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朱氏中医外科」(五):张山雷先生学术经验(上)

 再现红尘111 2022-07-28 发布于湖北

张山雷先生的学术经验和治学方法(上)

邵宝仁 整理

先生姓张名寿颐,字山雷(1873-1934),江苏嘉定人,博学多闻,尤精小学训诂(是研究文字解释的学问)。因母病风痹,经常迎医服药,引起他研究医学的动机,于是一面自己看书学习,一面又向当地老中医俞德理、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诸先生学习内科,而后又向同邑外科专家黄墙朱阆仙先生学习,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

1920年下学期由上海神洲医学总会介绍,应浙江兰溪中医学校聘请,任先生为教务主任。以后主持兰溪医校教务达十五年,先后完成各科教材和其它著作二十余种,对前人著述多有阐发,而遇有缪误之处则加以纠正。同时主张参考现代医学“取长补短以扩见闻,为媾通界限之先机”,体现了先生在学术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笔者对先生的学说经验缺乏系统和深刻的研究,以前虽曾作过一些介绍,但未能表达先生发扬祖国医学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今应《学报》编辑室之约,在原稿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内容分为:一、学术指导思想和治学方法;二、主要学术成就及其部分著作;三、对近代中医教学事业的影响。

一、学术指导思想和治学方法

(一)对经典医籍的见解

1.《内经》素问、灵枢

《内经》是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一致公认为习医必读之书。先生也提出初学要首先阅读医经的主张。他说:“《灵素》《难经》终是谈医之鼻祖,《脉经》《甲乙》亦为吾道之大宗。虽皆釆集于后人,要自贻传于上古,微言雋义,层出不穷,赏奇析疑,钻研无尽。是以历代名贤,递相研索卒莫穷其精蕴……”。但是他又感到《内经》传世久远,内容既真伪不一,文字亦正讹难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他指出:“《素问》与《本草经》其源最古,必在秦火以前。文字之朴茂简练处,古色古香,自有一种浑穆气象,迥非魏晋六朝人所能募仿。……然其间为浅人屬入者,亦正不在少数,则传写之误,考订尤难。……盖是书之真伪杂選,固已二千余年矣……”。

《灵枢》一书,其出最晚,南宋史崧始传于世,并未经林亿高保衡等校定。晁公武《读书志》已谓:“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钞出之。(原注:盖即指甲乙经)名为古书。其以《灵枢》谓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者,即是王冰。(原注:此说亦见晁氏《读书志》),且唐人医学诸书,皆未引及《灵枢》惟王氏《素问》注中引之独多。则是书之出,出于启玄,已无疑义。……是以杭世骏《道古堂集》中《灵枢》跋语,直谓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不类。断为王冰伪托,已有定论。但书虽集于王氏,而文则本于士安(即皇甫谧)试以《甲乙》《灵枢》两两对勘,无一节不在《甲乙》卷中……此则钞胥技俩,尤其可鄙之浅而易见者。”

从这里可见先生对《素问》和《灵枢》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谈到学习《内经》时曾提出:“削肤存液,卖模留珠”的原则。主张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篇文,仿李氏知要,汪氏类纂之例,编为教材并加注释,供初学者阅读之用。

《内经》的注家,他认为以王冰和马元台较好,初学读经,宜以二家为主。至删节经文以便检阅之用,则《类经》最为详晰,而薛生白的《医经原旨》,陈修园的《素问节要》亦简明切用。

2.《难经》

《难经》也是古代医经之一,内容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足与《内经》相媲美。后世医家往往尊重灵素,而把《难经》仅仅看做《内经》的羽翼。杨玄操、滑伯仁、徐灵胎勘,都是抱着这种观点来评价《难经》的,徐灵胎还肯定《难经》不是经书。他说:“《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冋答之语,俾畅厥旨也。”先生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指岀“吾国医经,素灵以外,断推八十一难,……孙吴时吕广已有注解,行世最早,远在今本灵素之先,是真医书中之最古者。其理论与灵素时有出入。盖当先秦之世,学说昌明,必各有所受之。如诊脉之独取寸口,及昌言心主三焦之有名无形。皆其独到之处。本非借径灵素以注疏体例,依草附木人云亦云者可比。”

至于为《难经》作注解的,先生曾列举他所见注本的书目约二十家。他说:“诸本至今并存,注家不可谓不多,然考其文义,绎其辞旨,甚少精警。……就中彼善于此,当以滑氏(伯仁)之本义,徐氏(灵胎)之经释,较为条畅,而余子碌碌,殊不足观。……是以颐辑此编(指先生所著的《难经汇注笺正》)虽曰汇集古注,而所录诸家,自滑伯仁本义外亦惟洞溪之说为独多,盖各注家唯此二氏为最优……。”

先生以上见解,既肯定了《难经》在医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又指出内容的特点和注家的优劣,选择谨严,持论公允,足以纠正前人的偏见,作后学之南针。

3.《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是祖国医学中一部最早的药物学。先生认为和《素问》一样“其源最早”,都是“秦火”以前的古代文献。他指出:“《本草经》言简意赅,含蓄者富,非精心寻绎,难得其真……。”“不佞寻绎经文,不揣鄙陋有《本草正义》之作,撷本经别录之精华而逐句为之疏通证明,……凡古书精义,悉以经验所得引而伸之,偶有相沿成讹之处亦细辨其同异。似乎尚能适用”。(先生本书以《本经》《别录》原文为主,凡二书中所没有的药品,则采取后世本草书中所有者补之,惜仅完成草部二百余种,其他各类未及续辑。)

《本草经》的注释,前人已有著述,先生独推重徐泡溪《本草经百种录》。他说:“涸溪百种录,提纲挈领,力据题巅,不沾沾于字句,而融洽分明,曲中肯紫,识见之超,诚非值旬小家所能望其项背,而又义精词显,有利初学,最是杰作。惜其止此百种为憾”。盖先生认为:“本草一类古书复杂,不易记忆,……洞溪百种录,虽极简略,多中肯语……”。因此对他有这样高的评价。但对张隐庵、叶天士、陈修园辈拘泥经文,空谈气化,则为先生所不取。所以先生又指出:“读本草者,必以《本经》为主,而《别录》辅之,后人杂说,徒多纷乱,不可不分别以观”。

4.《伤寒杂病论》、《金匱要略》

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医方之祖,它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医家的学说经验,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某些注家对疑难条文和方药也一例强作解人、敷衍过去。对此先生明白指出:“全部伤寒论百十二方,可解而对症可用者十之七八,其不甚可解而竟无绝对之证可用者,亦十之二三。向来注家,皆以尊崇仲景之故,认作圣经贤传,以为一字一句,不容妄议。即遇本文之必不可通者,及病理药理之不可思议者,虽自己莫明其妙,亦必随文敷衍,空说几句。究竟糊里糊涂,徒令后之读者,更加一重障碍”。

众所周知,某些注家的缺点诚如先生所批评,但对其中部分较好的注家则择优选取并肯定了他们的贡献。他指出:“仲景《伤寒论》自明以来,注家尤多,无不随意窜改,惟金成无已注本,犹存旧时面目,差堪依据。……《金鉴》集注,明白晓畅,绝少穿凿之弊,即其改正处,亦自灼然可信。徐洞溪《伤寒类方》芟净荆榛,遂成坦道”。而对尤在泾的著作则有更高的评价。他说:“尤氏《伤寒贯珠集》虽亦别开生面,重为注次,而于诸经中分析种种治法,眉目一清,能令学者豁然贯通,有条不紊……断为近三百年作者第一”。

“《金匮》古名玉函,今称要略。顾名思义,岂是完书。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此书由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之。则断简残偏,更可想见。……又非《伤寒论》之重次于王氏可比……。”因此他主张初学《金匮》“宜以方为主,结合论证精义,互相对勘”,以求得理解。

本书的注家,认为自徐氏(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注后,继起者亦复不少。其中以《金鉴》集注,最为轩豁……。此外,尤在泾《金匮心典》也认为是学习《金匮要略》较好的资料。

在提到学习方法时,他指出“今本《素灵》、《难经》、《伤寒》、《金匮》,只可就原有白文细细读去,而参之以自己治医经验,将其明白了当、病理药理彼此符合之处,详加探索,确有妙悟可得而言。其有不甚可解者,则姑置一边,留待后日再读再解;或者自己工夫日进,治验日富,则必有昔日之不可解者,俟至异日而一旦豁然者”

以上观点,反映了先生对经典著作在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阅读方法,批判传统的遵经守旧的习惯,提倡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裨益后学,实非浅解。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