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字为什么有三点?七孔三毛又啥意思?为什么说比干无心、赵公明无眼?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心,有主宰生命运动生理之心,有主宰知觉思维神明之心。但并非人身中有两颗不同的心,乃是对同一个心之体用分言之。

甲骨文中“心”字象心脏剖开之侧面,金文中的“心”字进一步增加了象形功能,增加了动脉和经脉形象,中间的一小竖表示血管或瓣膜,或表示“心思”之心。体现“心”由肉心向思心之转变。 

体现“心”由肉心向思心之转变 

小篆的“心”字基本继承了金文写法,隶书、楷书之“心”字变化较大。 

三个点表示什么意思呢?是表示“心之窍”吗?可心有七窍,又怎么会只有三个点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战国时秦越人(扁鹊)《黄帝八十一难经·四十二难》一书中找到答案。 

一、心之三毛

似乎心之孔窍同神志有莫大关系。

战国时秦越人(扁鹊)《黄帝八十一难经·四十二难》讲:“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上三点,似乎是“三毛”之谓,《黄帝内经·经脉》讲:“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三毛”即聚毛、丛毛之谓,明代医家张介宾解释为:“大指爪甲后二节为三毛。”

足大指甲后二节上之三毛毕竟稀散,不如目之睫毛稠密,太密稠长也不好,遮住眼睛就看不清东西了。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讲:“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从类比的角度讲,足大指有三毛,目上有三毛,心上亦有三毛(纯粹类比,实际心脏是没有毛的),所以秦越人(扁鹊)说心中有“七孔三毛”。足大指、目上之三毛皆不如头发之稠密,故心之三毛也不宜太稠密,否则稀疏之“三毛”就变成茂盛之“蓬毛”了,心之七窍也就堵住了,心之神明就不灵了。

如《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嘲笑惠子时讲:“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孟子·尽心下》讲:“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二、心之七孔

“心”中有“三毛七孔”。“三毛”这个术语我们解释过了,再来看“七孔”。七孔即是七窍的另一种说法,俗称“心眼儿”。

明代医家李梃《医学入门》讲:“上智之人七孔七窍,中智之人五孔五窍,下智之人三孔三窍,常人两孔两窍,愚人只剩一窍,下愚之人剩半窍。”这就有点具有演绎附会的意思了。

清代医家王邦傅纂注《脉诀乳海·心脏歌》讲:“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因为是歌诀,所以看不出其他或智或愚之人的心窍多少之异,但隐隐约约王邦傅似乎是赞同李梃的观点。

当然,某些先天心脏病患者有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情况还是有的,但要说心脏之孔窍多少、通塞与智愚有必然性联系,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了,但俗语“缺心眼儿”确实和上面这个说法也有点关联。

三、纣王剖比干“玲珑七窍心”

  比干剖胸摘心首见于《商书·周书·泰誓下》:“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贤人之心是否一定指定的比干之心尚未可知。《孔子·论语·微子》也只说“比干谏而死”,《屈原·九章》说:“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比干被施以“菹醢(zū hǎi)”即“剁成肉酱”之刑,并未提到剖心。

首次将剖心之刑归于比干的是《吕氏春秋》并配以孔子语。《吕氏春秋·过理》讲:“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后世遂有“一窍不通”之成语。

西汉司马迁接着《吕氏春秋》讲。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于是,孔子那里“窍之通与不通”遂在司马迁那里变成“窍之多与少”问题,并在明代医家李梃《医学入门》中定性为智、常、愚等人之七孔七窍、五孔五窍、三孔三窍、两孔两窍、一窍、半窍参差不齐等情状。

成书于明代许仲琳之《封神演义·二十六回 妲己设计害比干》讲:

忽见妲己大叫一声,跌倒在地;把纣王惊骇汗出,吓的面如土色。见妲己口中喷出血水来,闭目不言,面皮俱紫。

喜媚奏曰:“陛下之言差矣!朝歌到冀州有多少路!一去一来,至少月余。耽误日期,焉能救得?除非朝歌之地,若有玲珑心,取他一片,登时可救;如无,须臾即死。”

纣王曰:“玲珑心谁人知道?”喜媚曰:“妾身曾拜师,善能推算。”

纣王大喜,命喜媚速算。这妖精故意搯指,算来算去,奏曰:“朝中止有一大臣,官居显爵,位极人臣;只怕此人舍不得,不肯救拔娘娘。”

纣王曰:“是谁?快说!

喜媚曰:“惟亚相比干乃是玲珑七窍之心。”

纣王曰:“比干乃是皇叔,一宗嫡派,难道不肯借一片玲珑心为御妻起沉痾之疾?速发御札,宣比干!”差官飞往相府。

夫人大惊,问曰:“大王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比干曰:“昏君听信妲己有疾,欲取吾心作羹汤,岂有生还之理!”

王曰:“御妻偶发沉痾心痛之疾,惟玲珑心可愈。皇叔有玲珑心,乞借一片作汤,治疾若愈,此功莫大焉。”

比干曰:“心是何物?”

纣王曰:“乃皇叔腹内之心。”

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为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惜,只是社稷坵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

纣王曰:“皇叔之言差矣!总只借心一片,无伤于事,何必多言?”

比干厉声大叫曰:“昏君!你是酒色昏迷,胡涂狗彘!心去一片,吾即死矣!比干不犯剜心之罪,如何无辜遭此非殃!

纣王怒曰:“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台上毁君,有亏臣节!如不从朕命,武士,拿下去,取了心来!”

比干大骂:“妲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喝:“左右,取剑来与我!”

奉御将剑递与比干。比干接剑在手,望太庙大拜八拜,泣曰:“成汤先王,岂知殷受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

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望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径下台去了。

《封神演义·第二十七回 太师回病陈十策》:

话说黄元帅见比干如此不言,径出午门,命黄明、周纪:“随看老殿下往何处去。”二将领命去讫。且说比干马走如飞,只闻得风声之响。约走五七里之遥,只听得路傍有一妇人手提筐篮,叫卖无心菜。比干忽听得,勒马问曰:“怎么是无心菜?”妇人曰:“民妇卖的是无心菜。”比干曰:“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曰:“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撞下马来,一腔热血溅尘埃。

当时子牙留下简帖,上书符印,将符烧灰入水,服于腹中,护其五脏,故能乘马出北门耳。见卖无心菜的,比干问其因由,妇人言“人无心即死”,若是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比干取心,下台,上马,血不出者,乃子牙符水玄妙之功。

《封神演义》的作者似乎颇不以司马迁“圣人心有七窍”之说法未然,凡人之心皆有七窍,妲己、喜媚、纣王内心固然不信人心之窍有不同,所不同者乃至于“玲珑”二字,显然异于常人“三毛”之心、“蓬蒙”之心。

比干有“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为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之言,猝死于道旁卖菜妇人(喜媚所幻化)“人无心即死”之口。

若是妇人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

因比干心正无私,后世遂因此尊比干为文财神,无心之心,乃无私之公心,无论是买菜者还是卖菜者,推及其他货物,都求个公道,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同样出于《封神演义》的赵公明则被后世封为武财神。赵公明本身并没有被姜子牙封为财神,只是封其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因此手下有姜子牙封的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等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世百姓遂在传颂中以为他们四位神仙的领导才是真正的财神,合称“五路财神”。

比干是文官,所以是文财神,赵公明是武将,所以是武财神。

比干死于纣王剖心,因其“无心之心”,所以“公道无私”;赵公明死于陆压之钉头七箭书,其中两箭射中其右目,因其“无眼之眼”,故做生意方能不势利眼,“童叟无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