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少阴之复: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火见燔焫,燠热内作,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六气相胜又相复,厥阴之复已毕,我们再来看少阴之复。

先附录原文如下: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一、 少阴之复报复何气?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属君火,火克金。少阴君火之复报复的阳明燥金之胜气。胜至则复。阳明主凉,少阴主热,凉气胜则热气来复。

阳明燥金淫胜乘制厥阴风木,厥阴风木伏气于下,不得正常生化,子复母仇,少阴君火起而承制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报复之气屈伏未发,郁极乃发,待时而作。阳明燥金禀受少阴君火之刑克,则厥阴风木屈伏之气得以解救,从而正常生化。

倘若少阴君火承制克胜阳明燥金太甚,则自身又由复气转化成新的胜气,不但心脏与小肠自病自伤,还会殃及肺和大肠。

此中道理,附图自明:

二、少阴之复的病候、气候和物候

1.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

燠()热亦即炎热或闷热。燠热内作,少阴君火由复气转化为胜气,心火闷热之邪郁积于内,是为燠热内作。

《素问·灵兰秘典论》岐伯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作者讲:“五脏所恶:心恶热。”心藏神,心主身之血脉,心火内热,血热炽盛则扰动心神,心神不稳,是以烦躁不安。

鼽嚏。心火上炎,鼻塞不通流清涕为鼽(qiú ),鼻内干燥似火燎受刺激猛然喷气而出为嚏()。

心火下逆而交肾水,火水相激于少腹,是以绞痛。

2.火见燔焫,嗌燥

燔(fán),焚烧、烧烤;焫(ruò),燃物熏灼,心火若燔焫,形容心火之亢盛。

心火炎上则舌干咽燥,嗓子发炎上火。 

3.分注时止

心火热邪上炎不得泻散,下逆而客于小肠和大肠,遂腹泻如瀑布之注,腹泻拉稀之急,甚至刻不容缓。注止无定,时注时止,时止时注。张志聪注曰:“夫阴寒在腹则注泄,得火热之气则注止。少阴标本并发,是以注泄分,而时注时止也。”燠热内作,但不知张氏所谓“阴寒”源自何处。其弟子高士宗注曰:“热气下逆,则分注,分小便之水津,从大便而如注也。时止者,时注时止,止而复注也。”以高注为胜。

4.气动于左,上行于右

心火邪热之气客于心肺。心居左,肺居右,肺居心上如华盖。故心火邪热之气动于左,上炎于心之华盖,心脉络肺,故曰上行于右。

5.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

邪热之气客于肺则咳,肺主身之皮毛,故皮肤痛。

心开窍于舌,心火邪胜炎上则舌干咽燥,突然哑不能言。暴为突发,瘖(yīn)为哑不能言。暴瘖,嗓咽上火发炎太甚故失声不得言。

心藏神,神明出焉。邪热之气客郁于心则心痛,心火自伤,心痛至极,则心神混乱,是以郁冒不知人。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中·郁冒》讲:“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心火热邪郁积于心,心之神明昏冒不清乃至昏迷者,是以人事不知。

6.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邪郁积于内,亢盛至极则洒淅恶寒,洒淅,寒栗颤抖恶寒之状。

振慄,身体畏寒颤抖之状;心主身之血脉,谵妄,高烧不退胡言乱语之状。

寒已而热。寒热交替而作,心疟之发。

7.渴而欲饮

寒热交替,渴而欲饮,心虐之发,《素问·刺疟》讲:“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烦躁、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皆是心疟之症。

8.少气骨痿

热邪亢盛,耗精伤气,腹泻时止时注,津液大伤,是以少气无力。

火热之气铄金销骨,肾水生骨髓,骨者,髓之府。《素问·痿论》岐伯讲:“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心火大热,伤肾精耗骨髓,是以骨痿。

9.隔肠不便外为浮肿

隔肠不便,王冰注曰:“谓肠如隔绝而不便泄,寒热甚则然。”心火下逆于肾水,而不交会乎中焦脾胃之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肺热邪淫胜传及小肠大肠,则热蒸津液,是以大便干燥难以下泄,小便干涩稀少通利不爽。

大肠小肠津液外蒸而不得汗发,积于皮肤腠理,故外为浮肿。

隔肠不便”与上文“分注时止”似乎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实际上,“隔肠不便”是寒热交替疟疾之症的并发症;“分注时止”则为只是心火热郁时的情况。

10.哕噫

心热邪胜,母病及子,脾土亦伤,《素问·经脉》黄帝讲:“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在脏为脾……在变动为哕。”哕(yuě)为呃逆干呕。《素问·宣明五气》作者讲:“五脏所藏:……脾藏意。”脾藏意,意发于口则为噫。

11.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

此为少阴之复的气候和物候。

热气化于丹天之气,其色为赤,是以热气又称赤气。

赤气后化。王冰和张介宾皆认为,阳明先胜,少阴后复;张志聪和高士宗师徒则从少阴自身着眼为言,如高氏注曰:“少阴之气,先郁后复,先郁则赤气后化,后复则流水不冰,而热气大行,金类之介虫不复。”

高注为优。稍有缺憾的是,高氏并没有点明在少阴由复气转化为胜气的情况下,将导致在六气六节分治少阴司天、在泉、间气之时,其气该退不退,从而少阴君火热气主时向后延长。岐伯后面的话语,也都是顺着“赤气后化”(即少阴热气向后延展)这个前提说的。

将这句话连贯起来看。

先将“赤气后化”和“流水不冰”对照起来看。流水当冰之时乃为主气终之气之时,赤气后化,流水不冰,“后化”导致“不冰”,两者作为关键索引词,说明少阴热气作为复气发作于主气五之气之时。

再将“热气大行,介虫不复”对照起来看。这里“介虫”乃是关键索引词,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所言:“阳明所至为介化。”此是阳明燥金的德化之常。在六气六步主时中,阳明燥金所主之时乃主气五之气。阳明燥金的时化之常为“清劲”,此气候正是介虫生长生活的好时机,气候清凉,西风劲切之时,反遭少阴君火大热之气来复,热气横行,是以介虫不复出现。

张志聪说的没错,他注曰:“赤气后化者,复在五气终气。”再结合上面的分析,基本可以下此结论:少阴来复之时,其气位于在泉之右间,加临五之气阳明燥金,“后化”于终之气太阳寒水

既然确定了某一特定客主加临之气,那么其余诸气加临、司天、在泉、间气、岁纪等情况也都可以推算出来。

推算过程略而不论,谨将推算结果附图如下,一目了然。 

少阴之复发作于:辰戌之纪,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在泉右间,加临主气五之气阳明燥金,后化于主气终之气太阳寒水。少阴复气大胜导致秋冷冬寒之季,大热流行,秋季时令的介虫类动物不复出现,冬季时令的流水本应结冰,但却因为热气流行而流水不冰。

12.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由于少阴君火之复发生于加临阳明燥金之时,火盛而乘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素问·痿论》岐伯讲:“肺主身之皮毛。”

心火热邪太甚则上行于肺,肺主宣发肃降津液、调整皮肤腠理开合,心火传热于肺,肺主治节,肺热则肺卫之气调节腠理开合机制失调,故易发生各种皮肤腠理病,举例说明即是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等。王冰注曰:“水气内蒸,金气外拒,阳热内郁,故为疿胗疮疡。胗甚,亦为疮也。热少则外生疿胗,热多则内结痈痤,小肠有热则中外为痔,其复热之变,皆病于身后及外侧也。疮疡疿胗生于上,痈疽痤痔生于下,反其处者皆为逆也。”

少阴心火热而更甚,则热邪侵而入肺脏,肺伤则咳,肺开窍于鼻,热蒸肺败则并发鼻渊之症,《素问·气厥论》岐伯讲:“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鼻流清涕者为鼻鼽(qiú),流浊涕者为鼻渊,鼻渊不治则病情加重为鼻流污血、头目眩晕。

13.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穴位于手上臂内侧,属于手太阴肺经。手臂伸直,用鼻尖点臂,所触处即为“天府穴”,鼻通天气,聚处为府,是为天府。脉诊天府,以候肺脉之气,天府不至,肺气败绝,荣卫之气宣行无主,真气内绝,故其必死,医药无以治。

后面论述少阳之复时,岐伯讲“尺泽绝,死不治”。

这同岐伯前面曾论述少阴、少阳司天死不治之时的情况正好是相反的。岐伯在论少阴司天淫胜之时,讲的是“尺泽绝,死不治”,少阳司天淫胜之时,讲的是“天府绝,司不治”。林亿等人《新校正》注曰:“文如相反者,盖尺泽、天府俱手太阴肺脉之所发动,故此互文也。”也就是说,脉诊肺脉真气之时,诊天府还是诊尺泽,并没有本质性差异。

厥阴、少阴之复已毕,再往下就是太阴之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