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美拉唑—药物史系列16

 合成化学与机理 2022-07-28 发布于江苏

PS: 感谢徐智伟、周琪同学提供的前期相关资料

相信对于有胃病,尤其是胃溃疡的人来说,对于奥美拉唑这种药物并不陌生。奥美拉唑常被用于治疗胃酸分泌过多以及反流性食管炎,还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的治疗,也被用于与其他药物合用来杀灭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胃药。

据统计,2018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艾司奥美拉唑销售额超过45亿元,剂型有注射剂、片剂和胶囊剂,其中,注射剂占61.03%,销售额高达28.35亿元。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奥美拉唑这种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药物的故事。

1 胃酸和胃溃疡

人的胃中存在有一定量的盐酸,被称之为胃酸。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促进蛋白质、铁、锌、钙等物质的消化吸收,还能起到杀菌、促进胰液、胆汁分泌等作用。
19世纪20年代,一个叫圣马丁的美国男子胃部受伤,战地医生博蒙特赶到现场为他进行了救治。圣马丁被救活了,但是胃部却留下了永久的伤口。非常有心的博蒙特医生将他带回了家,采取将食物倒进其胃内的方法来观察整个的消化过程,从而发现了游离的胃酸。
胃酸分泌过少时,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胃蛋白酶无法产生,除影响胃中蛋白质的消化外,也将影响到肠道中蛋白质的进一步被消化及氨基酸的吸收利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正常情况下胃酸在胃中是消化必不可少的成分。

然而,胃酸并不是分泌的越多越好。它是一种强酸,如果人体内胃酸分泌过多,则会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适,出现胃部灼烧感和呕吐等不适症状。同时,胃酸也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侵袭作用,增加胃蛋白酶致溃疡的效能,直接导致溃疡形成和溃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而且高胃酸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因子活性,使血液不容易凝固,导致出血和再出血。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胃酸是导致胃溃疡的罪魁祸首
胃酸在人体中由胃壁细胞所分泌。胃壁细胞内存在H+K +ATP酶,又称为质子泵或酸泵。它激活后可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K + 泵入胃壁细胞内,同时将H+ 分泌入小管腔,从而实现胃酸的分泌。

如果需要治疗胃溃疡,可以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实现。质子泵抑制剂可与H+K +ATP酶不可逆结合使其失活,进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奥美拉唑是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ls)

2 奥美拉唑的开发历程

在没有胃药抑制剂之前,消化道溃疡对于千百万世人来说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患者饱受该病的痛苦与折磨。
对于胃酸过多的治疗当时主要是通过服用抗酸药来中和胃酸,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只是能暂时缓解病情,不可能治愈。

上世纪60年代开始,Astra等人开始了寻找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计划,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1967年,阿斯特拉公司发现2-(3-吡啶基)硫代乙酰胺(CMN131)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并尝试以此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后续研究。
但药物开发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后续研究中发现,CMN131虽然具有一定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它的肝毒性很大,无法用于人胃溃疡的治疗。
研究者就把寻找具有抗分泌作用所必需的结构当作重点。经过大量化合物结构的筛选并结合动物实验结果,研究者发现以甲硫醚为侧链,带有苯并咪唑环的化合物不仅可以长期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而且毒性也比CMN131小。

1974年,经过反复改造,阿斯特拉优选出替莫拉唑(Timoprazoke),保留了抑酸作用的同时又减轻其肝脏毒性。然而药物毒性研究发现,它会引起甲状腺抑制碘的吸收,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它还会引起胸腺萎缩,无法直接用于人胃溃疡的治疗。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基于药物抑制甲状腺吸收碘的机理,证明硫脲类化合物会抑制甲状腺对碘的摄取,而一些取代的巯基苯并咪唑对碘摄取没有影响。
于是,尝试将这些取代基引入替莫拉唑的结构,最终得到了对甲状腺或胸腺都没有作用,且抑制胃酸分泌最有效的化合物吡考拉唑(Picoprazoke)。吡考拉唑是阿斯特拉公司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胃酸药物,但仍然存在临床缺陷。

为了进一步优化药物结构,科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弱碱性药物在胃壁细胞的酸性区室中更容易聚集,对替莫拉唑进行结构修饰,使其pKa值提高,可以使得药物在胃壁细胞更容易聚集,从而更好的发挥药物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结构改良,1979年,奥美拉唑终于被合成出来,活性比Picoprazoke增强了10,是当时最有效的胃酸分泌抑制剂,对碘摄取没有影响,也没有诱导胸腺萎缩或坏死性血管炎。
奥美拉唑于1982年进入临床实验,1988年在欧洲上市,商品名Losec(中文名:洛赛克)。

3 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通过不可逆的结合胃质子泵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从而治疗胃酸分泌过多及胃溃疡等症状。它是一种亲脂性的药物,很容易穿透细胞膜。它也是一种弱碱,很容易在酸性环境中富集。

然而,奥美拉唑在胃酸这种强酸性环境下并不稳定,pH = 1时半衰期仅2分钟。显然,直接吞服奥美拉唑难以被人体有效吸收利用。
因此奥美拉唑常被制成肠溶片或肠溶胶囊,使其在肠内被人体吸收,进而在体内发挥作用。奥美拉唑如果使用肠溶制剂,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吸收窗口特别窄,一不小心,就错过去了。没有完成吸收,也就没有作用了。
这就对奥美拉唑的制剂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奥美拉唑的一致性评价也被认为是最难进行一致性评价的项目,尤其是片剂,难度更大,国内普遍采用胶囊制剂,片剂目前只有鲁南制药的新时代药业完成了一次生物等效性BE)试验。

其实国产药跟进口药的差距,很多时候并不在原料药的质量,而在制剂的水平上。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很缺,希望以后药学的学生可以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4 奥美拉唑的合成

奥美拉唑的合成过程较为简单(参考文献: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199010, 1-54. DOI: 10.1002/med.2610100102)。
首先,以4-甲氧基邻苯二胺中为原料与二硫化碳环化可得到6-甲氧基-2-巯基苯并咪唑。

此外,实现奥美拉唑的合成还需要另一片段,以3,5-二甲基吡啶为起始原料,通过甲基化、氧化、硝化、酰化等步骤可顺利获得关键中间体2-氯甲基-4-甲氧基-3,5-二甲基吡啶。

随后通过巯基与苄氯分子间的SN2反应生成硫醚,最终其被选择性氧化为对应的亚砜即为奥美拉唑。

5 其他拉唑类药物

奥美拉唑虽已上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它在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酸分泌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积极开发后续产品,希望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一种在不同个体中抑酸变异度小、生物利用度更高的PPI。
从奥美拉唑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现有上市的药物是一对外消旋体。

科学家尝试将这对对映异构体分离开,得到R异构体和S异构体,最后发现,S异构体的疗效明显好于外消旋体。这种S异构体即人们所熟知的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
相比于美拉唑,奥美拉唑衍生物,例如兰索拉唑(Lansoprazole)和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等,它们有着相似的抑酸分泌作用,但稳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更好。

体外试验还表明它们在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能力上大大提高,临床上能更快地缓解溃疡和返流症状,治愈率更高,配伍应用面广。

6 结语

在奥美拉唑的研发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家为了解决现有化合物对人体的毒性,或改善现有化合物的药效,对其结构不断的进行改造和修饰,不断地完善药物,使得药物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适合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

这一故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