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的市及县名由来

 杏坛归客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山东省的市及县名由来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莱芜市

临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

菏泽市

济南市

济南市 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商周为古谭国。 春秋战国属齐国。秦属济北郡。西汉始置济南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济南国,前154年复为郡。西晋永嘉末年(313年)郡治移至历城,自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元初改为济南路,明初复称济南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移省治于此,济南成为山东省会。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历下区 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

市中区 因地处济南市主城区中部而得名。

槐荫区 因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而得名。

天桥区 因辖区内横跨胶济、津浦两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历城区 因地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

长清区 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章丘市 556年, 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 南建城;596年,改称章丘县;1992年,撤县设章丘市。

平阴县 因地处古东原底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济阳县 因地处古济水(古道为黄河所据)之北而得名。

商河县 因有滳河水流经,取名滳河县,1086年改为商河县。

青岛市

青岛市 因胶州湾入口处北侧的小青岛得名。昔称胶澳,一直分属即墨、胶州管辖。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澳。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22年中国收回胶澳, 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 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市南区 因位于青岛市南端而得名。

市北区 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的北部而得名。

四方区 由区内最早的自然村落“四方村”而得名。

黄岛区 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崂山区 因境内有崂山而得名。

李沧区 1994年5月,青岛市市区区划调整,将原沧口区李村河以北的8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原楼山乡与原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区域合并,设立李沧区。

城阳区 因处在古代不其城之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胶州市 因境内胶水而得名。

即墨市 因战国至北齐时的故城地临墨水而得名。

平度市 据清道光年间《重修平度州志》记载:“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

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旧籍所不载,特臆说耳。”

胶南市 因在原胶县南部而得名。

莱西市 因地处莱阳之西而得名。

淄博市

淄博市 因境内辖原淄川、 博山两县而得名。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区,此为淄博成为政区名称之始。9月撤销。1946年1月二次成立,7月又撤销。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 8月再次成立淄博特区。1949年7月成立淄博工矿特区。1950年5月成立淄博专区。1953年改为淄博工矿特区。1955年3月改为淄博市。1959年1月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合并组建淄博专区, 淄博市改为专区辖市。1961年1月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分设,恢复为省辖市。

淄川区 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张店区 张店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户,闻名遐迩。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

博山区 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临淄区 因东临淄河,故名临淄。

周村区 原为村名,据传因系水中村,故名洲村,后改为周村。

桓台县 因境内齐桓公戏马台而得名。

高青县 1948年,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取两县首字得名。

沂源县 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枣庄市

枣庄市 在唐宋时期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今之枣庄市境域,明代先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代和民国时期仍沿袭明制未变。 建国后, 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区。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升格为省辖市。1979年滕县划归枣庄市。

市中区 因地处枣庄市中部,位居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而得名。

薛城区 夏商时期称薛国;春秋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

峄城区 因境内葛峄山(现天柱山)而得名。

台儿庄区 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

山亭区 山亭,在飞云台上,山亭之名以此。亭废,台尚存。山亭区因驻地山亭而得名。

滕州市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东营市

东营市 原为村名,传说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设营而得名。1964年3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设在东营村附近。 1965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和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东营”始以行政名称出现,但无行政辖区,只组建和统辖部分为油田服务的商贸、服务、金融、邮电等行业机构。 1967年2月, 东营工委和东营办事处并入垦利县。 1971年12月恢复。1982年8月撤销, 11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举行成立大会,市人民政府正式办公。

东营区 1964年3月,胜利油田会战时在境内东营村附近建立指挥部。1984年1月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1987年6月两区合并为东营区。

河口区 1972年,胜利油田在黄河入海口处设指挥部,称河口指挥部。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东营市,在河口采油指挥部(原河口指挥部)驻地设立河口区。

垦利县 因境内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

利津县 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而得名。

广饶县 西汉始有广饶之名。隋改称千乘县,金改称乐安县,1914年复称广饶县。

烟台市

烟台市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预防倭寇,在今烟台山设狼烟墩台,烟台因此得名。早在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 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 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芝罘区 因境内芝罘岛而得名。

福山区 因境内有福山而得名。

牟平区 因处牟山之阳平缓地而得名。

莱山区 因境内有莱山而得名。

龙口市 因境内有龙口港而得名。

莱阳市 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

莱州市 因古莱州府驻地而得名。

蓬莱市 汉元光二年(前133年) 汉武帝东巡至此,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招远市 “招远者,招携怀远之义也”(《山东通志》语)。

栖霞市 据《登州府志》载:“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因以名县。

海阳市 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

长岛县 因境内有长山岛而得名。

潍坊市

潍坊市 域内有潍河,故以“潍”字冠名。夏有斟灌、斟寻、寒、三寿等国。商有逄等封国。周属齐、鲁、纪、杞等国。秦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汉属青州、密州。隋朝在现市域内设潍水县、潍州。宋属京东东路。元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清属青州、莱州二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设潍县。1948年与坊子等地组建潍坊特别市。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1983年10月,撤销潍坊地区,改建省辖市。

潍城区 城东有潍河,故以“潍”字冠名。

寒亭区 寒亭之名源于夏代潍坊最早的方国——寒国,是东夷族首领寒浞之封国。东汉王莽篡政,改古国为亭,是为寒亭。

坊子区 唐代潍县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旁筑一方土堆为标志。清末,土堆旁开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奎文区 因辖区内有奎文阁而得名。

青州市 据《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故名。

诸城市 原名东武, 因山为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诸城,取汉故诸县城为名。

寿光市 因闾邱先生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

安丘市 因安丘侯国而得名。

高密市 西周称夷维,战国始有高密之名,秦置高密县。

昌邑市 古称鄑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宋建隆三年(962年)称昌邑。

临朐县 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昌乐县 取昌盛安乐之意而得名。

济宁市

济宁市 秦置任城县;因地濒济水,五代时又设济州,初治巨野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势高亢,遂迁之;元时取安宁之意,始有济宁之称。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仍治任城。后降济宁府为州,任城遂废名入济宁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直隶州,领三县直属山东省。1913年改直隶州为济宁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等, 至抗战胜利后,属第二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以城区和郊区划为济宁市。同年9月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又复为县。1948年7月重获解放,仍称济宁市。1983年10月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省辖地级市。

市中区 因坐落于济宁市城区中心而得名。

任城区 因境内自秦至明代先后设置任城县、任城郡、任城国而得名。

曲阜市 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之。

兖州市 夏商周时,兖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兖水而得名。

邹城市 公元前221年设驺县, 唐初改驺县为邹县。1992年10月,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

微山县 因微山湖而得名。

鱼台县 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

金乡县 因境内有金山而得名。

嘉祥县 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取狩猎获一麒麟,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嘉祥”之名。

汶上县 因汶水在上而得名。

泗水县 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

梁山县 因境内梁山而得名。

泰安市

泰安市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五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夏商属青州、徐州。秦属济北郡、东郡。西汉初设泰山郡,北齐改为东平郡。隋初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唐隶兖州、沂州。宋隶兖州。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隶山东西路。元隶东平路、中书省。明代隶济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1913年分属济南、 济宁、东临3道。1925年,设泰安道,后撤销。1936年泰安、新泰隶第十二行政督察专署。 1939年11月至次年3月,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泰山行政专员公署相继诞生。1941年9月成立泰西行政联合办事处。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并成立泰安专区。1967年,改称泰安地区。1985年3月改泰安市并升为地级市。

泰山区 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岱岳区 该区因位于泰山脚下,泰山古时亦称岱岳而得名。

新泰市 取境内新甫山及泰山首字而得名。

肥城市 因西周时期称肥子国而得名。

宁阳县 西汉,汉高祖于宁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县,因山南为阳,故名宁阳。

东平县 因《尚书·禹贡》中“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之说而得名。

威海市

威海市 古为东方颙夷之地,夏、商属青州,周代属莱子国。春秋战国属齐国。秦代属齐郡砢县。两汉三国分属青州东莱郡、长广郡。西晋至隋代,屡有变迁,历属东莱国和青州、光州等。唐代先后属登州、莱州、蓬莱。五代、宋代沿袭唐制。金元改属宁海州。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3卫隶属山东都司。清初属登州府宁海州。1898年,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 1934年后,历属鲁东区、第七行政区、鲁东行辕、东海专区。1945年8月,设威海卫市(地专级),直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改为县级市,属东海专区。1950年至1982年历属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烟台地区。1983年威海市(今环翠区)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威海市升为地级市;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归威海市管辖。

环翠区 因境内明代古迹环翠楼而得名。

文登市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 置文登县,相传因秦始皇召集文人登山论功颂德而得名。

荣成市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钦赐嘉名荣成,“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

乳山市 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

日照市

日照市 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周为莒地,秦属琅琊郡,西汉置海曲县,东汉更名西海县,三国魏时属城阳郡并于莒,北魏置梁乡县。隋归莒县,属琅琊郡。唐、宋属密州。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始设日照县,属莒州。元、明因之。清属沂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属胶东道。1928年撤道直属省政府。 1940年3月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属滨海行署、滨海专署和三专署。1950年归沂水专署。1953年归胶州专署。1956年归临沂专署。1985年3月撤县建市(县级)。1989年6月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12月7日设区带县。

东港区 1992年12月设立县级东港区,取原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故名。

岚山区 因境内岚山而得名。

五莲县 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莒 县 春秋时期莒子国定都于此,秦置莒县,后沿用至今。

莱芜市

莱芜市 汉代置莱芜县。 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带,因此地荒芜故名。今莱芜西周属嬴邑、平州、牟国辖地。秦为嬴县,属济北郡。汉代置县,属泰山郡。三国、两晋后或撤或分或合。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撤嬴、牟,复置莱芜县,属河南道。宋属袭庆府泰宁军。金、元、明属泰安州。清属泰安府。民国初年,属济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属省。 1937年后历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39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 1940年3月,属泰山专署。翌年春,莱芜县一分为三:莱芜县、博莱县、 新甫县,分属泰山专署、泰南专署。1945年9月恢复原建制,属泰山专署。建国后, 历属泰安专区、 济南市、泰安地区。1990年8月,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92年11月,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

莱城区 因驻地在莱城而得名。

钢城区 因境内驻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莱钢而得名。

临沂市

临沂市 因市政府驻地中心市区濒临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1925年置琅琊道,1928年撤销。1936年划为山东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建立鲁南专署和滨海专署,1945年分属鲁中、 鲁南、 滨海三个行署。1948年7月,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设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分设沂水专区和临沂专区,1953年7月沂水专区并入临沂地区。1994年12月17日,撤销临沂行署,建立地级临沂市。

兰山区 1994年12月,临沂撤地设市后划兰山区。

罗庄区 因区行政办公中心位于罗庄而得名。

河东区 因位于沂河东岸而得名。

沂南县 因大部分辖区系原沂水县南部而得名。

郯城县 因古为郯国而得名。

沂水县 因沂河(古称沂水)流经境内而得名。

苍山县 为纪念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苍山暴动”而得名。

费 县 因治所为春秋季氏(费+耳)邑而得名。

平邑县 因县城平邑为春秋时期季平子封邑而得名。

莒南县 1939年7月析莒县南部而得名。

蒙阴县 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

临沭县 因境内有沭河且历史上曾在此地置临沭县而得名。

德州市

德州市 唐、虞时属兖州。商代属兖州之域。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分属齐、赵二国。秦分属齐郡、钜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汉分属青州、冀州、幽州。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分属平原国、清河国、乐陵国等。南北朝时期分属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乐陵郡。隋代分属兖州、冀州、青州。唐代分属河北道。北宋分属河北东路、右京东东路。金时分属山东西路、东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元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清分属山东济南府、武定府、直隶天津府、河间府。1928年分别直属山东、河北省政府。1950年5月,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署合并而成德州地区。1956年1月撤销,所属各县分别划归惠民地区和聊城地区。1961年7月恢复德州地区。1994年12月17日撤销,改设地级德州市,原县级德州市改为德城区。

德城区 因位于德州市城区而得名。

乐陵市 “大阜曰陵”,取民安乐业之意。

禹城市 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

陵 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安德县西北部设“将陵县”,称陵县。

宁津县 宁津县原名临乐、临津、胡苏县,因临乐陵、境内有鬲津河、胡苏河而得名。1128年,因大水毁城,东迁现址,取“安宁”之意,名为宁津县。

庆云县 旧城东有一卧龙冈,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史记·天

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口+禾),是谓卿云”。

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临邑县 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 ,将原漯阴县和著县(今济阳县境西部)部分土地合并,取汉时东郡临邑县(今东阿)之名置临邑县。

齐河县 金天会八年(1130年),“齐国皇帝”刘豫析禹城县东南部置齐河县。

平原县 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

夏津县 因靠老黄河故道的“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

武城县 武城县战国时属赵地,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四无山阜,为防御强齐入侵,岁饬武备,修筑城防以屯兵,是谓武备之城。西汉初年设立东武城县,西晋太康年间去“东”字始称武城县。

聊城市

聊城市 因史称聊摄国故名。唐、虞属兖州。春秋战国属齐国、卫国、晋国、魏国、赵国。秦属东郡。汉初属兖州、冀州、青州。东汉属兖州、司州。三国属魏。晋朝属冀州、司州、济北国及东平国。后魏属济州、司州。齐周属济州、司州。隋初属魏州、贝州、济州、兖州。唐属河北道及河南道。宋初属河北东路、京东西路。辽、金分属山东西路、大名路。元代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东平路。明属东昌府、兖州东平州。清代属东昌府、兖州府、泰安府、直隶州。1912年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1940年4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 属平原省。 馆陶、临清及临清镇(县级)属河北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 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78年7月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8月改设地级聊城市, 原县级聊城市改为东昌府区。

东昌府区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

临清市 因依傍清河而得名。

阳谷县 因境内有古阳谷邑而得名。

莘 县 古为莘地,又称“有莘之野”,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隋始称莘县。

茌平县 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茌平。

东阿县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因济、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称“阿”。战国改称阿,汉置县相沿至今。

冠 县 因春秋时期在此设冠氏邑而得名。

高唐县 因境内有高唐山,属沼泽之丘而得名。

滨州市

滨州市 后周显德三年置滨州,意谓滨海之州。夏朝境域为青州、兖州地。商朝为蒲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地。秦朝分属齐郡和济北郡。西汉由千乘、济南、平原三郡分治。东汉分由乐安国、济南国和平原郡管辖。三国属魏地。西晋承魏。南北朝初期北为魏治,南为宋地,后统属北魏,分由冀、青、齐三州治,再后由东魏、北齐相承。隋朝北属渤海郡,西南、东南分属齐郡和北海郡。唐朝北属棣州、沧州,东南、西南分属青州、淄州。五代梁、唐、晋、汉时大部属棣州,后周时分属棣州和滨州。宋朝分属河北东路滨州、棣州、沧州及京东东路青州、淄州分治。金分属河北东路沧州及山东东路滨州、棣州、淄州和益都府管辖。元朝分属济南路、益都路、般阳路、河间路。明朝分属济南府和青州府。清朝分属武定府、青州府和济南府。民国初期属济南道。1925年10月分属武定道、济南道、淄青道。1928年废道制,境内各县直隶于山东省。1936年10月,境内大部分县属第五行政区,其余县直隶于省。1941年至1943年底, 境域分属清河区、冀鲁边区。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行政区, 辖6个专区。1945年10月,渤海区原辖六个专区合并为四个,境域分属第

三、四专区。1949年6月,第三、四专区分别改为清河专区和垦利专区。1950年5月,渤海区撤销,惠民区专员公署成立。1958年10月30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1961年1月,撤销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1967年2月27日,惠民专署被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替代。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2001年1月,撤地设市,地级滨州市正式成立。

滨城区 因辖区为滨州市城区而得名。

惠民县 因县城东南惠民沟而得名。

阳信县 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无棣县 因境内有无棣山(现碣石山)、无棣水(现无棣沟)而得名。

沾化县 县名取义于汉代渤海太守龚遂治郡“海滨之民,复沾圣化”。

博兴县 春秋置博昌邑,后改置博昌县,因城内“昌水气势平博”而得名。五代后唐为避献祖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邹平县 西汉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邹平西汉建置,后称邹平县。

菏泽市

菏泽市 周为曹国。北魏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以古泽薮而得名。1936年省政府在菏泽设第二专区,1938年分为第十、十一、十二3个专区。至1949年8月,临河、鲁西南及运西专区之一部合建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1952年11月撤平原省,遂改隶山东省。次年湖西专区撤销,其所辖县部分划入菏泽专区。1958年底撤菏泽专区并入济宁专区,次年7月恢复。1967年3月改为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仍驻菏泽。2001年1月改设地级菏泽市。

牡丹区 因“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曹 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州治因水患迁盘石镇(今县城),四年降州为县,始有曹县之名。

单 县 单县古称单父,相传因帝舜师单父所居故名。

成武县 汉高祖过鲁祭祀孔子,驻跸文亭山,以武功告成,改楚丘为成武。

巨野县 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

郓城县 鲁成公四年(前587年)在鲁国西境屯兵筑城名郓,故称郓城。

鄄城县 因境内有鄄邑、鄄城而得名。

定陶县 定陶之名缘于古陶丘。《说文》:陶“再成丘也,在济阴。”有丘两层,似陶灶,故名,或单称陶。春秋末,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东明县 秦嬴政二十九年(前218年) ,始皇帝东游至户牖,霾雾四塞,名其地为昏(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建东昏县。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东昏县为东明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