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论基本框架和直线运动:马克思博士论文系列导读(1)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P183-286。后续系列引文凡在此页码范围者,不再一一标注,特此说明。)破除了哲学史上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把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等同起来,并把伊壁鸠鲁所作的改变看作只是一些随心所欲的臆造”,破中必有立的证据,“二者间的差别又极其隐蔽,好像只有显微镜才能发现它们……但是指出他们之间的极其细微的本质差别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人都是原子论者,又都承认虚空,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马克思找出他们之间隐蔽的细微差别又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在伊璧鸩鲁的基础上还能再说些什么新东西吗?让我们带着问题,开始探索的旅程吧。

一、原子论的基本框架

既然在哲学史上大多数人都说伊璧鸩鲁的原子论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模仿,那么两人的原子论模式必定有某些方面的相似共同之处。他们共同的原子论理论框架如下:

① 原子在虚空中垂直下降直线运动;

② 原子之间在下落过程中发生相互碰撞; 

③ 碰撞过程中产生一些原子旋涡;

④ 由原子旋涡形成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

这里的逻辑难题是,原子既然在“纯粹虚空”中直线垂直下降,那么虚空则不对会原子的运动构成任何阻力。结果必然是:所有的原子在运动速度上都必然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在直线等速度下降的过程中发生碰撞的任何可能性;没有碰撞,就没法说明的逻辑进程。

所以,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有缺陷的,伊壁鸠鲁提出原子还有偏斜运动是相当地有创见的。

二、对直线运动的考察

“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坠的物体也在它所描绘的直线中被扬弃。在这里与它所特有的质是没有关系的。一个苹果下坠时所描绘的垂直线和一块铁下坠时所描绘的一样。每一个物体,如果处在下坠运动中,就不外是一个运动着的点,并且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一个在一定的存在中——即在它自己的所描绘的直线中——丧失了个体性的点。”

由于原子内部没有任何组成部分和差别,它浑然一体,原子间只有外部形状如AN的区别,所有的原子的在不可分元素的意义都是一致的。原子间的任何一条直线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AN的区分。这样以来,每一个原子在下坠运动中,都只不过是一个运动着的点,在运动着的直线中丧失了AN个体性的点。而没有个体性的东西是不可能有其存在性的,“因为只要我们把原子仅仅看成是沿直线下坠的东西,那么原子的坚实性就还根本没有出现。”

没有“坚实性的”原子,在其直线运动中,只能被设想为是对“空间的虚空”这个抽象空间的“直接否定”,因而也就是一个“空间的点。”

如粉笔在手中下落构成一条直线,这是在空间当中被规定的。但某物如果被空间所规定的话,那么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Da-sein)(某物,某个具体的物)。

原子不是某物,原子是某物的真相,是某物的前提和条件。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它类比于某物,但又扬弃某物(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坠的物体也在它所描绘的直线中被扬弃),成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被空间规定)

“那么原子,既然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了,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直线扬弃所有的点,得出的是诸定在的“存在”,即纯粹物质性的东西(或纯粹质料)(这是原子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由空间来规定,就会得到定在。Dasein(定在)这个词的前缀“Da-”本身就具有“这里”或“那里”的空间意义。但是,原子不是定在。

不过,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却采取了定在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思维表达的逻辑混乱之处。

扬弃在直线上的所有点,此点与彼点,哪一个都没有独立性、个体性,都只不是空间性的纯粹物质性存在。扬弃所有的定在,表达其“存在”,这个存在必定是物质性的存在,即质料。

因为它一开始就“被空间规定”,诸定在的存在,就是纯粹的质料,或通常说的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说:原子会直线降落(实际上这是一种寓言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他们不够哲学);应该说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要不然,你就会把原子想象成一个粉笔头这样的具体定在了)。但显而易见,原子不是定在,而是诸定在或一切定在的根据。

三、讲直线运动是为了引出偏斜运动

如果大家上面看的晕头转向,实属正常。因为唯有理智才能把握的原子,却要用感性的直线形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悖论。大家只需理解下面这一点就足够了,即马克思这里是要强调原子的纯粹物质性质料意义。既然是纯粹质料,那么每个原子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都是没有个体性的。

原子作为纯粹质料是惰性物质,是死的,关键是怎样让死的物质自己活起来?马克思要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和形式范畴,再杂糅以黑格尔的辩证法,让原子活起来、动起来。不过,动力源在哪里呢?不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客观精神那里,“远在天边尽在眼前”,它就在原子概念自身当中,原子要借自身之“尸”来还自身之“魂”。

“魂”又在哪里呢?就在伊壁鸠鲁所谓的原子偏斜运动之中,“偏斜”就意味着原子具有了“形式”,原子有了“形式”,就能将原子在直线运动中丧失了的个体性重新确立为“抽象个体性”。

至于伊璧鸩鲁何以要提出“偏斜运动”?偏斜运动又何以能形成抽象的个体性?这种抽象个体性又有何局限性?

我们还是下篇再谈吧。如果大家能消化本篇直线运动何以会让原子消失个体性、何以沦为纯粹物质性质料这个问题的话,就不错了。

  {转发关注 共同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