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家庭早已决定了你的命运 | 一共有三种级别,多数人在最底层

 谢耳朵馆长 2022-07-28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类社会自发展以来,就将人所处的层次和阶层划分为了几大维度,他们分别是资源、体系、文化,资源有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能源资源、人脉资源等。
体系是你资源的整合,包括信息的来源、趋势、价值等,而文化,就是通识、专业、素养、品行等等,这三者每一个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出生宿命论曾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出生的那一刻决定好的,尤其是人阶层。而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以及自然中的一切是由之前的某一些因素决定的。
比如原生家庭,人没有任何根本的主观能动性,人们的一生都没有办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宿命论强调人一生的轨迹,决定论强调事物因果之间的联系,两者有共同之通,也有差异之处,但都指向一点,家庭的出身是根本。
你的家庭早已决定了你的命运 ,世界把人分为三种级别,他们分别是工薪阶层、中产阶层、精英阶层,多数人在最底层——工薪阶层。

工薪阶层自然不用多说

我们来看看,什么才算中产阶层,我们普通人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中产阶层,哪一个要素是判断标准,关于最后一点,有35.7%的人认为是生活品质,有32.1%的人认为是收入,有21.4%的人认为是社会,其实这些都不是标准答案。
首先,在中国,中产阶级至少应满足这几大标准
第一、家庭资产至少在1000万以上,且有固定流动资产,年净收入在50万和60万之间。
第二、拥有至少一处不动产,不为房贷操心。
第三、拥有一辆或两辆可以用作代步工具的车辆。
第三,能够轻松抚养一到两个孩子,包括孩子的日常开销以及教育费用。
除了这四点以外,有一点才是衡量中产阶级的永恒标准,那就是:能否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和资产增值
人的不确性因素很多,比如自己养老,享受生活,重大疾病等,当你有足够的资金应对生活的各种不确定性,你才能算是中产阶层。
你能用那三分之一的钱作为医疗保障金和养老金,用它们外出旅游,享受生活,能在充分时间之余用这部分钱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叫自我增值,你能让他们资产增值,创造更多财富,这叫现金增值。这两种都属于资产增值。
所以有些人别再自诩中产了,衡量中产阶级不只是看消费,还要看资产增值。
吴晓波和新浪财经曾联合发布《2017新中产报告》,里面就将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位在“年均净收入10万-50万,可投资资产20万-500万的人群
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就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首先,工薪阶层是给别人打工,中产阶层是找人给自己打工,两者有本质区别,一般混到中产阶层的人都是当老板的人,是“资本家”。
他们只需要较强的管理能力就能如鱼得水,很多富人每天什么都不用做,在家躺着赚取大笔收入,他们实行金字塔管理,需要哪种能力的人才,就直接雇佣拥有能力的人。
以此类推,雇佣到底层员工,而普通工薪阶层既需要管理能力,还需要专业能力,两者同时具备,才能往中上层管理位爬,很多工薪阶层的孩子,需要尽心多年打磨、栽培自己的能力和管理,最终才能被大资本家雇佣,成为底层员工。
如果专业对口就会稍快一点,当然人情世故还要打打磨几年,这期间也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所以,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的孩子,从毕业就这已经拉开了两度差距了。
以上纳入努力层面的,其次到了运气层面,我们所说的宿命决定论大抵如此,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混到一定程度,可以投资,但如果这个“资本”不够,还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按理来说,投入周期越长量越大,失败的几率越小,中产阶层的家庭往往能在这里助大力,而工薪阶层 的人没有家庭协助,只有小心权衡利弊,百般挑选短期量少的投入。
因为一旦出错就满盘皆输,那些创业失败自杀的人多是工薪阶层,很多工薪阶层的人根本不敢投资,因为失败无异于等于自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家庭早已决定了你的命运,家庭宿命决定论,在投资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否继续往上走,基本靠运气。
按照马斯洛 的五种层次的需要,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中,只要是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就算是中产阶段了,这是来自于1954年的巨著:《动机与人格》中的说法,所以说,中产阶层出生的孩子,基本可以从第四层需求开始满足,这就和工薪阶层的人拉开了巨大差距。
什么又是精英阶层呢,精英阶层指受过高等教育,有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的人。
精英阶层以高学历中产阶层作为门槛,除了财富文化还不算,还要满足专业能力、慈善募捐实力。
才能真正成为精英阶层,这也能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解释,在后期,马斯洛延伸到了第六层——自我超越的需求,俗称挖掘自我潜力的需求,它侧重于高峰体验和灵性成长,比如募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个人高峰体验。
话不多说,精英阶层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基本是不可能的,出生哪个家庭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 的使命,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的使命,只要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好的价值,我们就能不辜负自己的使命,而不再与宿命对抗。
- The End -
作者 | 吃不饱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