原来就有的,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辞,尽管这种学说在中医界已经泛滥了约有千年之久,我们也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再如伤寒传经之说,也同样如此,本来是很平易近人的一部外感病学,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表里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

如此等等,读了以后如果只知推崇,不加批判,就不如不读。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尊重前人,是必要的,但是“信而好古”,只是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才有意义。以上这些,仅仅是举了几个明显的例子,在中医的著作中,无论是经典著作,或者非经典著作,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初学时,由于不敢批判,也不善于批判,曾经浪费了很大一部分精力,今天,为了避免后来者步我的后尘,特此介绍出来,希望学者作为借鉴。


(三)提倡拜师访友,但关键在于自学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这些都说明,拜师访友,是学者求进步的有效之路。但是良师益友虽然重要,却不是关键性的问题。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学习任何事物,最关键的问题,总是在于主观努力。

我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自学,既无名师,也无益友。这并非我预见到自学比拜师访友重要,只是由于我所处的农村环境,不必说名医,就连一般的普通医生,也是凤毛麟角。拜谁为师?哪里访友?只好蒙头苦学了。在自学之中,难题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以致废寝忘食,苦思冥索,往往还是得不到解释。但是一旦有悟,却又非常牢固,这比只听人讲,不下工夫,深透多了。所以我对于医学中的某一些问题,常常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看法。这并非为了标奇立异,可能是由于没有深受旧框框的影响,破旧就比较容易些的缘故吧!所以我有时这样想: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缺乏良师益友,迫使我主观努力,坏事也带来好事。

话再说回来,即使有良师益友,仍然应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师友的见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不这样,就不算学到手。也有的人,确实下了一定工夫,但还是融化不了,总觉得有龃龉,这就应当作两方面的考虑:可能是自己领会的还不够,也可能是师傅的说教本身就存在问题。对师傅一定要谦虚,但师傅究竟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神仙,不一定白璧无瑕,处处都对。我们跟师傅学习,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转教学生,也应当提倡学生采取这样的态度。

提倡拜师访友,不一定必须是名家前辈。名家前辈当然更好,但即使不是名家,不是前辈,也都可以受到启发与教益。因为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是愚者也会有千虑之一得么。譬如我在《伤寒论》的教学中,就有一两个问题,是在同学提问的启发下才得到解决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四)要钻得进去,更要跳得出来

学习祖国医学,根据内容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如生理、病理、药性等,这些必须仔细钻研,步步深入,学深学透,不能粗枝大叶,满足于模棱两可,似懂非懂。另一种是属于象征性和概念性的,如五行生克、“心为君主之官”等,这些只要明了它的指归、大意就可以了,不能在字句上吹毛求疵,挑三剔四。因为这样往往会形成钻牛角,走进死胡同。这两种情况我都有亲身的体会。

举例说,我学习《伤寒论》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风伤卫”“寒伤荣”的问题。在什么程度上算是风?在什么程度上算是寒?风为什么选择了卫?寒又为什么选择了荣?这不是钻牛角,这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几乎查遍了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注解,尤其是一切名家的注解,其中能讲出道理,并比较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是:

风属阳,卫亦属阳;寒属阴,荣亦属阴。风之所以伤卫,寒之所以伤荣,是以阳从阳,以阴从阴的缘故。这真太玄妙了。就这样人云亦云吧?但这都关系到医学中最基本的生理、病理,关系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不能不懂装懂。于是我结合《内经》,证诸临床,详细阅读,仔细推敲,终于发现,这并不存在什么“阳从阳”、“阴从阴”那样的奥秘,太阳中风和伤寒之所以有汗或无汗,只不过是卫气受邪后的开合失司而已。这样,从病理得到了正确的解答,就是钻进去了。

除此以外,在中医的生理、病理方面,还有一些术语,如“清阳下陷”,“阴火上冲”,“阳不归阴”,“阴不潜阳”,“血中之气”,“气中之血”等等,这都有物质基础,必须讲个究竟,必须钻得进去,只会照抄硬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应当的。

能钻善钻,固然是好事,但是不应深钻的也去钻,或者钻的不得其法,也会走入绝路,拔不出脚来。现举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么一句话:“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什么是七损八益?注家们争论不休,目前所知,已有四种解法,这四种解法,都是在“七”“八”上找论据,争论不休,迄无结论。我认为,没有必要去钻“七、八”的牛角,这很可能如“七上八下”,“七高八低”,“七大姑八大姨”之类,是数量形容词,是表示复杂多数的意思。我觉得跳出这个圈子,比跳不出来好。

在祖国医学中钻入牛角中跳不出来的例子还有不少。譬如把五行讲得太死,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陶渊明自己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不求甚解”,不能理解为自我欺骗,应当是不钻牛角的意思。不钻牛角就不至于变成书呆子。

钻得进去,跳得出来,这是辩证的统一。因为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譬如吴鞠通说他跳出伤寒圈子,并不是他不钻研伤寒,相反地,是已经在伤寒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在临床上单走伤寒这条路又走不通,才不得不跳出伤寒圈子而另走新路:撇开六经辨证,改为卫气荣血与三焦辨证;不用辛温发汗,改用辛凉解表;不必先解表后攻里,也可以表里双解,或先泻下,使下后里气通而表邪亦解。这足以证明,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

总而言之,要钻进去不容易,要跳出来也不容易。怎样学习中医,我相信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我所值得介绍的,主要就是以上所讲的这些。

跟着老苗学中医

2020年,享泰极学堂准备为享泰极会员开设6门中医基础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和断法、中药入门、方剂,共计约165讲。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48讲,从2019年开始已经上架30讲左右,其他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和断法、中药入门、方剂五门课也将于春节前开课。所有课程均可以不限时反复听。

前1000名享泰极会员包购买者,还可以免费获得在葫芦中医商城销售很火爆,价值299元的两种好物中任意一种:由中医老苗的爷爷传下来的方子做成的八纲调形筋骨冷敷贴两罐,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苏琛博士开发的调理痰湿体质的飞燕饼五盒。

299元购6门165节中医入门基础课

前1000名获赠超值礼品

系列中医入门课

+超值赠品

享泰极社群


已经上架30讲左右的中医基础理论课,48节的内容如下,课程讲解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是入门中医最基础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已开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没有检验仪器,中医怎么看病

2 中医里讲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3 从立竿测影绘制太极图看阴阳之间的关系

4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上)

5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下)

6 五行学说:五行不是用来算命的吗?

7 事物的五行归类:为什么冬天和肾都属水

8 木生火,水克火,肝和心是“母子”关系?

9 五行“相乘相侮”:为什么脾有病要治肝?

10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11 藏象概述:人体上的皮影戏

12 “心”可是五脏当中的首领

13 心主血脉的意义:看脸色就知道心是否健康

14 心主神:脑只是工具,心才是神明

15 心主神的意义:养好心才有好神采

16 心在液为汗:出汗也是门学问

17 肺的宣发:不是所有的咳嗽都应该喝冰糖雪梨汤

18 肺的肃将:大便通了烧就退了

19 肺主气:肺是如何完成吐故纳新的?

20 人体湿气重不重,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21 脾主运化:为啥有人喝凉水也长胖?

22 脾主升举:胃下垂的根源在这里

23 脾主统血:长时间出血为啥先要补脾?

24 肝是大将军,性格很刚烈

25 肝主疏泄:经常生气,可能是肝出了问题

26 肝促消化:口苦、黄疸是肝开了小差了

27 肝调水道:身体的水液代谢也离不开肝

28 肝调理生殖:肝不好,生殖系统会亮红灯

29 肝主藏血:肝藏血为什么又主疏泄

30 肾的概述:人体的发动机

31 肾的生理功能:我命到底由我还是由天?

32 肾与生长发育:为什么男人三十一朵花

33 肾阳:肾阳虚的人,身体里冰天雪地

34 肾阴:肾阴少了,五心烦热就出现了

35 肾气:尿频,早泻都是肾气不足

36 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的参与者都是什么岗位

37 肾主纳气:哮喘不止,是肺的问题

38 肾其华在发:头发不好,老人为啥让吃黑芝麻

39 肾开窍二阴及耳:耳鸣耳聋的原因找到了

40 六腑及七冲门:人体里的七个关口

41 膀胱,三焦,奇恒之府:“有名无实“的器官权力可不小

42 人体生命活动都靠一口气

43 气的分类:人体中气都多少种

44 血:血是怎么产生的

45 津液:身体的水液都在干什么

46 气和血的关系:气是血的统领,血又是气的母亲,这可太乱了

47 气与津液:当心,流汗的时候气也缺失了

48 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和断法、中药入门、方剂五门课也将于春节前开课。所有课程均可以不限时反复听。




经络(已开课)

1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人体之中有条河

2 带你了解经络——什么是经络,经络系统及其组成

3 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4 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分布特点

6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

7 十二经脉——气血次序

8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循行

9 十二经脉——手三阳经循行

10 十二经脉——足三阴经循行

11 十二经脉——足三阴经循行

12 奇经八脉——概念、循行特点和功能

13 十五络脉

14 十二经筋

15 十二皮部

16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7 带你了解腧穴——分类、命名和作用

18 带你了解特定穴 ——命名、分布和作用

19 腧穴定位法




病因病机(已开课)

1 外感病因——外感六邪百病生

2 风邪——百病之长的风邪

3 寒邪——寒邪最易伤人阳气

4 暑邪——只发生在夏季的邪气

5 湿邪——湿邪就是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吗?

6 燥邪——为什么秋天容易出现咽干咳嗽?

7 火邪——火邪就是天气太热了吗?

8 疫邪——中医看传染病

9 内伤致病——七情内伤是中医认识的心理学

10 饮食失宜——饮食方式和健康状况密不可分

11 劳逸失度——生活太舒服了也是致病因素

12 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

13 瘀血——血为什么在身体里流着流着就不畅了呢?

14 病机——就是西医称的病理

15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16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17基本病机——气血失常

18 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

19 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20 内生“五邪”病机——湿浊内生

21 内生“五邪”病机——津伤化燥

22 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诊法和断法(已开课)

1 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2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3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什么

4 望诊详解——望色

5 望诊详解——望舌

6 望诊详解——望神

7 问而知之谓之工——十问歌

8 问诊详解——问症状

9 问诊详解——问吃喝拉撒

10 切而知之谓之巧——神秘的脉诊

11 脉诊详解——脉诊的时间

12 脉诊详解——脉象

13 脉诊详解——脉的解读

14 闻而知之谓之圣——失传的古音律

15 经络诊

16 断法:阴阳为纲

17 断法:五行五藏为纪

18 断法:八纲辩证

19 断法:先分表里

20 断法:分虚实,什么是虚

21 断法:断寒热,疾病的基本性质

22 断法:气血辩证,从气滞血瘀说病

23 断法:痰饮食积,百病皆由痰作祟

24 断法:经络病,失传的中医触诊法




中药入门(春节前开课)

1 药食同源

2 中药治病的原理,药的偏性对应病的偏性

3 中药药理:自然赋予药物的属性

4 中药四气:药中的春夏秋冬

5 中药五味:药的苦辣酸甜

6 解表药:外能的感冒药——柴胡

7 解表药:麻黄的彪悍和桂枝柔和

8 解表药:生姜的传奇

9 解表药:薄荷的多种用途

10 治风药:定风草

11 驱寒药:附子和肉桂

12 清热药:石膏凉还是不凉

13 清热药:黄连是最苦的吗

14 祛湿药:泽泻,生于水而治水

15 化痰药:半夏的由来

16 理气药:越老越值钱的陈皮

17 活血药:伤科第一圣药——三七

18 泻下药:黑白丑——猛药有奇效

19 消食药:鸡内金——吃啥补啥

20 补气药:天下第一补药——人参

21 补阳药:东北三宝之一——鹿茸

22 补血药:药中传奇——阿胶

23 补阴药:六味地黄之君——地黄

24 矿物药:硫磺的是与非

25 祛风湿药:一味中药显威力——豨莶草

26 解毒药:绿豆——不起眼的绿豆很强大




方剂(春节前开课)

1 方剂配伍有讲究——君臣佐使

2 方剂分类——十剂

3 麻黄汤:解表第一方

4 桂枝汤:治风第一方

5 小柴胡汤:和解寒热第一方

6 理中汤:治疗脾胃第一方

7 白虎汤:清热第一方

8 乌梅丸:至今也没人能解释的方子

9 四逆汤:补阳第一方

10 四君子汤:补气第一方

11 四物汤:补血第一方

12 六味地黄汤:滋阴第一方

13 二陈丸:化痰第一方

14 逍遥散:疏肝第一方

15 血府逐瘀汤:和血第一方

16 炙甘草汤:养心第一方

17 千金苇茎汤:治肺痨的方

18 生脉饮:救命第一方

19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的名方

20 生化汤:产后调理第一方

21 银翘散:温病第一方

22 交泰丸:名称源自周易的方子

23 八正散:和季节最有关的方子

24 二至丸:冬至夏至合方

25 六一散:与河图有关的方子

26 失笑散:经产灵效方

以上6门中医基础课,把初学中医最重要的知识点串连起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病案,形成中医入门共计约165讲的精彩内容,用1年的时间,帮你建立中医理论架构,概览中医世界。

以上6门中医基础课,你只需要花299元购买,就能成为享泰极会员,会员的福利包括有:

1

以上6门165节中医基础理论课不限时反复学习,持续更新,助教带领大家在1年内完成学习,系统入门中医。

2

免费获得在葫芦中医商城销售很火爆,价值299元的两种好物中任意一种:由中医老苗的爷爷传下来的方子做成的八纲调形筋骨冷敷贴两罐,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苏琛博士开发的调理痰湿体质的飞燕饼五盒(限前1000名购买者)。从今日起快递停止发货,购买会员的朋友可在春节假期期间反复听会员课学习,赠品将在正月初8后陆续寄出。

3

享泰极后续推出的各类会员课仍然免费,可不限时反复学习。

4

享泰极商城的养生好物享受劲爆会员价。

5

可申请助教资格,跟我们一起传播中医知识,获得丰厚回报。


299元购6门165节中医入门基础课

前1000名获赠超值礼品

系列中医入门课

+超值赠品

享泰极社群





课程亮点

1 通俗易懂好接受

用最好理解的方法讲中医。中医理论深奥,单纯从字面含义很难学懂。因此,中医老苗会凭借丰富的临床和中医启蒙教学经验,用现代生活的现象,来解释中医的原理、人体的规律、疾病的特点。让阴阳、五行不再生僻难懂、脏腑气血也变得真切可知。

2 学以致用是目标

了解人体,知道健康生活。比如学会诊断方法,就能了解疾病规律,避免恐慌。学习方药,才能初步会用中成药。通过中医基础系列课程的学习,其目标就是,身体健康时,用中医告诉我们的生活智慧预防疾病;若自己和亲朋好友再遇到一些小毛病,自己可以应对。

3 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学习群里的助教会在群里收集学员的疑惑,再由中医老苗解答。每次课后,都会有相应的作业题,大家可以通过完成作业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99元购6门165节中医入门基础课

前1000名获赠超值礼品

系列中医入门课

+超值赠品

享泰极社群


299元购6门165节中医入门基础课,还获赠超值礼品,是不是觉得已经觉得超值?

福利结束了吗?还没有!

享泰极学堂认为学习中医本来就是为了应用,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帮助自己和家人朋友健康是主要的目标。

因此,在享泰极会员一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为享泰极会员准备了4门专题课,包括女人养血、如何养好脾胃、对症应季养生茶和祛湿防大病,同步持续更新,带领大家在2020年完成学习。




女人养生先养血(已开课)

1 女人健康的根本在养血 

察“颜”观色,读女人血气盈亏

2 头发干枯韧性差,多数气血不足

3 总也睡不醒这是气血亏的症状

4 气血衰,就会双目呆滞、晦暗无光

5 双唇红润,气血充盈才是美女

6 手漂亮的人多健康

7 全身都有赘肉,气血亮了红绿灯

肝藏血,肝血不足,总是有点烦

8 女人以肝为天,肝好女人才好

9 肝气顺了,女人之美才能由内到外

10 壮“胆”,这可是健康美丽的“枢纽站”

11 调节脾胃养肝血,常揉这里

12 规律作息养肝血,做皮肤精致的女神

通瘀血:女人先化瘀才能补血

13 气血瘀滞是女人衰老的凶手

14 发为血之余,一头鸟黑秀发你也可以拥有

15 祛瘀止痛散寒凉,只需一块姜

16 祛寒保暖,艾灸给你温暖

17 体内有瘀血,补药都浪费

18 血瘀的药膳食疗方

阴阳平衡,做健康女人

19 女人肾虚会影响下一代

20 胸小要怪气血亏

21 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虚的妙方

22 抓住月经周期,调经补血

23 常食五谷,女人气血充足

远离妇科病,健康一身轻

23 月经不调——三招两式全搞定

24 白带过多——神奇艾灸简单解决烦恼

25 经前综合征——调理出好心情

26 乳腺增生——疏通经络防病变

27 阴道炎——消炎不用吃西药

28 外阴瘙痒症——经络轻松调养

29 卵巢囊肿——调养肝脾是关键

30 更年期综合征——多吃这些食物健康轻松

节律养血:女人以七为先天,养血分阶段

31 一七养好先天精气

32 二七天癸至,调经补气最初时

33 三七要做暖女人,血液顺畅精神足

34 四七活血养颜的关键期

35 五七开始净血排毒,不做“黄脸婆”

36 六七调养三阳脉,抗衰老通经络

37 七七进入更年期,养血补血因人而异




养好脾胃不生病(春节前开课)

1 脾胃是后天之本,我们为什么要重视?

这些事,脾胃对你说“不”

2 不吃早餐,脾胃对你说“不”

3 吃太多,脾胃对你说“不”

4 熬夜,脾胃对你说“不”

5 偏食,脾胃对你说“不”

脾胃喜欢什么

6 黄色食物,脾胃的最爱

7 莲藕的生用与熟用

8 牛羊肉适用不同的人

9 身重困倦或消化不好的人的脾胃更喜欢什么食物

常见的脾胃问题

10 身体困倦,脾胃湿热

11 大便不成形,寒湿困脾

12 胃部隐隐作痛,吃完就胀,胃阴虚

13 贪凉口苦,胃热证

14 腹部坠胀,中气下陷,一定要益气升阳

15 脾不统血,既要止血又要补血

按季节养脾胃

16 脾胃需要春捂

17 脾胃虚寒如何在夏季养护

18 秋燥,脾胃需要来点酸

19 冬季进补要适度

用最简单的中药养最好的脾胃

20 藿香,上吐下泻的首选

21 肉豆蔻,就像胃部的暖宝宝

22 砂仁,一个受寒腹泻的克星

脾胃健康如何从经络下手

23 脾经、胃经 ,脾胃的反应器

24 足三里,脾胃的总管

25 便秘了怎么办,天枢帮你来消除

26 脾虚所致的月经问题,两个穴位来帮你

生活中如何健脾养胃

27 好心情才能有好脾胃

28 散步慢跑,解决脾胃大问题

29 脚趾,肩膀和脾胃脱不开关系

30 增加脾胃功能的小妙招

胃部疾病的养护

31 常见腹泻的对症调理

32 肥胖不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跟脾脱不开关系

33 小儿疳积,不吃药不打针的好办法

34 传统名方调理脾虚




对症应季养生茶(已开课)

1 喝养生茶是有讲究的

顺应天时,喝茶也分季节

2 花茶让你长精神,防春困

3 预防春季流感,这个茶你得试试

4 柠檬菊花茶解决春季干燥上火

5 山楂荷叶茶消食解腻护肝胃

6 玫瑰茶助你拥有好心情

7 薏米绿茶帮你解除疲劳,祛湿气

8 暑湿重胃口差,乌梅陈皮茶是个好办法

9 薄荷香茶解暑热,夏季常备

10 秋燥干咳常饮桑菊茶

11 口干舌燥,麦冬茅根茶可生津

12 菊花玫瑰茶清肺解郁

 冬

13 红茶驱寒暖身,冬季家中必备

14 喝老姜茶温中养胃,胃不怕凉

一家人对保健茶的需求不一样

15 男性常喝杜仲红茶,补肾添活力

16 莲子乌龙茶可养肝补血,女子常喝常健康

17 更年期虚热心烦,百合蜜茶润燥养心

18 老年人常喝首乌强身茶,补肾防阴虚,

19 经常熬夜者,常喝参杞茶补体力

20 家中常备葛花解酒茶

21 年轻人常用电脑,喝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防辐射

喝出平衡体质的养生茶

22 阴虚体质多喝桑葚蜜茶

23 阳虚体质多喝核桃红枣茶

24 气虚体质多喝黄芪红枣茶

25 湿热体质多喝荷叶薏米茶

26 痰湿体质多喝荷叶山楂茶

27 血瘀体质多喝芎归茶

28 气郁体质多喝柴胡玉竹饮

29 特禀体质多喝玉屏风茶

常喝茶调理慢性病

30 每天一杯杞决双花茶防治高血压

31 山楂丹参茶活血化瘀,缓解血压高头痛胸闷

32 糖尿病,多饮扁鹊三豆饮

33 便秘口臭,石知连地首乌茶可缓解

34 失眠盜汗,就喝女贞子茶

35 荷叶乌龙茶降血脂,血脂高的人要常喝

36 常喝苦丁茶,不怕脂肪肝

37 老年人易便秘,洋参麻苏茶解除痛苦




湿气祛除,大病不来(已开课)

1  “湿气重”的毛病,您有么?

防湿邪,需要从“内”做起

2 抵御水湿的“水堤”——脾

3 脾胃虚弱怎么吃

4 气顺,湿邪才不易阻

5 要想水道运行畅通,先要养好肺

6 让水湿动起来,你需要补充肾阳

一定会用到的祛湿方

7 平平淡淡的祛湿佳品——薏苡仁

8 食物中的“除湿神器”——赤小豆

9 夏季被湿邪所困,你可以这样吃

10 你要知道的健脾祛湿良方——参苓白术散

11 藿香正气到底该怎么用?

12 祛寒湿,艾叶来帮忙

原来这些病,都是湿邪惹的祸

13 头疼未必就是头的病

14 口腔溃疡不用愁,调理脾胃是关键

15 湿疹、痤疮、足癬,其实是身体在排湿

16 治疗腹泻,排出脾湿

17 便秘,也是湿的问题

18 痰多、咳嗽,你需要清清肺

19 湿阻中焦睡不好,健脾利湿是根本

20 祛了湿,你可能会瘦成一道闪电

21 妇科疾病也可能是湿邪作祟

针对慢性病,也要从湿邪入手

22 眩晕的调理方法

23 胃病的身心调养法

24 脂肪肝的调理方法

25 胆结石的调理方法

26 高血压的调理方法

27 冠心病的调理方法

28 糖尿病的调理方法

29 痛风的调理方法

30 风湿病的调理方法

31 腰疼的调理方法

32 癌症的保养方法

湿邪从何而来,可能是你的问题

33 水,你喝对了么?

34 雾霾天如何健康生活

35 动能生阳,赶走湿邪

36 要想不生病,先要不生气

37 药不能乱吃,当心吃出湿邪

38 如何安度湿热夏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