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乡愁】方探春/靛青染出是烟霞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7-28 发布于湖南


靛青染出是烟霞

作者:方探春

01

染匠也叫染布匠,是专门以染布为生的手艺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纺织业尚不发达,市场布匹供不应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就靠自产自织加工棉布,然后到染坊染色,缝制大布衣,以解决人们“衣、食、住、行”之第一位的穿衣问题。于是,大街小镇的染坊到处都有。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就有一家叫“泰和号”的染坊在县城东街开业,有职工3人,资本900元,硟布石3条,染缸12口,年产青蓝布1300匹。到1949年前夕,县城街上的染坊至少有五六家。其中名气最大的有东街裕通和染厂,是1932年7月开办的,独资经营,有职工14人,资本1.27万元。老板为黄济良,掌门师傅姓左,系长沙人。其次是彩兴和染坊,老板为熊达。1952年7月,城关镇成立了染织生产合作社,有织布机28台,硟布石16架,厂址在李家巷。

染匠在其工作的染坊里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葛仙”指葛洪,是东晋炼丹家兼医学家。“梅仙”即梅福,西汉末年人,曾求学于长安,后任南昌尉。后世传说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他们本来与染坊风马牛不相及,但民间流传着此二位仙翁保护染坊的故事。这样一来,他们便被染匠当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同时,染匠还供奉国公真人为祖师。

02

工具有:炆布锅(特制一米对径带木桶铁锅并灶台)、硟布石(由上下两块青石构件及护架组成,上块如巨型元宝,底面平滑;下块叫硟槽,固定于地,正面呈弧瓦形)、辊轴(柞树制作,碗口粗,3尺长)、辊轴架、绞子棍(柞木制作)、雕花板(皮纸叠层制作,上刷桐油)、染缸等。

染料有硫化染料(硫化黑、硫化蓝、硫化青等)以及天然染料靛青。硫化染料是用硫化碱溶解的染料,主要用于棉纤维染色,成本低廉,染品耐洗耐晒。靛青染料是蓼蓝(俗名辣蓼)、马蓝(俗名路边青)、茶蓝、吴蓝、大蓝五种草本植物的提取物,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记载。蓼蓝等可以根茎繁殖,把它一截截扦插就可生长,所以也叫“插蓝”。制蓝时将其叶子采摘回来,放到称作靛桶的大木桶中,放一层靛青叶再放一层生石灰,压紧后放进清水,让其浸泡,使叶汁溶化,然后用布巾过滤,去掉叶脉和石灰渣,再待水液沉淀变成如米豆腐般黏稠的蓝靛料就可以销售。从前平江西乡,即如今瓮江、浯口、伍市、向家、岑川一带曾是蓼蓝的栽培主产区,源源不断地满足县城等地染铺的需要。靛青颜料一般用于棉布的浸染和蜡染,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且这种染色棉布对人体没有副作用。

旧时,乡镇染坊布匹的来源,除了当地农家自产自织的外, 主要从县城等地运进,全凭人力挑运,一个人一担只能挑30匹。棉布的幅长一般为2丈到3丈,分“福、禄、寿、喜”四个等级,“福”字布最好。

03

一、炆布

纺纱、织布时常需要油脂润滑,以利纺织。为了在棉布上染色,增强织物附着力,就需要先行脱脂。其方法常常利用“皂甙”水炆布,豆料植物皂荚树所结的荚果经水浸泡后,其水能生成泡沫,叫“皂甙”,有很好的去污性能。棉布在大锅里炆过后,就挑到河里去漂洗,并拿到长石上去摔打,即将棉布绞成条形抡起来用力摔在石头上并带手势往回缩一下,形成节奏,使油污尽速褪去,漂洗后铺在河边干净处曝晒,这种方法叫“曝练”。另外,凡染过的布匹都要挑到河里去漂洗晾晒。如果下雨天没有日头晒,则要用绞子棍将棉布的水分绞干再用竹竿晾起来。

染布之前,要用一块皮纸片写上布料客户的名字及相关时间等字样,折成纸条,将一端穿入布料(先钻眼)的一角,再叠卷好这一只角,用棕叶丝缠扎好,直到布料染好后再适时解开,染好的布料就不会弄混淆。

二、普染

普染的第一道工序,先把颜料(硫化染料或天然染料靛青)注入染缸内搅匀,放进布料浸泡一定的时间,然后捞取于筐中并在另一缸水中淘洗干净。再把碱或石灰加入水中搅动,取白瓷碗在缸中盛一碗料水,用来观察染料的颜色深浅。第二道工序,在染缸中间悬挂一个铁丝编制的“网兜”,将一缸水分成上下两层,把布料浸在上层网兜上,约半个时辰后取出叠起来放在缸口的搁板上,轻轻压出水分摊开晾干, 布就由黄变绿,由绿变蓝了。第一次染出的布是浅蓝色(叫毛蓝布),然后再入缸中浸染,每染一层颜色就加深一层,最深的蓝色近于黑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语显然是出自染坊。1949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染坊大多以硫化黑染布,染这种布一般是要加染料到锅里炆的,如果是天然靛青染料,还会添加画树球、五倍子等天然果实去炆。染出来的布质量高的叫“珍青”。珍青布不脱染,不易褪色,因而人们大多以青布做衣服穿了。

一般的技术措施是:染青色的布要炆,染蓝色(天然草浆)的布不炆,但一天要泡染3次。泡一次夹起来置于铁丝网兜里滤干,再泡,如此多次。这个天然靛青染料浸液中是要加入适量石灰的,石灰加多少,以染料浮在中间为好。

除了染这种大批量的青布、蓝布外,染匠也可以染其他

颜色的布,如用黄栀子作染料,可以染出黄色或赭红色的布,过去常用来给小孩子做衣服。

硟布(选自张以坤摄影作品《厚土》)

三、硟布

通常织出来的布比较粗糙,条件较好的人家要求染坊师傅将布染好后,再硟一次,就是抛光的意思,这样棉布就变得单薄且有光泽了。其方法是:将染好的棉布缠绕在碗口粗的辊轴上,放于两块孤瓦形硟石之间,染匠两脚分别踏上“元宝”的两端,像杂技演员荡晃板那样晃荡,双臂可以夹住固定的双杠(护架)支撑身体。随着脚力的灵活踹动,元宝形硟石可以前后移动,双臂也可以在护架上前后移动。硟过一段便将硟石仄至一侧的木桩靠上,然后弯腰将硟压过的布料扯出叠起来,再起身硟另一截,直至将辊轴上的布硟完。粗布经过硟压,平滑光亮,色泽柔和,缝制的衣服就会少些刺激皮肤的感觉,穿起来舒服得多。

四、提花(又称扎染或缬染)

提花先是按花纹图案的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绞缬、夹缬、折叠等方法,设定成花纹形状,然后用麻线扎紧形成一串串“疙瘩”。再将扎好“疙瘩”的布料用清水浸泡后,放入染缸冷染或加温热染,经一定时间捞出晾干再染。当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将“疙瘩”捞出放入清水中漂洗晾干后拆开,因缝线的部位浸染不到染料,一块变幻玄妙、古朴雅致的提花布料就形成了。

五、蜡染(或豆浆染)

蜡染工艺和豆浆染工艺,即将三层以上皮纸粘黏,刷上桐油,干燥后用刻刀雕镂花形图案,然后将花板铺于白布上,把煎溶的蜡液泼洒在花板上,蜡液透过花格均匀粘在白布上,待白布放置染缸染色时,有蜡液的花纹就不沾颜料,待取出漂洗后,就成了蓝地白花的布料。另一种豆浆染的方法与蜡染基本相同,将磨好的生豆浆掺上石灰粉,调成糊状均匀涂洒于铺在白布上面的花板上,待干后用一把长形平口刀轻轻将过厚的石灰豆浆刮去一层,再将布料放置染缸中浸染。染好后再挑到河边漂洗干净,亦成了蓝地白花的布料。这两种方法染出来的花布素雅、古朴,常用来做被褥和女人的衬衣、头巾等衣饰。

作者简介

方探春(网名春风浅草,笔名方春),1950年春出生,平江人,退休干部。爱好文学,现为平江县文联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江县诗联协会理事,湖南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诗词、散文发表,还应县政协之邀采编文史,主撰《平江记忆 . 艺匠篇》,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作者:欧阳新民等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