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渔父》课堂教学实录(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执教名师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反应最快的是她,十秒钟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侯继宣。

老师:非常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一个课,这个课可能跟你们平时上的课不一样,之前通知你们的老师是上一首古诗,后来我听说你们很厉害,于是我就把它改了,临时改了一个挑战性非常大的,我在我自己的班上给自己孩子上课的时候——哦,你们今年几年级啊?

学生:四年级。

老师:刚好我教的班级也是四年级,他们每天上课都会大量地读书,而且会背诵很多很多的文字。这个课呢,就叫经典诵读课。谁来告诉我,什么叫经典?有没有想过?

学生:陈老师,我觉得经典就是古代的一些诗文。

老师:古代的诗文就叫经典,对吧?好,你这么理解。你呢?

学生:老师,我觉得经典就是值得人们传诵,值得人们去背诵,值得人们去回忆的那些诗文。

老师:你连说了三个值得,说明你对经典有思考。掌声送给他,5秒钟掌声。主动把掌声送给别人的是心中有光明的人。太棒了,看来你们确实是一个读经典的班级。你们讲得都对。现在陈老师给大家看看,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老先生,他说过什么叫经典?我们先读一下他这段话,读——

学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老师:好,我现在不看红色的字。上面这三行字你都理解吗?知人者智,理解吗?谁来说,知人者智?

学生:知人者智,老师我的理解是,知道别人想法的人就是智者。

老师:懂得别人的人,了解别人的人就是智者。等一下你们回答问题,自己拿话筒,好吧。不要陈老师来说。那么,自知者明,是什么意思呢?拿着话筒,你先拿,说?

学生:我认为就是那些——

老师: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人贵有——

学生:自知之明。

老师:对了。

学生:这个自知者明,我觉得就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智者。

老师:明白的人,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一个明白人,不糊涂的人那他一定是对自己很了解的人。坐下。明白人是什么人呢?就是知道常态的,老子还说过一句话,叫做知常者明,懂得常识的人就是明白人。不懂得常识的人会怎么样呢?叫做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常识,这个人就会做一些凶险的事。所以你看,前面这几句话,实际上都了解,胜过别人的人是有什么的?

学生:有力量。

老师:有力量的。然后呢?自胜的人是怎么样?

学生:强大的。

老师:强大的。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坚强的。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是战胜别人,不是像那个张飞一样,拿着个大刀啊——去打别人,而是怎么样?把自己战胜了,这样的人才是怎么样?强大的。对,好,他还说知足者富,唉,你有千万,但是你不知足,你家金银财宝堆满山,你依然不知足,你还是一个贫穷的人,还是一个穷困的可怜虫。但是有的人他很知足。知道生活无忧,然后能很快乐地生活在这世界,他就觉得知足了,这种人是什么人?富有的人。他还说过强行者有志,这件事情明明不能做,别人都认为很困难,但是我觉得是正义的,我一定要咬紧牙关把它完成,这样的人叫做什么人?志者,对!有志气的人。好,后面这一句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遍?读——

学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师:眼睛看着我,能不能把这句话背下来?不失其所者?

学生:久。

老师:死而不亡者?

学生:寿。

老师:背一遍。

学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师:如果让你们来理解的话,我估计有同学会理解得了,但是陈老师为了快一点告诉你们,这一段话是《老子》的第三十三章,我们班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可以从《老子》第一章一直倒背如流,一直到《老子》第八十一章,你只要说《老子》第一章,他就马上“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然后你说《老子》第七章,他就会背“《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们会要一直背到“《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随便你抽一句。这是第三十三章,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解释什么是经典的,把这段话读出来?一个人——(看屏幕)

学生:一个人从不会把精神的住所弄丢了才会长久,一直到死都没有把精神的家园弄丢,这就是长寿。

老师: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保证我们的精神家园永远不会丢失的文字,就叫经典,它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文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读的就是经典。为什么,你看黄帝内经说,为什么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不丢失就能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呢,因为你的精神内守,你就不会有什么?看,不会有病,《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背下来——

学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师:一个人容易一身病,是因为他什么东西病了?

学生:精神。

老师:好,要让我们的精神永远不生病,我们首先要读有能量的文字,这就叫经典。今天我带大家读的这一篇文章,他的题目叫?

学生:渔父(三声)。

老师:对。渔父(三声),为什么不读父(四声)啊?你们预习过是吧?这个字表示以某一种职业终老的人,他读父(三声)。因为我们可以说田父(三声),田间耕作的不休的老农,打渔的老人我们把他叫做什么?渔父(三声),好。

学生:渔父(三声)。

老师:对屈原这个人有了解吗?说一说,拿起话筒说,我不习惯上课举手,所以谁先争到话筒谁先说,以后都是。在我的课堂上,还有不允许孩子们这样子,正襟危坐,每个人都是很随意地坐,你们看下面的老师怎么坐的,你们就怎么坐。好,拿起话筒,对,他要话筒,你说?

学生:老师,我对屈原有点认识,我知道其实屈原他被评为世界文化四大名人之人。

老师:哦,四大名人之一,什么样的名人?

学生:文化名人。

老师:文化名人,对,1958年联合国把这一年定义为:屈原年。太棒了,再说,还有吗?

学生:屈原就是秦军攻下他们国家的时候,那一年抱着石头投进了汩罗江。

老师:所以我们以后就有一个节日——

学生:叫端午节。

老师:就是为了纪念——

学生:屈原的。

老师:是因为好多中国人不重视这个节日,现在韩国人把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向世界非文化遗产机构申请,端午节是他们的节日。来,我们来看一下,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8年,对,那么你看他原姓什么?

学生:芈。

老师:他这个“芈”字好怪吧,它有点像哪一个字?

学生:半。

老师:好,你写一下,在你的本子上,战国屈原的“原”字旁边写一下,屈字旁边写一下“芈”,这个字是我们语文课本里少见的,我们读经典要记得读更多的在语文教材里面很少见到的字,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如果我们仅仅读语文教材里边的字是不够的,以后见到这样的字要会认,它名平,字原,古代的人不称人家的名,为了恭敬,只称人家的什么?学生:字。

老师:对。所以就叫他屈原,如果你叫他屈平,这就是对他不恭敬,好,他当过楚国的三闾大夫,还有左?

学生:左徒。

老师:左徒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副总理,后来他又变成三闾大夫,为什么?因为他后来被贬官,他的官职一路降一路降,最后就成了三闾大家族的老师,一个是屈,一个是景,一个是绍,这个三闾大夫是一个非常非常低的官职。屈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他很小的时候就在楚国非常出名,(看图)这是楚怀王,这个是楚顷襄王,这父子俩跟屈原一生有很大的关系,要不要听这个故事?

学生:要。

老师:我上课喜欢讲故事,通过故事我们会知道很多很多中国古代的事情。这个楚怀王有一次听过屈原写的一组歌,就觉得这个人很有才华,然后就到处去寻访他,当时屈原跟他的父亲隐居在湖南、湖北一带,结果楚怀王好不容易找到了他,把他请回来,请到楚国,然后让他当左徒大夫,屈原为楚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这个楚怀王很傻,就是一个大傻帽。秦国害怕楚国强大,就找了一个人,叫张仪,来离间楚怀王跟屈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的小儿子,他的夫人郑袖,还有他的大官,这些人都是楚怀王身边的红人,经常在楚怀王身边说屈原不好,结果楚怀王在公元前306年的时候,在屈原34岁那年,把他贬到了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去。楚怀王还他接受了秦国的邀请,去出使秦国,结果被骗到秦国的监狱里,还死在了秦国的监狱里。公元前298年,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继位,他重新把屈原找回来,但是他也跟他爹一样傻,有什么样傻的爹,就有什么样笨的儿子,这个儿子也傻得不得了。有一年他听信他的弟弟对屈原的陷害,就把屈原贬到更远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湖南汩罗江一带,从公元前293年整整20年屈原没有回过楚国的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来骗楚顷襄王说秦国要把他们的公主嫁给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就真的傻乎乎地打开城门,结果怎么样?秦军长驱直入,把楚国一下就灭掉了。之前,屈原跪在楚国的城门外,跪求了很长时间,在秦国要打楚国的时候,这个楚顷襄王不听,后来屈原绝望,他在回到汩罗江的时候,怀抱巨石投江自尽。他投汩罗江之前,曾在江边徘徊来徘徊去,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先想想一下这个画面——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一幅面容憔悴、模样枯瘦的状态。然后你们想想看,他会唱什么歌?在这种状态伤心绝望的状态下,他会唱什么歌?你说——

学生:陈老师,我觉得屈原会唱一些很悲伤的歌,还有一些精忠报国的歌。

老师:我们来看一下,其实,陈老师也不知道他当时唱的什么歌?但是我最喜欢屈原的这些诗里面,都是他边在江边行走,边吟唱的,你看这一幅图,叫做屈子行吟图,真的是一边走一边在吟诵,他在唱什么呢?我想啊,可能,你看,这是屈原十几岁的时候写的橘诵,就因为这样的诗,他把自己比一棵意志坚强的、品德高尚的、参天地的橘树,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所以他到最后的时候,他到江边,他可能在吟唱:“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你们没掌声,我就不往下唱了。

学生:(鼓掌……)

老师:他在最后的时间,他也会想起自己的一生曾经是这样的——《离骚》,是全世界第一位以个人名义写的长诗,屈原以他的《离骚》,以他的举世无双的《离骚》,一直到今天,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才华,他在《离骚》里面,他会这么倾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学生:(掌声……)

老师:当然,最伤心的是他在九歌里边的《国殇》,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他在唱对国家的怀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楚国灭亡之灾的难过,所以《国殇》成了一首绝唱:“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鼓掌……)。

老师:平时你们会这样子读书吗?不会,是吧?你们会像屈原这样会行吟在江畔吗?

学生:不会。

老师:也不会。好,今天陈老师教大家这样读书——先看看,他这样一幅模样,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谁?好,你们最快的速度把这段话读出来: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流落到这里来——

学生:为什么流落到这里来,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堪——

老师:浑浊不堪,这里少了一个字,只有我清澈透明,为什么清澈透明,不愿——

学生:同流合污。

老师:同流合污,世人都——

学生:迷了。

老师:唯独我——

学生:清醒,因此被放逐。

老师:屈原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学生:被放逐。

老师:被放逐了。渔父就告诉他读——

学生:渔父说:“圣人不会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世道一起变化。世上都肮脏,你何不搅浑泥扬起浊波跟大家一样呢?大家都迷醉了,你何不随大家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那么多深远的问题且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被放逐的下场?”

老师:你看屈原怎么回答,读——

学生: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我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我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思想,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老师:渔父听了以后,他做了什么事呢?听屈原这么一说,读——

学生: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渔父随着歌声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老师:他在江边就遇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渔父,其实渔父这类人在春秋时期孔子也遇过,叫隐士,就是国家昏庸无道的时候,这一批人就会隐藏起来生活,国家如果是太平盛士的时候呢,他们就会出来跟大家一样。但是屈原听了他的话以后,他反驳他的意见,渔父发现跟他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然后唱着歌走了。这一次相遇促成了屈原写成了这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