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诗词,每念一遍都让人喉间哽咽,久久不能释怀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诗词可言志,也可抒情叙事,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体现。

我们可以从诗中能看得见到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第后的喜悦;也能感受到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落榜后的失望;我们感受到小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也能感慨老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伤……

所以当我用心读诗词时,我的情绪也会被感情浓烈的诗词给牵动,总有些诗词作者那放不下,又不甘心的情感,每次读到想起,都能让我瞬间喉间哽咽,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出自司空图《河湟有感》

之前网上关于小学教科书插图的事件,我本人见此也是非常生气。

少年强则国强,如果对教育这块不重视,后果不堪设想。

文化的重要性,大家心里肯定清楚,“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当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都否定,那“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场景,肯定也离我们不远了。

强盛时何等荣耀,长安开远门石碑刻字:西去安西九千里。

衰落时心意难平:河湟汉儿说胡语,站在城头骂汉人。

安西是塞外西域,河湟仅仅是黄河上游地区,离长安并不远,可连这种地方都沦陷敌手,文化凋敝,可想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是何境遇。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万里孤城中,白发苍苍身影枯瘦的安西唐军,用自己生命和热血抵御敌寇,保护国土,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直至慢慢凋零,我内心就非常难受,我不敢忘记也不会忘记这种历史。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出自岳飞《满江红·写怀》

公元1127年,金兵占领开封,太上皇宋徽宗赵佶、皇帝宋钦宗、皇后、太子、大臣,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北上,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亡。

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落后就会挨打,一时的挫折其实不怕,只要之耻而后勇,怕的是被打断脊梁骨,跪久了起不来。

北宋灭亡了,还有南宋,只是南宋朝廷统治者一味讨好求和,寒了一大批爱国文人武将的心。

岳飞矢志抗敌,誓平国耻,他这么想,也努力去做。

他北伐收复失地,所向披靡,敌寇胆惊,没成想自己人背后捅刀子,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没能见到河山收复,黎民安居的那一天,真是可悲可叹可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光静好,百姓安居是古代爱国文人武将的追求。

辛弃疾笔下有很多田园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比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读他这些诗词,如果没有战争,我们能看到一个和平的环境,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弄政。

辛弃疾他看到眼前祥和安宁的场景,就想起沦陷区的百姓流离失所,有心领兵光复河山,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非常无奈。

历史上能做到百万军中取敌首级还全身而退的人物没有几个,辛弃疾算一个,而且他不是莽夫,他的战略眼光,才华谋略更是上上流,在投降派的排挤打压下,直至白发苍苍,也只能登高北望,醉里看剑,梦中点兵,读来让人心胸块垒,唏嘘不已。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出自谭嗣同《有感》

这句诗作者写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丧权辱国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我至今读来,仍是心潮起伏。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中国一度真危急存亡之时,很多人感叹天下之大,居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大浪淘沙,有人随波逐流,甘愿沦为走狗汉奸,祸国殃民,但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逆流而上,坚强不屈。

他们为了神州这处处盛世,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

如今这盛世中华,足以告慰先人。

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要时时警惕那些不法分子的文化渗透,思想腐蚀,因为那些屈辱历史决不能重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