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维:为“大篆”正名

 海之恋271 2022-07-28 发布于河北



图片


为“大篆”正名
文 / 陈维

大篆,指的是秦始皇书同文之前“周-秦”一系的古文字。秦书八体里有大篆、小篆二体。对此,启功先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有较为形象的论述:

自秦定篆为标准字体后,于是以篆为中心,对于它所从出的古代字,便加一个尊称的“大”字,称之为大篆。这正像祖父之称为大父、祖母之称为大母。对于次于篆的新体字,给它一个卑称为隶。在给篆所从出的古代字加了“大”字之后,有时又回过头来再给篆加一“小”字,以资区别或对称。

图片

△ 秦石鼓

可见,无论大篆还是小篆,都是周-秦一系的文字,与六国文字无涉。然而在当代书法创作领域,“大篆”这一称呼有意无意地统摄了小篆以前所有的文字类型,包含甲骨文、西周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甚至将荆楚简牍帛书、江淮流域的鸟虫书,乃至吴越文字、巴蜀文字都名之为大篆,实与文字学规律相悖,谬矣。

《说文·序》云:“(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同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秦文不合者。”既然秦始皇已经罢黜了六国古文中“与秦文不合者”,又怎么会把六国系文字名之“大篆”而作为尊称呢?

图片

△ 大盂鼎铭文(局部)

当代书法领域所谓“大篆”,由于其未能剖析各种古文字的具体所指,很多书家对其年代、风格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将本来多元化的文字类型都笼统打包放在一起,这种笼统的命名虽然带来了称呼上的便利,却不能与文字学同步,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当代书法创作中古文字体系书风雷同化、流俗化、表面化与这种名称之误所导致的对古文字认识的简单化、一元化不无关系。质言之,当下重技法轻学术的现象导致以古文字为母本的书法创作难以出现有学术深度的佳作,有的仅仅是笔墨造型的变形夸张。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凡名之为“篆”的文字都属于“周-秦”一系。如大篆、小篆,都是秦系文字。王国维曾指出:“篆文固取诸籀文,则李斯以前,秦之文字谓之篆文可也,谓之籀文亦可也。”由此可见,籀文是“周-秦”一系的文字。同样,启功认为籀文是大篆的诨称,与六国系文字非属一个体系。

图片

战国中山国夔龙饰刻铭铜方壶拓片

战国文字中秦系以外的其他系文字,可名之为“古文”或“六国古文”,如果称为“大篆”则欠妥,毕竟大篆指的是秦兼并六国前的周秦文字。古文字学界对古文字字体的命名非常严谨,“籀文”“六国古文”“传抄古文”各有所指,非可模糊地一概而论。王国维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中指出:“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又云:“秦人所罢之文与所焚之书,皆此种文字,是六国文字即古文也。”

基于此,书法创作领域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所谓“大篆”“篆书”之名,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一番研讨。当代书法创作者,尤其是以古文字作为取法对象的书法创作者,在锤炼书写技巧的同时,更要了解文字源流,掌握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字构型与地域书风,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字学修养,为书法艺术注入学术深度和人文精神。

本文发表于2022年7月5日《中国书法报》



作者简介:陈维,1988年生,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